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李自成:潼关他娘的太难打了!

A+A-

    第265章李自成:潼关他娘的太难打了!



    紧接着,李自成端起一杯酒,目光颇为诚挚地望向罗汝才与张献忠,朗声道:



    “二位兄弟,有你们鼎力相助,本王实乃感激不尽,咱们的大业定能如日中天,干杯!”



    言罢,他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动作利落,尽显豪迈之气。



    罗汝才与张献忠见状,也纷纷举杯,仰头饮尽。



    那酒液顺着喉咙滑下,带来一阵火辣辣的灼热感。



    一口酒下肚,张献忠终于鼓起勇气开口道:



    “闯王,在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的声音略显颤抖,显然内心仍有些忐忑。



    李自成闻言爽朗一笑,道:



    “但无妨,你我兄弟,何须如此拘谨有话直便是。”



    张献忠先是深吸一口气,这才道:



    “方才在下与罗先生一番长谈,突然就看透了很多事情,所以在下决定将麾下所有兵马悉数交由闯王统辖。”



    “这些兄弟随在下征战多年,在下视他们如足。”



    “但为了咱们的大业,在下愿忍痛割爱。”



    “至于在下,若闯王不弃,便赐在下个一官半职,在下愿在闯王麾下效犬马之劳,冲锋陷阵,在所不惜!”



    言罢,他猛地站起身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李自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先是一愣,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之色。



    但很快,这意外便被惊喜所取代,只见他嘴角上扬,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要知道,早在张献忠来投奔他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对张献忠的十万兵马垂涎已久了,只是苦于无从下而已。



    毕竟张献忠怎么也是曾经的同僚,这要是一口气吞了他的兵马,他这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的话,闯王的名声不就坏了吗



    因此李自成一直想着用比较柔和的方式来吞并张献忠的兵马。



    比如拉拢张献忠下的将领,让他们带着兵马归顺自己。



    再比如下次攻城的时候让张献忠亲自带兵前去,然后再搞点动作让张献忠死在潼关之下。



    等张献忠一死,他的队伍群龙无首,自然也就只能归顺与他了!



    只是还没等他开始行动呢,张献忠竟如此主动的要求归顺,不仅愿交出兵马,还甘愿做他下一卒。



    这对张献忠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有了这十万兵马,他的实力将大大增强,与朝廷对抗时,也更有底气了。



    当然,他也不担心这是张献忠的诡计,因为得到张献忠的兵马之后,他就会立刻将这些兵马打散分到各处,不出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些兵马就会彻底成为他的人了。



    想到这里,李自成连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张献忠面前,双用力将他扶起,道:



    “兄弟这是的哪里话我们本就是一家人,何须如此见外”



    “你今日这般,倒显得我李自成是个贪图你兵马之人了,这事若传出去,让其他兄弟如何看我”



    “所以此事万万不可!”



    虽然心里早已经乐开了,但李自成心里明白,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好的。



    张献忠心中自然也明白这点,知道这不过是场面话而已,但面上仍恭敬道:



    “闯王莫要如此,在下是真心实意归顺闯王的,在下向来一言九鼎,既然做了决定,便绝不会反悔。”



    “日后若有人敢以此事对闯王不敬,在下定与他拼个鱼死破,绝不让闯王受半点委屈!”



    话到这份上,面子里子都已给足,李自成也就不再多言了。



    他拍了拍张献忠的肩膀,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道:



    “既如此,那本王也就不再推辞了。”



    “不过你放心,往后你就是本王的二把了,本王绝不会亏待你。”



    “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定能推翻这腐朽的朝廷,建立一个属于咱们的新世界!”



    张献忠闻言,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虽然他不确定这“二把”的名头是否名副其实,但从李自成的态度来看,自己日后在农民军中的地位应该不会太低。



    更重要的是,他此举已表明了诚意,李自成应该不会再对他下杀了。



    毕竟他都主动交出兵马了,李自成若再对他动,未免显得不义。



    虽他们如今都是贼寇,但贼寇也得讲点仁义道德,否则以后谁还敢来投奔



    想到这里,张献忠也轻松了许多。



    下一秒,他端起酒杯对李自成道:



    “多谢闯王信任,在下定当竭尽全力,为闯王效犬马之劳!”



