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如今的太子爷,其实跟皇帝也没什么

A+A-

    第24章如今的太子爷,其实跟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紧接着,就在倪元璐和李邦华以为这件事情已尘埃落定之时,朱慈烺却突然再次开口问道:



    “两位可知如今这市面上,一斤煤炭多少钱”



    倪元璐和李邦华听到这话,瞬间面面相觑。



    因为他们还真不知道煤炭的价格。



    一来是他们身处高位,根本不需要理会这样的事儿,二来则是关于煤炭的开采和售卖一直以来都是工部的事情。



    想到这里,二人只得硬着头皮道:



    “启禀殿下,老臣不知,因为此事归于工部管理!”



    朱慈烺点了点头,也并没有在意。



    随后又道:



    “算了,这件事情本宫会找工部尚书商议,二位就不用管了,今日回去之后,便开始筹备将运往辽东和九边一事儿吧!”



    倪元璐和李邦华赶忙再次拱道:



    “殿下放心,臣回去之后马上处理此事!”



    朱慈烺不再多言,只是挥了挥,示意两位老臣离开。



    随即,倪元璐和李邦华二人便离开了。



    出了宫殿之后,两人下意识地相视一望,眼神交汇的瞬间,像是有默契的火闪过,旋即竟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



    笑声在宫殿外的廊道中轻轻回荡,带着几分释怀与轻松。



    其实细细想来,他们之间本就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更谈不上深仇大恨。



    之前那场关于的激烈争论,也不过是因为各自所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别罢了。



    李邦华所考虑的,是边疆安稳这等大事,他知道将士们在严寒的冬日里若没有足够的保暖,顺利过冬便成了奢望。



    一个冬天下来,若因寒冷死伤人数过多的话,军心必定动摇。



    这对大明的边防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隐患。



    而倪元璐考虑的则是京城内部的安稳,毕竟边军过冬重要,但是京营以及京城周边的驻军过冬同样重要。



    简单来,他们的观点都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同样都是一心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随后,只见李邦华微微欠身,神色诚恳地道:



    “倪大人,方才在下言辞冒昧,还望见谅。”



    倪元璐连忙摆了摆,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回应道:



    “李大人客气了,此前在下也有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还望李大人莫要介怀。”



    着,两人又是释怀一笑。



    随即,李邦华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神色间带着些许感慨道:



    “真是未曾想到,这般棘的难题,竟被太子殿下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倪元璐闻言,心中亦是泛起层层波澜。



    他微微颔首,眼中满是钦佩之色道:



    “是啊,要知道之前我为了此事也是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没想到太子殿下三言两语,便将这复杂的问题给解决了。”



    “不得不,这位太子殿下的聪明才智,实乃我生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倪元璐着,思绪仿佛又飘回到之前朱慈烺关于改革商税以及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举措上。



    这所有的事情迭加在一起,让他对朱慈烺的佩服之情愈发深厚,只觉得这位年轻的太子实在是太聪慧了!



    一旁的李邦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瞬间联想到之前那道将他从南京调到京城来的圣旨,心中不由得暗自思量了起来。



    在这之前,他一直觉得那道圣旨应该是崇祯下的。



    可现在细细想来,那道圣旨恐怕多半不是崇祯皇帝下的,而是出自朱慈烺之。



    因为按照常理,若是崇祯皇帝下的圣旨,他到京城之后,崇祯必定会单独召见他,商议诸多事宜。



    然而,他来到京城都快半年了,崇祯却从未单独召见过他一次。



    这足以明在这件事情上,崇祯一开始并不知晓。



    李邦华想着,脊背不禁微微发凉。



    一个太子,居然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位南京的兵部尚书调动到京城任职,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深意



    李邦华实在不敢再深入想下去了。



    因为要是再想下去的话,那可就跟造反扯上关系了



    不过好在如今大明的局势一片向好,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大明中兴或许指日可待!



    想到此处,李邦华的神色又缓和了许多。



    随即,二人一边交谈着,一边笑着渐行渐远,身影逐渐消失在廊道的尽头。



    与此同时,宫殿内,朱慈烺也正在思考着一些事情。



    片刻后,他唤来马宝,叮嘱道:



    “你即刻前往工部,传本宫口谕,让工部尚书周士朴前来见本宫。”



    顿了顿,又继续道:



    “你去了之后,提前跟他通个气,就本宫想要询问关于煤炭的事情,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马宝听到这话,赶忙答应道:



    “太子爷放心,奴婢一定把话带到!”



