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三城建设

A+A-

    快要进入六月。



    长安的天气越来越闷热难耐。



    夏蝉嘶鸣,此起彼伏。



    给人一种嗓子都要冒烟的感觉。



    除非下一场暴雨,才让人感觉稍微清凉一些。



    每年盛夏之时,是北方雨水最多的时候。



    对于农作物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事是有雨水灌溉,能够保证作庄稼生长。



    可一旦雨水过量,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洪水肆虐,泛滥成灾,就会冲毁屋舍,淹没粮田。



    幸运的是,这几年来,大周境内没有发生大型洪涝灾害。



    当下。



    黄河下游的河道和入海口与后世基本一致。



    在此之前,有史记载的也就西周,汉武帝,东汉初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改道。



    远不像宋朝以后,流行“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法。



    尽管如此。



    宇文衍在亲政后,特别重视各地的河道疏浚,河堤建设。



    特别是黄河下游各州,河道工程是官员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是一个天时地利的历史节点。



    从天元元年起。



    宇文衍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最为重要的农业。



    开荒垦田,减赋免税。



    推行先进农具和沤肥之术,普及耕牛入户。



    使得农业在短短四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粮食总产量翻了两倍不止。



    百姓暂时解决温饱问题,不再流离失所,逐渐安居乐业。



    从而产生连带积极效应。



    那就是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



    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社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这正是宇文衍希望看到的。



    上善殿。



    皇帝悠闲地泡着功夫茶。



    墨言在一旁给他诵读各地奏章。



    宇文恺汇报了河套三城的施工进度。



    自从大周与突厥和亲之后,宇文衍决定在朔方,五原,云中三郡修建三座边城。



    已经过去将近一年时间。



    三座边城同时开工,先筑城墙和瓫城,再逐步完善城内设施。



    如今城墙已经拔地而起,正在修建城门楼及角楼。



    城池得与周边地形连为一体。



    共同筑起坚实的防御工事。



    宇文恺严格按照宇文衍吩咐,每天中午给服役的百姓加餐。



    主食是粗面馍馍。



    配菜是各种弄干净的猪羊下水,放油加各种大料与萝卜,菘菜一起炖煮。



    役力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平时被丢掉的下水料,竟然如此美味。



    这么丰厚的油水,他们一年到头也尝不到几次。



    虽然每人两个粗面馍馍,只能吃个六七分饱。



    但比起他们自带的吃食,不知道要好多少。



    服役还能混到这么一顿吃的,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



    宇文恺当然不会错过这等给皇帝涨粉的会。



    登高一呼,直言这是皇帝特意交待的。



    是不能让百姓们饿着肚子做工。



    这几年来,朝廷推行一系列惠民策令。



    百姓们把所有恩德全都归于宇文衍头上。



    几乎家家户户都为其设长生牌位。



    经宇文恺一润色,皇帝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起来。



    役力闻言,无不感激涕零,向南跪地,高呼万岁。



    一个天命所归,高高在上,日理万的帝王。



    竟然关心最底层“贱民”的肚子问题。



    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无上的明君,圣君!



    



    然而,惊喜还不止这一顿饭。



    民夫服完二十天的劳役后,采取自愿受雇的形式继续做工。



    每天工钱二十文。



    也就是两天半能挣一斗米,一个月不到就能买一石粮食。



    消息一出,服役的役力顿时炸开了锅。



    特别是家里劳力充足的农户,哪怕让一人长期在工地做工,也不会影响家里耕作。



    这样的好事,亘古未有!



    也正因如此。



    三处工地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奇观。



    所有役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嘴里喊着整齐有力的号子。



    没有一个人偷懒,摸洋工。



    也没有监工凶狠无情地打骂声。



    为了二十文的工钱,同时也感激皇帝圣明。



    役力们齐心协作,格外卖力,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宇文恺这个工程大师起初都被吓一跳。



    没想到陛下的这一举措,竟然让服役百姓的积极性产生了质的变化。



    心底对宇文衍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



    他被皇帝钦点,从建造冶铸作坊,到改造驿站。



    修筑张家口大境门,现在又负责河套三城的建造。



    在其内心,早把皇帝视作人生中的伯乐。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不知不觉间,宇文恺就成了宇文衍的铁杆粉丝。



    “陛下,这两份是从居延城和大境门传回的消息”



    “念!”



    对于河套三城的进展,皇帝很是满意。



    大周一片祥和,欣欣向荣。



    北方的大漠草原却是风声鹤唳,战乱不止。



    沙钵略自从联合大周军队打败阿波可汗后,尝到了和亲的甜头。



    时不时要求皇帝联合出兵。



    对于老丈人的要求,宇文衍都是满口答应,痛快得很。



    只不过居延城的史万岁可不是随喊随到。



    一般都是拒绝三次,答应一次。



    哪怕沙钵略拿皇帝来压他也无济于事。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史万岁一句话就把他怼得不出话来。



    皇帝这边也颇为无奈地回复:



    骄兵悍将,山高路远,朕虽是皇帝,却也有难言的苦衷。



    你为突厥大可汗,肯定能感同身受。



    要不朕再发诏令催催,让他尽量配合你的军事行动



    宇文衍向他老丈人“诉苦”,没想到老沙竟然信了。



    感叹道:



    “十二岁的孩子,统管这么大一个国家,不服者众,属实不易,难为他了”



    沙钵略深知治理一个国家有多难!



    自从做了突厥的大可汗,短短几年,他就秃顶了。



    几个可汗各怀鬼胎,队伍不好带啊。



    原本想学学中原人的段,逮住阿波来一个杀鸡儆猴。



    哪曾想。



    不仅没有震慑到第二可汗庵罗和步离可汗,反而让他们离心离德。



    阿波更是联合达头可汗给他当头一棒。



    直接把突厥一分为二。



    皇帝和史万岁一唱一和,把沙钵略这老子忽悠得团团转。



    只要不联合大周军队,他与阿波之间的战争都是胜少败多。



    眼见阿波要起势,史万岁又与沙钵略联合出兵一次。



    使得双方极限拉扯,不断消耗有生力量。



    同时。



    大周又与两边进行贸易,从中换取大量的战马。



    除了日用品,其中还有一些常规性武器。



    面对冲突不断的东、西突厥。



    大周当下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形势。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