    言罢,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与此同时,李自成微微侧过身,目光投向一旁的罗汝才,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缓缓道:



    “罗先生,想必促成此事,也是你劝的功劳吧”



    他的声音不高不低,却在这营帐之中清晰可闻,仿佛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自信。



    罗汝才闻言,脸色微微一变,显得有些尴尬。



    因为他心中清楚,他确实曾劝张献忠加入李自成这一边,毕竟从当前的局势来看,抱团取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除了这些之外,他还劝张献忠脱离李自成的队伍,甚至还暗中打算帮他逃走。



    只是如今这局面,再提这些显然已无济于事,出来只会徒增尴尬和麻烦。



    想到这里,罗汝才只能硬着头皮对李自成拱了拱,却也未再多言,算是默认了此事。



    李自成见状,倒也不再追问,他其实已经不在乎刚才罗汝才和张献忠到底了什么。



    反正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又何必在乎其他事情呢



    而张献忠自然也不会把刚才那些话直接出来,毕竟这对他也没什么好处,出来不定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



    紧接着,三人便在这酒桌上继续畅饮起来。



    与之前那略显压抑的气氛不同,这次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



    几杯酒下肚之后,酒意渐渐涌上心头,罗汝才这才鼓起勇气,直接进入了正题。



    他放下中的酒杯,神色变得凝重起来道:



    “闯王,刚才我和张献忠讨论了一下最近河南周边的情况,发现了一件颇为蹊跷之事。”



    “那便是如今朝廷似乎在河南周边所有的省份都布置了大量的兵马,这些兵马就像一张巨大的,将我们紧紧地困在了河南。”



    “看这架势,似乎想要把我们困死在这里,等到明年开春,天气转暖之后就对我们下,这该如何是好”



    “哦有这种事”



    李自成闻言,眉头顿时紧锁起来。



    他深知如今朝廷的兵马不容觑,若真如罗汝才所,那他们现在的处境可就十分危险了。



    与此同时,罗汝才也将之前和张献忠所的话大概复述了一遍。



    李自成听得十分认真,眉头也越皱越紧。



    很明显,他并没有意识到事情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了。



    在他原本的设想中,朝廷虽然会对他们有所防范,但也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在周边所有省份都布置兵马。



    片刻之后,李自成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抬起头目光看向罗汝才问道:



    “那么罗先生,敢问可有破局之法”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和期待,毕竟如今他们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局势,急需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罗汝才本来也没什么好办法,但李自成问起,他只能假装沉思了片刻后道:



    “本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利攻下潼关,然后占据陕西,毕竟潼关可是天险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只要占据了潼关,凭借其天险,我们就能守住陕西,就算最后真的守不住,也可以退到四川。”



    “到时候就算是朝廷真的派了几十万大军,也没办法对我们做些什么。”



    “可如今这潼关守军众多,且防守严密,实在是太难攻破了,所以在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更重要的是如今已经入秋了,天气渐渐转凉,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一个月就要下雪了。”



    “一旦下雪,道路难行,我们也没有什么时间再去占领别的地方了。”



    李自成闻言,也是无奈地点了点头。



    他在陕西河南一带混迹了数十年,对这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十分熟悉,当然知道最近几年的天气变化。



    每到十月底的时候,天气就会骤变,开始下雪,然后一直到来年三四月份,这中间最起码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大雪纷飞。



    而在这段时间里,基本上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坐吃山空。



    这也是为什么他非要攻下潼关的原因。



    只要攻下了潼关,占据了关中这片富饶之地,那他就可以抢夺更多的粮食来供养他的大军了。



    别的不,单单一个秦王府几百年的积蓄,估计就可以供养他的军队吃上一两年了。



    有了充足的粮食,他们才能在这寒冷的冬天里生存下去,才有会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



