第187章 开心的贺若弼

A+A-

    三月,十五日。



    大朝会。



    朝廷下诏:



    鼓励民间商队前往西域进行贸易活动。



    此举是为了加强中原与西域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



    也是要增加大周在西域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诏令发布后。



    天眼情报组织旗下的“九洲商行”率先响应。



    去年的时候,“九州商行”就已经有商队前往西域。



    如今是扩大规模,每十天就有一个商队出发。



    一些贵族名下的远行商队也陆续组建起来。



    他们都是一群不差钱的主,对朝廷的政策把握也比一般人要敏锐。



    能大把赚钱的事情,谁都愿意去做。



    以前是路途凶险,很有可能人财两空。



    现在朝廷维护河西走廊往来商队的安全,风险降了大半。



    何况,风险大,利润也高。



    富贵险中求!



    这也是昭武九姓月氏人的人生信条。



    随着西域商队大量涌进,给大周的商贸带来了活力和生。



    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使得大周商贩也活跃起来。



    西进东出,南来北往。



    各种商品流转于大周各地。



    “天元通宝”成了商品交易的唯一钱币。



    当然,用绢帛作为交换物的现象也还存在。



    大多是用于大宗贸易。



    大周钱庄现场转账的情况越来越多。



    买卖双方谈好价钱后。



    买方拿着存条到钱庄,把需要支付的金额取出来。



    钱庄给卖主开一张同等金额的存条,买卖双方完成交易。



    如果买方存条还有余额,钱庄则另行开具一张存条,旧存条收回作废。



    这种情况都是交易金额比较大。



    这样操作,就省去了把沉重的铜钱搬来搬去的麻烦。



    此举无疑给商品交易带来极大的便利,深受商贾喜欢。



    



    辽西郡。



    “好啊,真如陛下所言,太好了”



    贺若弼把中册子甩在案台上,重重地拍了一掌。



    这是下边送上来的户籍登记名册。



    自从他就任营州总管以来,稳扎稳打。



    严格落实朝廷推行的均田制,以及开荒垦田。



    去年更是取得了水稻试种的成功。



    随着治所龙城坊市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部落到此交换日常用品。



    粮食、食盐、铁器、绢帛、烈酒等等。



    坊市的商贾把交换来的牲畜、毛皮、山参、鹿茸等物转运到中原售卖,获取丰厚的利润。



    特别是貂皮,深受贵族女子推崇。



    更为稀少的虎皮、虎骨、熊皮、熊胆、熊掌等,更是可能卖出天价。



    还有各种大型野生动物的鞭,在京城广受欢迎。



    随着商贸往来。



    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有些人被辽西安定生活所吸引,选择到此定居。



    地方政府对于这些百姓来者不拒,登记户籍,分配田地。



    孩四五岁能便进蒙学读书,所有官办学堂一律免费。



    一年来。



    到此定居的少数民族百姓,加上兖州、幽州等地迁来的,足有两万余户。



    辽西郡人口几乎是翻了一倍。



    这也是贺若弼如此激动的原因。



    发展人口,是皇帝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下这个成绩,他相信陛下一定会满意的。



    人口多了就意味着劳动力增加。



    大片的黑土地被开垦出来,农业在这片农耕处女地上蓬勃发展起来。



    因为产量更高。



    



    今年很多百姓都增加了水稻的种植面积。



    让贺若弼高兴的还不止这些。



    开春以来。



    库莫奚、契丹、室韦、靺鞨部落的首领陆续派出使者。



    到龙城给大周纳贡,表达了依附的意愿。



    他把贡品以及各部首领的意愿写入奏章,一同送往长安。



    热情招待这些使者,带着他们吃好喝好玩好。



    并邀请他们让更多的百姓来此贸易。



    鼓励彼此通婚,增进交流,互通有无。



    东北面的靺鞨使者,提出希望与大周军队东西夹击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势力。



    此举正中贺若弼下怀,当即达成一致。



    高句丽辽东势力一天不灭。



    不论对辽西,还是东北其他少数民族部落都是极大威胁。



    只有把他们赶到鸭绿江以南,打击其扩张的野心,东北才能安定。



    当下。



    正是农忙时节,一切以春耕春播为重。



    如今府兵数量已经达到三万余,骑兵就有近半。



    宇文衍特批。



    让綦毋怀文的一个徒弟到辽西主持修建冶铸作坊。



    把高炉炼铁和“灌钢法”带到辽西。



    是綦毋怀文改进的“灌钢法”,不是京城冶铸作坊使用的后世灌钢法。



    后世方法当下肯定还是属于绝秘,不能轻易传播。



    不过。



    老人家改进的方法,在这个时代也是顶尖水平。



    所炼钢铁打造出来的武器虽然比不上京城冶铸作坊出品。



    但比起突厥和高句丽的兵器来,那也更胜一筹。



    除了品质。



    另一大优势就是可以量产。



    不像用“百炼钢”锻造兵器,耗时又费力。



    把陌刀,锥枪,唐横刀,弯刀这些武器打造出来,装配到军中。



    加上已经研制成功的冷锻甲。



    试问。



    高句丽拿什么与大周军队争锋?



    就这种猥琐发育起来的少数民族势力。



    后世棒子却舔着脸要认作是自己的祖宗!



    祖宗都可以随便认。



    所以,把华夏其他很多东西成是他们的,也就不奇怪了。



    真要起来。



    由半岛“三韩”土着为主体的新罗,才算是棒子的祖宗。



    可是,新罗实力弱。



    只能对中原王朝俯首贴耳,恭敬顺从。



    因而,哪怕是真祖宗,棒子国也是不屑认的。



    那就是一个数典忘祖,没有羞耻心,自以为是,厚颜无耻的民族。



    



    随着辽西人口的增加。



    把辽东之地收回,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辽河平原虽然沃野千里,但不是整个平原地带都适合开荒垦田。



    辽河中下游。



    有一块狭长的河泽、水泡区域,泥泞难行,无法利用。



    这片称为“辽河套”的沼泽地,主要位于辽河西岸。



    这样的环境,使得辽西地区的耕地一下子少了许多。



    按宇文衍的谋划。



    立足辽西后。



    就该着让汉武帝设置的“汉四郡”回归了。



    贺若弼的将军府里。



    不但挂着大周疆域图,还有一幅东北地图。



    只不过这幅地图上的相关信息就少了很多。



    只有一些大致的河流、山脉,以及少数民族部落所在区域。



    他的眼光一直聚焦于辽河以东的这片区域。



    心里在琢磨。



    怎么彻底拔除这一地区的高句丽势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