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秀才

A+A-

    八月初一。



    阳光明媚。



    晴空万里无云。



    再过一万里也无云。



    在这风和日丽的大好日子,大周天子宇文衍迎来了他的寿辰。



    过了今天,他就满6周岁了。



    大朝会上。



    皇帝接受了百官的朝贺,祝福的好话都快让耳朵听出茧子了。



    散朝后。



    回到上善殿。



    终于耳根子清静了下来。



    这时。



    宇文衍收到李药师传回的密信。



    他率领的一万兵马,在经过数月的训练后。



    将于近日拔营启程,前往交趾。



    沿着红河水道,自西向东,到达红河三角洲的河内城。



    大概一千三百里。



    与昆州城到蜀地的距离相当。



    坐船顺流而下,四五天就能到。



    这就是水运通道的作用。



    在崇山峻岭的西南地区,若是走陆路,恐怕一个月也到不了。



    而且,原始森林中行军,毒虫瘴气横行,非战斗减员都够你喝一壶的。



    历史上。



    华夏最终痛失交趾之地,其实也与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长久实施羁縻之策不无关系。



    否则的话。



    拥有这条黄金水道连接两地,交趾不可能龟缩千百年,最终自成一体。



    “陛下,这次药师可是爽歪歪啊。”



    听到李药师开拔下一个征程,元威眸中好战的火苗抑制不住地跳动起来。



    “岭南虽然是个好地方,可日头毒辣,拥有让你脱层皮的威力,有啥好羡慕的?”



    “只要能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脱两层皮臣也在所不惜!”



    宇文衍就知道,元威是个不碰南墙不回头的主。



    恁你得再凶险,他不亲身经历一下就会一直嘴硬到底。



    “这可是你的,等有会了让你下南洋去,别到时上吐下泻,浪不起来那就笑掉大牙了”



    皇帝桀桀一笑。



    幸灾乐祸的表情让元威见了内心直发毛,底气一下子就没那么足了。



    不过,还是硬着头皮倔犟道:



    “药师去得,吾亦敢去。”



    “正如陛下所言,人死卵朝天,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怕个球!”



    宇文衍差点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心想:



    你们这些人呀,好的不学,偏偏对这种“粗话”过耳不忘。



    皇帝轻咳一声,一本正经地:



    “二郎啊,你是不是记错了。”



    “朕自幼躬读圣贤之言,过这等有辱斯文的话么?”



    元威听罢,不禁翻了个白眼,暗自腹诽:



    看您那嘚嗬样儿,还没过呢?



    都可以给您编纂一册“经典语录”了。



    不过,他可不敢真这么,脸上露出了二哈般的笑容:



    “陛下不必自谦,这可是金句,朝野内外,若是来不上几句,都不敢自己是皇城脚下混的主”



    宇文衍一听,顿时哭笑不得。



    奶奶滴熊。



    偶尔出的牢骚话竟成你们显摆的资本了?



    去你大爷的。



    这是什么妖风邪气!



    皇帝懒得跟元威掰扯这些,轻瞪了他一眼。



    起身准备去朱满月的宫殿吃长寿面去。



    



    这时。



    礼部尚书宇文善来了。



    元威知道皇帝有正事要谈,便退出了大殿。



    “许国公,应试结果出来了是么?”



    宇文衍回到茶台坐下,一边泡茶,示意其入座,笑问道。



    “回陛下,正是!”



    “本次县试、郡试同一天进行。”



    “参加县试的有七十余万人,比三年前增加了二十来万。”



    “有近十五万人成绩合格,获得童生资格。”



    宇文善着,双呈上关于县试的统计数据。



    “另外,首次县试成绩合格的十万余童生,只有六成继续在县学就读。”



    “七万多名童生参加了首次郡试,有七百名学子成为秀才”



    对于首次县试的童生,只有六成继续求学,皇帝早有心理准备。



    能超过五成,他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这些童生大多是0到5岁的半大子。



    对于底层的自耕农家庭来,已经能顶半个劳力了。



    在宇文衍筹划的科举取士没有真正落实前,哪怕读完县学有可能找个账房的活计。



    对于底层百姓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



    人情社会下,没权没势的平民百姓子弟,就算有这样的活计,也很难落到他们的头上。



    倒不如在家帮衬父母下地干农活,至少粮食丰收了有一口饱饭吃。



    一时间,宇文衍也很难改变这种“读书无用”的现状。



    不过,对于那些家庭困难,天资聪颖的好苗子,官府会资助其求学。



    人才难得,不能让一些天赋高的孩子打就被埋没了。



    首次郡试。



    晋升为秀才的概率才百分之一,可谓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这些秀才比起历史上“八股取士”下的秀才来,地位大有不如。



    朝廷只赋予了他们官方的认证。



    有资格成为一名官办乡学、县学的先生,能领一份月钱。



    或是允许开办蒙学私塾,自主创业。



    能够通过郡试,至少精通县学以下的经典、书籍。



    做县学的先生是完全可以的。



    后世八九十年代,偏远地区中、学的代课老师,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初中毕业生。



    朝廷每年都会举办“珠算”、“记账”等专业技能的考试。



    合格者将获得官方颁布的证书。



    考证对象不受限制,哪怕你是自学者,一样可以报名参加。



    技能考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对于考上秀才的学子,大多都能拿下中级证书。



    若是放弃学业,进入商途,凭这两样技能就可获得大商行的青睐。



    这样的证书比起后世泛滥成灾的诸多证来,含金量可是高多了。



    皇帝翻看宇文善呈上的统计数据,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另外。



    御史台察院专门监察此次应试的御史奏报。



    从考试,阅卷,到名次确定,全程均是按照既定流程严格执行。



    没有发现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



    这是宇文衍最为看重的,如果应试的基本公平性,权威性都破坏了。



    那么他设想的科举取士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许国公,礼部和各郡、县官府都做得很好,评些优秀衙署及个人表彰一下。”



    “名单由你定,朕只要求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即可!”



    别看这种“荣誉”虚得不行,但却很好用,激励效果有时甚至胜过财帛。



    毕竟,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为官一生,都希望落个好名声。



    “臣遵命!”



    宇文善笑盈盈地拱应了下来。



    皇帝相当于给了他一次施放恩惠的会。



    他只需遵照皇帝的要求确定名单。



    不论表彰对象是谁。



    都会记一分他这个礼部尚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