    片刻之后,李自成无奈地叹了口气,然后继续道:



    



    “罗先生的担忧本王又何尝不知”



    “只是如今在河南,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抢了,连年的天灾导致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粮食也所剩无几。”



    “这也是为什么本王非要拿下潼关的原因。”



    “要是不进入陕西的话,咱们这六十万大军的过冬就会是一个大问题。”



    “只是本王也没有想到这孙传庭实在是太厉害了,整整三个月了,我们发动了无数次的进攻,愣是没攻下潼关。”



    到这里的时候,李自成也是无奈的在心中叹了口气。



    没办法,潼关真他娘的太难打了!



    罗汝才闻言,皱着眉头想了一下。



    片刻后,他这才道:



    “闯王,不如这样,咱们接下来还是先攻打潼关,为期半月。”



    “在这半个月时间内,我们还是集中所有的兵力全力攻打潼关,要是能攻打下潼关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但若是攻打不下潼关,那我们就立刻放弃潼关,然后开始在河南境内搜集更多的粮食和准备过冬。”



    “河南虽然战乱频繁,但总还有一些地方存有粮食和,我们多些时间和精力,应该能搜集到不少。”



    “等冬天过去,天气转暖,我们再从长计议如何”



    张献忠闻言,也是附和道:



    “闯王,在下觉得罗先生的没错,攻打陕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存实力。”



    “若是冬天到了,而我们无处可去、无粮可吃的话,那么一切都完了。”



    “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可能会发生哗变,到时候不用朝廷的兵马来攻打,我们自己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先解决过冬的问题,保存实力,等来年再做打算。”



    李自成想了想,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办法,既不影响自己攻打潼关的计划,也不影响接下来大军的过冬。



    于是乎,当下他便点了点头道:



    “既然如此,那就按罗先生的办吧。”



    言罢,李自成又端起了一杯酒,然后笑道:



    “来,两位兄弟,咱们再喝一杯!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一起面对,这碗酒就当是为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壮行!”



    下一秒,三只酒杯碰撞在了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



    紧接着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很明显,他们自认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计策。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计策终究是要落空了。



    因为朝廷那边已经开始计划把河南的所有百姓、还有一切的物资都迁移到周边的省份了。



    等到把百姓和物资都迁移走,河南就会变成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到时候留给他们的只有一个空壳而已!



    届时他们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都不好。



    而这一切,李自成他们还浑然不知,依旧沉浸在自己所谓的万全计策之中。



    就在李自成他们满心幻想着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时,京城这边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地进行着。



    关于把河南的百姓迁移到河南周边省份这件事,毫无意外地经过了崇祯的同意。



    甚至当天下午的时候,崇祯便主动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就此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且最终确定了下来。



    当然,这件事儿最终还是以崇祯的名义正式发布的圣旨。



    实话,崇祯起初心里是有些不情愿的。



    因为他心里明白,强迫一个省的百姓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乡,这可不是一件轻描淡写的事儿。



    没准在迁移的过程中,这些百姓会一边走一边在心里骂他这个皇帝。



    可崇祯也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旦把百姓都迁走,河南就会变的空空如也。



    如此一来,李自成的队伍就失去了兵力来源,无法继续壮大。



    所以,崇祯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最终还是咬了咬牙同意了这个计策。



    并且当天下午,内阁就准备好了圣旨,迅速发往了各地。



    接下来的几天里,天气愈发凉爽了起来。



    京城周边的树木渐渐泛黄,就连那煤山上赫赫有名的歪脖子树,也未能逃脱这秋意的侵袭,叶子慢慢由绿转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着岁月的沧桑。



    而伴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这也预示着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更何况大明如今正处于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一旦入了秋,就应该早早地开始准备过冬的物资了。



    京城百姓们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京城内呈现出了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煤炭、木材、蜂窝煤等等所有的取暖物资都成了抢货,全部都快卖的脱销了。



