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开工在即

A+A-

    就在一切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



    南方的水稻秋收已经接近尾声。



    自耕农门前屋后的场院里,布满了竹子编织的晒垫,黄澄澄一片。



    这是南北统一后,长江以南地区的第一个丰年。



    以前的许多奴役和佃户都分到了田地,黄册和鱼鳞册上有了自家的名字。



    黄册是登记人口的官方档案,鱼鳞册则是记录各家田地的存档。



    统一后,朝廷不但废除了众多苛捐杂税,还免征十年田赋。



    也就是,这十年间,各家分配到的田地,所有粮食产出均归自己所有。



    不过,脱离豪强、贵族,上了黄册和鱼鳞册成为自耕农后,就得向朝廷履行赋税义务。



    也就是朝廷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租庸调税制。



    租就是田租,有田才有租。



    朝廷按均田令把土地分配给自耕农,百姓以三十税一上缴田税。



    庸则是徭役,至49岁的丁男每年需要为国家服二十天的劳役。



    比如兴修水利,修路搭桥,建城等国家工程。



    调即户调,是指进贡土产,每户每年需要上缴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这样的赋税额度,比起依附地方豪强之下要轻松很多。



    佃农租种地主、豪强的田地,至少得缴纳一半的产出作为田租。



    统一后,南方百姓犹如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大山。



    拥有自家土地后,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加上曲辕犁等先进农具的普及,深耕细作得以实现,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亩产量也有所增加。



    脚踏式打谷更是将收割水稻的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



    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广泛普及开来。



    等到各郡、县的“大周钱庄”建设完工,投入运营。



    朝廷将在南方推行“无息借贷,分期还款”的业务。



    帮助农户置办打谷,耕牛,铁制农具等生产资料。



    统一初年,老百姓就感受到了诸多明显的不同。



    不仅有朝廷仁政释放的善意,还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好处。



    前后一对比,淳朴的百姓大多觉得:



    统一真香!



    北方地区。



    粟、麦的收割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受夏天那场水灾的影响,大量田地粟麦欠收。



    不过,灾后补种的豆类长势良好,收成相当不错,能弥补一部份损失。



    这些田地,以及灾后重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朝廷将鼓励百姓都种上冬麦。



    今年的冬麦种植面积会进一步扩大。



    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出,将是大周朝廷一项长远的基本国策。



    如今,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宇文衍的目标是让棉布取代麻布,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穿上柔软舒适的棉布衣物。



    上善殿。



    皇帝靠坐太师椅上,两脚架在御案一角。



    嘴里哼着京剧调,一边浏览各地传回的奏章,心情很是不错。



    “陛下,宇文恺大人来了!”



    墨言走到近前,俯身轻言道。



    “宣!”



    宇文衍放下中奏章,起身活动下脚,来到茶台后坐定。



    不一会,一身紫袍官服的宇文恺走进大殿,上前行礼:



    “臣参见陛下!”



    皇帝上泡茶动作没停,点头露出笑容。



    “安乐来啦!”



    “坐吧!”



    



    看到宇文恺略显兴奋的神情,宇文衍就知道他这是报喜来了。



    倒了两杯热茶,示意其随意,自己端起细品了一口。



    “谢陛下赐茶!”



    宇文恺浅尝了一下,放下茶杯接着道:



    “启禀陛下,长安至洛阳沿线水泥工坊已全部完工,一共三十八处。”



    “已经进行试产,质量完全符合标准!”



    一年时间,总算完成皇帝嘱托,宇文恺也是松了口气。



    自从和皇帝一起设计好这条史无前例的水泥路后,哪怕还没开建,他就被深深震撼到了。



    双向四车道,中间有绿化带隔开。



    全程平坦宽阔,从此告别行车颠簸摇晃。



    路面硬实,水火不侵,雨天不泞,晴天不灰。



    这样一条官道,一旦问世,必将朝野震动,名扬天下。



    “如此甚好!”



    “那就全力生产,储备用量。”



    “等到路基修整完工,便可逐段进行路面硬化”



    水泥研制成功,掌握了相关技术,后续事宜就水到渠成了。



    皇帝心中高兴,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路基的修整,在决定铺设水泥路后,工部便已经安排动工。



    主要是对官道进行路面拓宽,减坡度,裁弯取直,建造桥梁等,尽量缩短路程。



    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



    这样的修路方法,早在秦朝修筑“秦直道”时便已成熟运用了。



    “陛下放心,一切都按工程计划进行中。”



    对于宇文恺来,主持铺设这么一条水泥路只是工程。



    他只须掌控全局,具体事务由右侍郎李春跟进就行了。



    正好沿途所有石拱桥,都需要李春的建桥团队去修建。



    宇文恺的重点还是放在新都城的营建上。



    经过大半年的实地测绘,对建筑图纸进行了数十次的修改完善。



    如今总算定下了最终的建城图纸,以及施工方案。



    宇文恺应着,又把新城最新进展汇报了一番。



    “陛下,您看挑个黄道吉日,便可奠基开工了!”



    这大半年时间,建城所需的石料,青砖,木料,砂石等,已经储备了不少。



    “你去找太史令选一个日子即可!”



    宇文衍对于所谓的“黄道吉日”并不感冒。



    只不过,当今社会从上至下,不论贵族公卿,还是平民百姓,都极其看重。



    凡祭祀,动土,出行,上梁,下葬等,都要选一个“吉日”。



    直到一千多年后,这样的传统仍然被许多人所遵循。



    太史局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构。



    职责是观测天文、撰定历法、颁布历书,并进行有关占星术及灵气象的观测。



    比如“五星连珠”和“荧惑守心”两种难得一见的星象,一旦出世,不是大吉就是大凶之兆。



    另外,还有:



    太白守奎,为王者忧!



    镇星中犯乘守、房北二星,大人死!



    岁星入毕,其国易主!



    



    等等诸如此类依照星辰变幻而占卜得来的卦象。



    历史上,朝廷设立太史局,钦天监,浑天监等天文构,本质上是为皇家统治阶级服务的构。



    顺带地推动了天文学以及历法的发展。



    在宇文衍看来,这样的进步和他设想的天文科学是有区别的。



    这也就是他另设天文馆,也没有把后世天文学知识,以及“过洋牵星术”这些交给太史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