    完这话,马宝随后像一阵风似的一溜烟地离开了。



    在等待工部尚书周士朴到来的这段时间里,朱慈烺并没有闲着。



    而是信步走到御案前,然后直接坐了下来。



    御案之上,笔墨纸砚摆放得整整齐齐,朱慈烺随扯过一张宣纸摆放在了桌上。



    接着他又拿起毛笔,将笔尖缓缓蘸入墨汁之中。



    稍作思索之后,朱慈烺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那几样物品的模样,随即,他的腕微微用力,开始在宣纸上挥毫作画。



    不多时,他笔下的东西逐渐成型。



    仔细看去,赫然便是三样东西。



    其中一个,是后世常见的蜂窝煤炉子,炉子的轮廓线条流畅,炉口、炉身、炉腿等部位都被朱慈烺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旁边还详细写明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还有一个,是制作蜂窝煤的模具,上面的模孔大均匀,排列整齐。



    至于最后一个,则是夹蜂窝煤的专用夹子。



    没错,现在朱慈烺是打算制作蜂窝煤了。



    他心里十分清楚,想要让百姓们顺利熬过冬天,仅仅依靠穿暖是远远不够的,做好取暖的措施同样至关重要。



    在明朝这个时候,取暖的物资极为有限,大致也就有煤炭、木炭、木头以及秸秆之类的东西。



    不过,这里是京城,据朱慈烺所知,京城周边早已不允许随意伐木了。



    如此一来,普通百姓可用于取暖的燃料就变得少之又少。



    朱慈烺虽然不太清楚如今市面上煤炭的价格,但他也能猜到,那价格应该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



    所以,制造出一种廉价的燃料,就成了当下的当务之急。



    而蜂窝煤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这蜂窝煤主要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一些无法充分燃烧的碎煤灰,再加上一些粘土和助燃剂,比如石灰或者草木灰,还有水,将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就能制成。



    这些原材料本不值什么钱,可组合成蜂窝煤之后,却能充分燃烧,其燃烧效果甚至比一般的炭火还要好。



    再配上专门的蜂窝煤炉,毫不夸张地,两块蜂窝煤就能满足一家人做一顿饭的需求。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蜂窝煤价格低廉,即便是普通百姓也用得起。



    制造蜂窝煤,差不多算是每个穿越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了。



    不过其他穿越者大概率是为了发财,但朱慈烺可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他只想尽可能多的让百姓们生活的好一些,不至于在冬天被冻死。



    所以这玩意儿就算制造出来,他也不打算用来赚钱。



    差不多保本就可以了。



    亦或者亏本卖也可以,反正他目前也不缺钱。



    画完这三样东西之后,朱慈烺微微皱眉,又沉思了片刻。



    随后,他铺开另外一张宣纸,将制作蜂窝煤所需的配料一一写了上去。



    无非就是碎煤灰、粘土、石灰、草木灰、水等等。



    写完之后,他轻轻放下毛笔,喊来一个锦衣卫,将这两张纸递给了他,目光坚定地嘱咐道:



    “这上面的材料,你们务必尽快准备妥当,准备好之后,直接送到东宫来,不得有误。”



    接着,他又拿出画有蜂窝煤模具的图纸,道:



    “这张图纸,你送到工部去,让他们按照图纸尽快打造出来,就本宫有急用,一刻也不能耽搁。”



    锦衣卫接过纸张和图纸,虽然他并不认识这上面画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但既然是朱慈烺吩咐的,他哪里敢有丝毫懈怠



    当下便恭恭敬敬地道:



    “臣遵命。”



    随后转身快步退了下去,忙着去准备了。



    此时,宫殿内彻底安静了下来,朱慈烺静静地坐在御案前,耐心地等待着工部尚书的到来。



    他的眼神平静而深邃,仿佛在思考着接下来的诸多事宜。



    与此同时,工部。



    工部尚书周士朴下朝之后,便匆匆回到了工部衙门。



    衙门内,人来人往,一片忙碌的景象。



    在六部之中,工部无疑是最为辛苦的,因为它执掌着天下所有的工程事务,大到宫殿楼阁的建造,到民间房屋的修缮,事无巨细,十分繁杂。



    周士朴和往常一样,正专注地审核着下个月各地建造房屋的预算,中的毛笔在纸张上不时地圈画批注着。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官员神色匆匆地跑了进来,喘着粗气道:



    



    “大人,东宫来人了!”



