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十三王宅
A+A-
宇文充越是了解。
对宇文衍这个侄儿皇帝就越是钦佩。
历朝历代。
中原王朝对付北狄。
都是采取武力征伐,羁縻统治的方式。
可这是建立在强大军事实力基础上。
一旦中原势弱。
以往的所有努力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五兄所言极是!”
“大境门的情况和居延城大同异。”
“陛下的策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若是持之以恒,待到突厥完全融入华夏文明的那天,北患休矣!”
老六宇文兑接过话头,如是道。
他在河北道总管韩擒虎帐下,一样混得风生水起。
记事,却在军中享有一定的名头。
宇文衍听罢两位皇叔之言,微笑点头。
老四宇文允沉吟稍许,开口道:
“陛下,东北四部亦是如此。”
“武力震慑,加文明同化,胜过任何刀兵征服。”
“越来越多的四部贵族子弟前往辽宁道,学习中原文化。”
“回到各自部落后,很快就脱颖而出。”
“这些人对华夏文明推崇倍至,极力宣扬”
曹王远赴东北,做了贺若弼帐下的一名记事。
全程参与朝廷经营辽西,扫除辽东高句丽势力的一切行动。
“哈哈!”
“华夏文化,璀璨若星汉,九天十地,舍我其谁!”
“一旦传扬海内,自有聪明人为吾辩经”
宇文衍自信满满。
他要做的就是把华夏文明播洒出去。
进不去的地方,就用武力强推。
只要文化散播开来。
自然有人为你摇旗呐喊,歌功颂德,大肆宣扬。
皇帝话音落下。
诸王内心震动,眸光熠熠的望向宇文衍。
他们从十九岁的天子言语中,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自信。
“陛下眼光深远,胸怀广大,九天十地皆在股掌之间。”
“老四,老五,老六久居边疆,亦是成长了许多,甚好,甚好!”
老二汉王宇文赞满眼笑意。
“陛下自幼聪慧,如今成年,更胜往昔!”
“四位弟弟也是今非昔比!”
“听闻老七在杨素帐下也是如鱼得水,名声在外。”
秦王宇文贽接过话头,嘴里也是赞叹不已。
“三郎过誉了,都是陛下成全!”
荆王宇文元最。
杨素在永安三峡打造船舰,训练水军时,他便入其帐下做了一名记事。
灭陈后。
跟随杨素一道去了建康城。
四位王爷隐瞒身份,在新军营地苦做了两年大头兵。
随后,抽签入了四位将军帐下。
一晃就是八年。
八年来,四人硬是一声不吭,没有半句怨言。
属实令宇文衍刮目相看。
对于皇室一众王爷的表现,到目前为止他是满意的。
随后。
宇文衍就大周当前局势,以及后续规划向诸王透露了一些信息。
好让他们在思想和大方向上,与朝廷保持一致。
诸王对于朝廷雷霆之势覆灭吐谷浑,表现出无比亢奋的情绪。
大有“强国有我,不胜荣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诸位皇叔公,皇叔。”
“回京后,大家都逛了下新都城吧,感觉如何?”
“还有,对于新王府,大家还满意不?”
宇文衍给诸王续上热茶,笑问。
“回陛下,新城巍峨雄伟,气势恢弘,妥妥的天下第一城。”
“就是,也就我天朝上国,才配得上如此气派的大城”
“本王昨日乘坐那个公共马车,闲逛了一整天,大开眼界啊。”
“还有那人力黄包车,也是别开生面,闻所未闻,有趣得很。”
“至于王府,那就更不用了,何止是满意,简直是太满意了”
诸王听到皇帝问话,激动之色浮现脸庞。
个个掩饰不住开心的笑容。
王府集中建在了皇宫东面。
一共十三座高规格的府邸,贵气十足,金碧辉煌。
被京城百姓称之为“十三王宅”。
一众王爷长年在外,只带了侍妾一二在身边服侍。
妻儿家眷都还居住京城。
看到皇帝给他们建造的豪华王府,诸王也是欣慰不已。
茶室气氛热闹祥和。
皇帝满意,诸王尽欢颜。
当日。
宇文衍设宴,与诸王一同用膳。
膳后。
发下丰厚的赏赐,以示皇恩浩荡。
同时。
也表明皇帝对他们过往表现的认可。
这是搬迁新都城后的第二个年。
中心广场以南的民坊又完工了一些。
住进新城的百姓持续增长。
城内常住人口达到六十万余。
以后几年。
还会有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涌进这座天下第一城。
建筑风格古朴厚重。
设计理念又极具超前的巨城,处处彰显出了华夏文明的底蕴与活力。
马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公共马车,水泥路面,垃圾箱,自来水,公共厕所,化粪池
这些以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实用公共设施。
给京城百姓以全新的感受。
人们切身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
零距离体会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京城国都。
天子脚下。
城池虽大,依然是寸土寸金。
出售民坊内的商铺,住宅和地皮,户部收益甚巨。
建城所用的千万贯支出完全能够回本,甚至还能赚上一波。
本着“房住不炒”的原则。
户部制定了严格的售卖、租赁章程。
朝廷还在城南建造一些相对廉价的屋宅。
供那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和普通百姓购买或租住。
年过后。
开启一年一度的过年大假。
各种集市庙会,民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京城的热闹氛围直接拉满。
大街巷,车水马龙。
东、西两市,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置办年货。
坊内商铺也是人来客往,生意红火。
新城搬迁第二年。
城内的商业气氛就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
旧城在朝廷的规划下,成了汇集各行各业的工业之城。
在朝廷鼓励商贸,大力扶持工业生产的背景下。
大周商贸活动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蓬勃发展起来。
特别是蕃商、胡商的到来。
激活了丝绸之路,进一步带动了商贸的繁荣。
朝廷商税也是水涨船高,每年都有大幅增长。
如今。
常驻长安城的外邦商贾多达五万余。
入乡随俗。
在华夏文化的熏陶下。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成了“神州通”。
汉话,穿汉服,写汉字。
学习华夏礼仪,接受传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