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叫门天子,土木堡之变

A+A-

    闻言,众人脸色顿时阴沉,尤其是朱元璋。



    他狠狠的瞪了一眼朱棣,道:“老四,你看你生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你自己谋反也就算了,连你儿子也学坏了!!”



    朱标,朱樉他们虽然没啥,但一个个看向朱棣的眼神都有些奇怪。



    朱棣也傻眼了!



    朱高煦现在才两三岁,还是个娃娃,哪怕有反骨也看不出来啊!



    他大孙子朱瞻基,都还没有出世呢,这更没办法去问啊



    朱棣赶紧看向了赵凡,眼神里写满了求救之色。



    这时,朱标和朱樉他们的目光也落在了赵凡的身上,一个个眼神之中充满了对真相的渴望。



    赵凡灌了一口啤酒,便道:“作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可以是军功累累。”



    “之所以会一直觊觎皇位,其实和老四脱不了干系。”



    “老四还在的时候,曾多次暗示朱高煦有被立为继承人的可能。”



    “于是,朱高煦虽然被封为汉王,但一直都不肯就藩,而是多次谋取太子之位”



    “明宣宗即位之后,朱高煦的不满上升到顶端,于是于宣德元年八月起兵反叛,打的还是老四的‘靖难’之名!”



    武英殿内,一片沉默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的看向了朱棣。



    朱标很是生气,很是费解地问朱棣道:“老四,废长立幼自古是取乱之道,继承人明明应该是高炽,为什么还要一直刺激高煦呢?”



    “是啊老四,你这样做,难道就不怕引发他们兄弟相残?”



    “老四,你这个做法,不太好。”



    朱樉和朱棡两个人都连连道。



    朱棣也是一脸纳闷,陷入了思考。



    难道这子,非常优秀?



    “因为朱高煦能打,和老四自己很像,只有多哄一哄,朱高煦才愿意在战场上加把劲,打出一条康庄大路来。”



    赵凡直接道。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同时瞥了一眼朱棣。



    他现在都不知道该什么了



    朱棣这子不对吧,他好像也没有什么错,一切都是为了大业才那样做的。



    他做的对吧,但他引发了后辈的兄弟相残



    “行吧,这件事情就暂且略过,反正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也被咱重孙给化解了”、



    “仁宣之治啊!高炽和瞻基干的不错,和在历史上都留下了名号,咱太骄傲了!”



    “哥啊,朱瞻基之后,咱大明朝是不是创下了更大的辉煌?”



    朱元璋打算直接略过此事,因为这件事,很让人揪心!!



    就让朱棣那子自己去好好反思吧!



    这时,赵凡掐灭烟头,摇了摇头,长叹了一口气。



    “不是的”



    “朱瞻基之后,大明朝陷入了一个绝无仅有的,耻辱的年代。”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朱棣的心脏一下子提了起来!



    “怎么回事!”



    “盛世之后,必定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怎么会出现耻辱的事情?”



    “是啊!”



    “哥,快讲讲!”



    众人全都凑了过来,情绪十分紧张。



    赵凡扼腕叹息,咬着牙道:“宣宗朱瞻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书法绘画也极其出色,可惜,年纪轻轻就驾崩了,只做了年皇帝。”



    “他去世之后,其长子理所当然地继位了。”



    “他就是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



    “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叫门天子。”



    此话一出。



    朱元璋,朱标,朱棣等人都一脸震惊,脸色极其难看。



    



    “先生,这叫门天子是什么意思?”



    朱标脸色犹疑,仿佛猜到了不好的事情,率先发问。



    赵凡有点了一根烟,解释道:



    “要这‘叫门天子’,还得先从土木堡之变讲起。”



    “正统十四年,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亲率浩浩荡荡五十万大军,全军出征瓦剌。”



    “最荒唐的事,发生了。”



    “军政大权,竟然全由太监王振全权把控!”



    “此时北方正值雨季,连日风雨不停,道路非常泥泞,大军还未到达大同,就已经出现饿死、冻伤的士兵。”



    “二十四日,到达鸡鸣山后,王振更是变本加厉,驱赶着牲口督促大军行进。“



    ”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屡次上章请求回撤,王振非但否决,而且还罚他们跪在草地上。两眼蒙蔽,看不清现实,继续督促行军!”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朱棣他们已经是脸黑如碳!!



    “混账!哪有如此用兵的!”



    “军队出征,本就以劳攻逸,居然还把兵卒当牲畜,如此对待!”



    “是啊,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丢失,怎么打仗!”



    “必败啊!”



    “此人根本对兵法一窍不通,就这也能指挥大军?!”



    一时间,所有人大怒。



    特别是最懂打仗的朱元璋,还有朱棣。



    赵凡悠悠叹气,继续道:“二十八日,大军到达阳和城南。到了以后,看到这里尸横遍野,众军恐慌万分。”



    “八月初一,大军到达大同。”



    “王振得知之前大同兵马不敌北元军队,西宁侯宋瑛和总兵朱冕双双战死,全军覆没。”



    “这等消息传来,吓破了他的胆。”



    “由于匆匆出征,军队只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战场上遍地尸骸,突然又降临大雨,人心惶恐。”



    “王振更是震恐,惊慌撤退,撤出大同”



    “这还不是最扯淡的行为”



    “之后,王振虚荣心上头,请求英宗仍向居庸关方向回京,顺道可以巡幸他的老家蔚州,毕竟富贵还乡,面子足足的”



    “朱祁镇宠爱王振,欣然答应。”



    “走到一半,王振又担心大军踩踏了家乡的庄稼,于是大军再度改道,取道宣府返京!”



    赵凡的话,恍如惊雷,一下子震惊了所有人!



    “这杂种!他怎么敢!”



    “撤军就撤军,还中途改道,士兵怎么可能不恐慌!”



    “这不是胡闹吗!”



    “大军撤军这么大的动作,贼军不可能不知道,万一追杀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脸色已经差得不行了!



    赵凡点点头,声音也低沉了下来:“是的八月十四日,大军取道宣府撤退返京,行至土木堡时,出事了”



    “当时,王振令部队选择高地扎营,等待辎重。”



    “瓦剌部跟踪而至,见王振此等扎营方式,直接选择了铁壁合围。”



    “切断了大军营地上游5里处溪流。”



    “25万人,全员断水。”



    “眼见掘井二丈不见水,大明全军大乱。”



    “瓦剌骑兵蜂拥而上包围了大军,大军阵脚大乱,无数士兵东奔西突,部分被瓦剌骑兵屠戮,绝大部分相互踩踏而死,战场上尸横遍野。”



    “这一战,明朝25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随征的文武大臣尽数命丧他乡。”



    “皇帝被俘,龙气溃散,一溃千里”



    当赵凡一番话完之时。



    整个武英殿,陷入了一片寂静。



    静的可怕!



    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几个人,全部都脸色黢黑!!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