    什么



    周士朴听到这话,猛地一惊,中的毛笔差点掉落。



    随后他赶忙匆匆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随即便大步走向门口。



    紧接着,他就看到一个十三四岁模样的太监走了进来。



    只见这太监虽然身形瘦,面容稚嫩,眼神中透着几分灵,赫然便是马宝。



    周士朴本来并不认识马宝,以往他主要打交道的都是宫里那些位高权重的大太监,比如王承恩、方正化。



    但是自从朱慈烺掌权之后,周士朴便开始对朱慈烺身边的人留意了起来,其中自然也包括马宝这位太监。



    所以当看到马宝的时候,周士朴赶忙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热情地道:



    “公公前来,所为何事啊是不是太子殿下有什么吩咐”



    马宝被周士朴这番热情的举动搞得有些不知所措,毕竟他只是一个太监,而眼前这位可是工部尚书,位高权重。



    没办法,马宝到底还是太年轻了,他压根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其实就相当于崇祯身边的王承恩。



    假以时日,他肯定会成为像王承恩那样的大太监。



    而王承恩,哪怕是在内阁大臣面前,也从来都是不卑不亢的。



    归根结底还是马宝太过年轻,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不过马宝不懂事,但周士朴肯定不能不懂事,所以他还是选择这般热情地对待马宝,想要提前和他打好关系。



    紧接着,不等马宝开口话,周士朴便将马宝请进了他的办公处。



    其实按照常理来,马宝应该直接宣读朱慈烺的口语,然后让周士朴即刻前往皇宫。



    但是朱慈烺之前特意交代过马宝,他要询问的是关于煤炭的事情,所以马宝觉得,还是应该让周士朴做好准备,提前查阅一下相关资料。



    不然到了太子爷面前,他直接问什么周士朴要是回答不上来的话,到时候周士朴脸上无光,自己的脸上也不好看。



    进屋之后,正当周士朴准备吩咐下人准备茶水的时候,马宝却摆了摆,然后道:



    “周尚书,茶水就不必准备了,太子爷吩咐奴婢,他要见你。”



    周士朴听到这话,赶忙道:



    “既如此,那现在便走吧,烦请公公带路。”



    完这话,周士朴当下便准备转身离开。



    可就在这时,他心里又不禁有些埋怨马宝这太监,刚才为什么不直接明来意呢要是直接,现在早就可以出发了。



    可下一秒,马宝突然又道:



    “周尚书不必着急,太子爷了,他想要问您一些关于煤炭方面的事情。”



    “所以奴婢想着,是不是您先准备一下”



    “不然到时候见了太子爷,太子爷问您问题,您要是答不上来的话,可就不好了。”



    周士朴听到这话,微微一愣,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紧接着,他突然对眼前这个太监刮目相看起来。



    因为他还真没怎么在意过关于煤炭的事情。



    要不是马宝刚才提醒,等会儿见到太子,他还真不出个所以然来。



    想到这里,周士朴的额角不由得渗出几滴冷汗。



    他太清楚现在的太子爷其实已经跟皇帝没什么区别了,毕竟皇帝沉迷于修仙问道,太子爷就是事实上的掌权者。



    要是在太子爷面前丢脸的话,自己的仕途可就毁于一旦了。



    想到这里,周士朴赶忙擦了擦额角的汗水,然后冲着马宝道:



    “多谢公公提醒,还请公公先喝杯茶,本官先去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随公公进宫。”



    马宝点了点头,随后便不再多什么。



    随即,周士朴赶忙吩咐人送来了今年所有关于煤炭方面的资料。



    他坐在椅子上,快速地大致翻看了一下,又将重要的一些资料单独挑选出来放在一起,准备等会儿去见朱慈烺的时候带上。



    约莫过了一刻钟之后,周士朴这才站起身来,看向马宝道:



    “公公,这边已经准备好了,可以进宫了。”



    马宝这才点了点头,随后两人一起前往皇宫。



    一路上,周士朴的心中还在不停地回顾着刚才查阅的那些资料,生怕到时候在太子面前出什么差错。



    不多时,周士朴便来到了朱慈烺面前。



    只见他身形微躬,神色恭谨地道:



    “工部尚书周士朴,参见太子殿下!”



    罢,便深深地行了一礼。



    朱慈烺神色温和,抬轻轻一挥示意一旁的太监搬来一张椅子。



    太监动作麻利,迅速将椅子摆放妥当。



    “周尚书,坐下话!”



