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灾情处置

A+A-

    河堤保住了。



    避免了更大的灾难状况出现。



    各道需要尽快统计诸郡、县的受灾情况,据实上报朝廷。



    同时落实各项救灾措施,以及灾后重建事宜。



    



    此次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



    持续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塌方,导致一些农田被毁,房屋倒塌。



    各地灾情汇总上报,呈放到了皇帝案头。



    陕西道,京畿道,山西道有不同程度的灾情出现。



    最为严重的是河南道,河北道,江北道,山东道部份地区。



    因为宇文衍的诏令,各道总管征调府兵进行抢险救灾。



    各级官府也第一时间开仓放粮,施粥救济灾民。



    暴雨停歇后,各地快速启动灾后行动:



    一是抢修被毁驿道,恢复交通,保证信息传递通畅。



    二是安置失去家园的百姓,搭建临时住所,发放救灾物资。



    三是农田排涝。



    全力挽救农作物,实在不行的就补种豆类,尽量减损失。



    这是眼前迫切需要落实的几件大事。



    接下来。



    后续工作也需着推进:



    比如农人和工业者的复产复工,恢复被毁的农田和作坊。



    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重修冲毁的河堤,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等。



    灾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国家器的全力运转下,把此次突发洪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灾民得到妥善安置。



    灾区百姓有所依,民心安定。



    这是宇文衍心中还算满意的结果。



    不过,面对初步统计数据,他的心情依然格外沉重。



    死亡千余,数十万亩良田被毁,房屋倒塌数以万计。



    受灾人口近百万



    “陛下,天灾非人力所能左右,黄河没有决堤已经是奇迹了!”



    灾后一个月。



    宇文衍和政事堂五位大佬就此次受灾召开朝会。



    看到陛下满脸悲切之色,郯国公王轨出声安抚了一句。



    “臣等失职,若不是您未雨绸缪,第一时间下诏各道,损失可能更大。”



    “蜀国公所言甚是,陛下一直重视防洪事务,如今发挥作用了。”



    尉迟迥和颜之仪也认为这样的结局已经算好了。



    “诸卿,我等可以做得更好的!”



    “朕以为,朝廷有必要制定一套灾情应急处置条律。”



    “如此,以后若有灾情发生,地方官府有律可依,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应对之策”



    宇文衍想着统一规范救灾程序,灾害降临时不至于慌脚乱,任由灾情无序发展。



    “陛下,这个提议好!”



    “臣等回去就拟个章程出来。”



    五人相视一眼,感觉这个确实可行,由义国公乐运开口应道。



    “嗯!”



    “对于灾区后续事务,诸卿有何对策。”



    皇帝点了点头,对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他是百分百放心的。



    “回陛下,臣以为可给受灾百姓免除今年田税。”



    毕王宇文贤看着皇帝,谏言减免田租。



    宇文衍听罢没有话,而是望向其他四人。



    “臣等附议!”



    “那就免除两年田税,得让乡亲们有个喘息的会,一年时间不够。”



    免租那是必须的,不能把老百姓逼上绝路。



    面对天灾,朝廷就是百姓的靠山。



    



    这个时候如果朝廷漠不关心,冷眼相待,那只会寒了民心。



    宇文衍一锤定音,五人亦无异议。



    “陛下,百万受灾百姓,相当一部分家园尽毁,吃饭成了大问题。”



    “几大粮仓虽有粮食,可也不是个事啊!”



    乐运随即起了灾民的吃饭问题。



    “这个倒是好解决!”



    “灾后重建,不论是建房,筑堤,修路都需要大量的役力。”



    “把灾民组织起来,他们干活,朝廷给粮”



    宇文衍露出一丝笑容,把“以工代赈”的方式阐述了一遍。



    “此法甚妙!”



    “妙不可言!”



    “其妙无穷!”



    “妙哉!妙哉!”



    “哈哈,还得是陛下您呐”



    五人一听,顿时眼眸一亮。



    心中暗忖:



    此法一举两得,道理也很简单,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陛下真龙天子,这脑袋就是灵光啊!



    “具体操作就交给诸卿费心了。”



    “借此会,多建些水泥工坊”



    宇文衍希望能够把水泥普及开来,尽早发挥其作用。



    “臣等谨遵圣命!”



    



    朝会定下了此次受灾事宜的处置基调。



    一道道诏命从政事堂发出,经六部都堂,由相关部衙逐级下发到地方执行。



    此次灾情,朝廷予以高度重视,各级官府积极应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各家堂屋神龛供奉的长生牌位前,香火明旺,万民虔诚祈祷,叩谢天恩!



    古语有云:国难兴邦!



    面对自然灾害,原本是朝廷收拢民心,维护统治的绝佳会。



    可历史上却被一些统治者及其腐败官僚给白白浪费了。



    对于十指不沾阳春水,两脚不染灰与泥的权贵,锦衣玉食,高高在上惯了。



    视老百姓如牲畜无异,故而无人会真正在乎他们的死活。



    比如历史上,以隋代周的杨坚,在其晚年时,中原地区遭遇大旱,田地绝收,爆发大饥荒。



    尽管各大官仓储备充盈,囤积了大量粮食,足够全国人口食用数十年。



    然,老而昏聩的隋文帝犹如守财奴般,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



    哪怕受灾百姓吃草咽土,仍然漠不关心,冷眼视之,拒绝放粮,粒米无出。



    致使民间饿殍遍野,易子而食,天下哀嚎,悲天恸地!



    最为无耻的是,那时朝廷还设立了所谓的义仓。



    也就是老百姓缴纳赋税之外,每年多交一石以下的粮食存于义仓,以备凶年。



    原本是一桩好事,可最终却成了统治阶级中饱私囊的工具。



    真正饥荒来临时,义仓的粮食就和百姓毫无关系了。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开皇晚期“仓满四溢”的富庶景象,只不过是建立在对百姓无情压榨、剥削基础上的虚假繁荣。



    “国富民贫”的繁盛,毫无意义可言。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把隋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于隋文帝的此般“无耻之举”!



    劝诫治国者须体恤民情,凶年就该赈灾,而不是囤积粮食,为自己的后代积攒家产。



    他认为。



    后人若是明君,自然能保全江山永固,若是昏君,给得越多越是在害他。



    隋炀帝正是仗着他老子留下的丰厚家底,恣意妄为,目空一切,坐吃山空。



    短短十余年间,就被其挥霍一空。



    最终身死国灭。



    大好江山拱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