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初见成效

A+A-

    几百年前。



    月氏人从河西走廊踏上漫长的西迁之路。



    最后到达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定居下来。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



    作为月氏后裔的昭武九姓人群,已经成了混血的族群。



    黄种人和白种人为主的混血后代。



    男的高大英俊,五官棱角分明。



    女的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媚眼汪汪。



    女儿国据就是月氏人在西迁路上建立的王国。



    康艳典长相帅气,今年十岁,会一口流利的汉话。



    在长安城待了几个月后,已经舍不得走了。



    康父本就是到长安常驻的,因担心儿子会想回家,就暂时没有告诉他。



    没想到这子比他还习惯中原的生活。



    前几天。



    康父无意间看到商业司张贴在西市的告示。



    招募商贸方面的人才,而且不限国籍。



    顿时让他产生了兴趣。



    商业司郎中苏威和他交谈后,对康父商品贸易方面的才能大为赞赏。



    要不是陛下和他讲过很多贸易方面的知识。



    康父的有些话他都理解不了。



    苏威大喜过望。



    把康父招募到商业司,让其负责外来商队的贸易事宜。



    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康家有了这层官方背景,有利于家族商队在中原开展贸易活动。



    这也是昭武九姓商人的一种立足方式。



    依附于丝绸之路上的各大政权势力,为家族商队牟利。



    起来,有点像后世的犹太人。



    苏威招募了一批相关方面的人才,搭起了商业司的班子。



    组建“华夏商行”,启动商贸活动。



    当下,正在起草制定商税征收的标准和章程。



    这不是张口句话就可以的事。



    要考虑税收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以确保税收制度的可持续。



    要对市场环境,以及各种商品的生产、流通、市价、利润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



    制定出合理的税率及征收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补贴政策,以及相关惩罚措施等。



    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时间进入十一月。



    辽西的稻谷、粟、麦,以及关中周边各州种植的棉花,全都顺利进仓。



    五万户移民,已经有一部分抵达辽东。



    武厉罗城,盖牟城,辽东城,都是高句丽经营了数十年的城池。



    城内房屋都是现成的。



    打下城池后。



    贺若弼就安排工匠修葺房屋,打造铁炉子,垒火炕。



    移民到达之后,直接就可以安家落户。



    两个月来。



    各个城池的铁匠打造了大量的农具。



    为来年开春后开荒垦田做好准备。



    高句丽百姓今年种植的粮食,成了大周的战利品。



    主要集中在三座城池周边。



    因为离城池太远的地方,不时会受到大周六支队的骚扰。



    高句丽只能放弃,使得很多田地都荒芜了。



    这些土地都将成为大周均田制下的良田。



    朝廷收到辽东城大捷的消息后。



    设立辽东郡。



    吏部任命的太守及其他官员,已经在赴任的路上。



    到任后。



    就能配合贺若弼对辽东郡进行实际管辖。



    



    今年。



    棉花推广后,种植面积达到十万余亩。



    按照皇帝的描述,弹棉弓最先研制成功。



    



    数月前,棉花脱籽也打造出来了。



    虽然还不是很完美,但已经能够实现棉花脱籽的功能。



    相信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地得以改进。



    少府监织染工匠和裁缝,用贾仲明去年试验田收获的棉花,进行了各种试用。



    如今,有了大量的棉花,纺线织布就可全力进行了。



    棉被,棉衣,棉裤,棉鞋,棉帽,棉套等,也开始批量制作。



    棉花的出现。



    使得大周从此多了一种弹棉花的艺人。



    



    天元二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随着二十税一的田租征收,以及有些百姓们把钱庄的借贷还上。



    各州粮仓开始丰盈起来。



    另外,朝廷还收购一部分粮食。



    长安太仓,洛阳河阳仓,两处存储粮食达000万石。



    除了西南偏远山区,政令难以通达的地方,百姓温饱问题已基本无虞。



    不过,这种温饱还不牢靠。



    要是来个天灾,粮食欠收,很多百姓马上又得饿肚子。



    尽管如此。



    老百姓的负担得到前所未有地减轻,日子好过了许多。



    有种一直潜在水底,突然露出水面自由呼吸的感觉。



    大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朝廷的公信力,以及宇文皇室的威德蹭蹭上涨。



    数十年来。



    大周百姓终于看到了一丝生活的曙光。



    他们梦寐以求的不是什么大富大贵。



    只要天下太平,能吃饱饭,安居乐业就行了。



    可就是这等朴素的愿望,在没有统一的政权下,也是一种奢望。



    从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



    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分裂,战乱,地方割据,军阀并起,政权更迭频繁。



    没有战乱的日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这个时期的百姓,或许最能体会到:



    没有国,何以为家?



    大周灭齐,一统北方,奠定了华夏再次统一的坚实基础。



    历史上。



    权臣杨坚不可否认就是捡了个大便宜。



    后世史学家无不认为:



    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隋文帝!



    如今,穿越过来的宇文衍。



    继承太祖宇文泰,高祖宇文邕创立的基业。



    也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



    如此完美的基本盘,是每一个穿越者做梦都得笑醒的开局。



    挫败杨坚,郑译,刘昉等人矫诏夺权阴谋。



    皇帝在王轨,颜之仪,乐运等近臣的支持下强势亲政。



    又拉拢韦孝宽,李穆,尉迟迥三位威望深重的老将军。



    掌控京兆十二卫,把军权牢牢握在了自己里。



    亲政以来。



    宇文衍当即实行休养生息的策令。



    减免赋税,释放奴籍,鼓励开荒垦田,大力推广先进农具。



    两年来。



    自耕农数量大增,耕地面积几乎翻了一倍。



    先进的农具使得田地得以深耕细作,沤肥增加了土地的肥力。



    亩产相比以前大幅提升。



    全国粮食产量几乎是两年前的三倍之多。



    且不其他,单单粮食增产这一项。



    老百姓就能把皇帝给捧上天去。



    贵族,地主私奴豢养,兼并土地受限。



    虽颇有微词,但在百姓诚心拥护的汪洋大海中。



    就算有些许不满,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皇帝并不是一棒子就把他们敲死。



    而是一点一点地拿。



    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



    让他们慢慢习惯这种不会痛彻心扉,伤筋动骨的“失去”!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