    周士朴也未做过多推辞,大大方方地坐了下来,尽显稳重。



    朱慈烺直视周士朴,直接开口问道:



    “周尚书,你应该已经知晓本宫为何传你前来了吧”



    周士朴连忙点头,脸上带着几分恭敬回应道:



    “老臣知道,方才那位公公已经提醒过了,是殿下要询问关于煤炭的事情。”



    朱慈烺微微颔首,继续道:



    “既如此,那么本宫问你,去年一整年,整个京城消耗了多少煤炭”



    周士朴早有准备,此刻不假思索当即回道:



    “启禀太子殿下,去年一年,整个京城消耗的煤炭大约有两万万斤、若是再加上木炭的话,还要再加上三百万斤。”



    两万万斤,也就是两亿斤,换算下来约十二万吨。



    乍一听,这数量似乎颇为可观。



    但要知道,如今京城人口可是多达一百二十万。



    如此一算的话,平均到每个人每天的煤炭用量还不足半斤。



    而且,这其中有一半的煤炭是用于皇宫内院、各个衙门以及工业生产。



    真正能够分到普通百姓中的,实在是少得可怜。



    朱慈烺听完这些话眉头微微皱起,似乎陷入了短暂的思考之中。



    片刻后,他又再次开口问道:



    “如今这市面上,煤炭一斤大概售价多少”



    周士朴赶忙回答:



    “启禀太子殿下,这煤炭品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宫廷用煤与民间用煤。”



    “宫廷用煤主要供应皇宫以及各个衙门使用,这些煤炭品质上乘,价格也相对较高,基本上一斤在二十文左右。”



    “民间所用的煤炭价格则较为低廉,一斤大概在十文上下。”



    “此外,这些煤炭大多产自京西煤矿,而民间用煤大多来自附近的一些私人矿场。”



    朱慈烺静静地听完周士朴的回答,没有立刻话,而是低头沉思起来。



    如今市面上一斤大米的价格大概在二十文一斤,没想到普通煤炭的价格也已经涨到十文一斤了。



    如此算来,一斤煤炭差不多能换到将近半斤大米。



    但要知道,普通百姓辛苦劳作一天,恐怕都难以挣到三十文钱。



    而要是想要顺利度过冬天的话,一家人每天最起码需要两斤以上的煤炭。



    可想而知,京城的冬天对于百姓们来,该是多么艰难啊。



    至于京西煤矿的情况,朱慈烺其实也有所了解。



    他知道这个煤矿即便在四百多年后的现代,依然在持续开采。



    哪怕最后被关闭,也并非是因为煤炭资源枯竭,而是出于对环境的考量。



    这就意味着,即便现在继续大力开采,这个煤矿还能维持差不多四百多年的供应。



    所以煤炭供应方便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四百年后煤炭是否会被开采殆尽,这显然不是朱慈烺此刻需要担忧的事情。



    因为他心里清楚,用不了四百年,新的能源就会被研发出来,到那时,人们也就无需再依赖煤炭作为主要燃料了。



    稍作停顿后,朱慈烺直接抛出了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那么,碎煤灰一斤多少钱”



    所谓的碎煤灰,也就是挖掘煤炭时产生的细颗粒,同时也是制作蜂窝煤的关键材料。



    然而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周士朴的脑子瞬间一片空白,整个人都懵住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对煤炭相关的所有事宜了如指掌,毕竟朱慈烺要询问煤炭之事,他几乎将所有关于煤炭的资料都翻了个遍。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慈烺竟然会问起碎煤灰的价格。



    而这碎煤灰,他还真从未关注过其价格。



    因为朝廷向来没有售卖过碎煤灰,一般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碎煤灰,都是随意丢弃在一旁,任由普通百姓拿去使用的。



    毕竟这玩意烧起来灰尘太大,而且远不及正常的煤炭烧的充分。



    但太子爷问话,他又不能不回答。



    无奈之下,周士朴只能硬着头皮道:



    “启禀太子殿下,朝廷以及市面上从未有过售卖碎煤灰的情况,所以臣确实不知其价钱。”



    “通常来讲,这些碎煤灰不是被扔了,就是被送给普通百姓当作燃料了。”



    原来是这样。



    朱慈烺听到这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因为在他看来,碎煤灰不值钱反而是件好事。



    不值钱就意味着成本低,成本低便可以大量生产,进而普及到所有老百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