    特别是蜂窝煤,更是备受百姓们青睐。



    即便京城里已经有不少商家从事这个行业,开设了大大的蜂窝煤作坊,可蜂窝煤还是卖得极其紧俏。



    这是因为百姓们来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几百块几百块地买,仿佛生怕买少了,这个冬天就会挨冻似的。



    要知道京城可是有着一百多万人口,这么多人所需的蜂窝煤数量,绝对是一个庞大到惊人的数字。



    因此所有的商家也都在加紧生产蜂窝煤,以保证供应。



    不过好在总体来,京城的物价还算平稳。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明国营商铺,近半年以来,大明国营商铺一直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控制着京城的物价。



    那些商贩要是胆敢把东西的价格定得太高,老百姓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到大明国营商铺前来采购东西。



    而且大明国营商铺是由国库直接供货的,货源充足,也不存在什么断货、缺货的问题。



    这就导致商家们要是想继续做生意的话,价格方面肯定不敢高过大明国营商铺。



    不过朱慈烺还是十分体谅这些商人的,因此控制物价的时候也会给他们留足一定的利润,以确保他们能继续把生意做下去。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依旧有一些穷苦的百姓无法顺利过冬,朱慈烺还特意下令在各地新建一些房屋。



    这些房屋的内部布局有点类似于大通铺,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



    等到下雪的时候,屋里时时刻刻都会点燃蜂窝煤用来取暖,以确保住在这里面的人不会挨冻。



    不过,这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来的,只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



    而且在这里每天还供应三餐,不过在这里就别想吃得太好了,每天三碗稀粥,保证清汤寡水,只能维持一个人活下去而已。



    但这并非是因为朱慈烺心狠,故意苛待这些百姓,而是他心里明白,要是这里吃得太好的话,那些本来家里有粮,可以顺利过冬的百姓肯定会眼红,不定就会聚集到这里来。



    这样一来,就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也违背了朝廷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的初衷。



    所以,必须把这里的条件搞得艰苦些,才能让那些真正走投无路的人得到救助。



    与此同时,京城的水泥路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着。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都清楚,入秋之后马上就要下雪了,一旦下了雪,施工就会被迫停止,所以他们必须赶在下雪之前修建完京城的道路。



    不然完不成任务,工部可是要挨罚的。



    毕竟之前工部可是承诺过,会在今年下雪之前修建好所有的道路。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工部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所有人忙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原本的计划是只在白天干活,晚上不用干的,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搞成了二十四时轮班制。



    晚上的时候,工地上就使用了烛火、灯笼等等一切照明物品,将整个工地照得亮堂堂的。



    然后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搬运石料,有的搅拌水泥,有的铺设路面,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可能会影响一些百姓的休息,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好在最近没有下雨,所以工程也没受什么影响,进展的还算顺利。



    总的来,再过一个月左右冬天就会来了,到时候京城将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这个寒冷的季节。



    这一天,兵部尚书李邦华正在内堂专心致志地处理公务。



    内堂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官吏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里还紧紧拿着一封书信。



    “大人,这是从宣府发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官吏着,双将书信递到了李邦华面前。



    宣府发来的



    李邦华听到这话多少有些意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书信。



    也不怪李邦华会感到意外,毕竟现在所有涉及军情的奏疏到了京城之后,大多数都会直接送到东宫,由朱慈烺亲自过目。



    可这封奏疏却是送到兵部的,那么只能明一件事情,就是这份奏疏上所的事情不是很紧急,所以才会按照原来的规矩送到兵部。



    想到这里,李邦华这才不紧不慢地:



    “知道了,你下去吧。”



    那官吏听到这话,恭恭敬敬地将书信放在桌上,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紧接着,李邦华拿起书信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份奏疏果然是从宣府发来的,而且还是宣府总兵秦良玉亲笔所写。



    李邦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打开了这封奏疏。



    粗略地看了一下之后,李邦华的嘴角突然露出了一丝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