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A+A-

    听到人能上天,能够控制降雨,朱元璋是震撼的,他想象不到那样的画面,他也想象不到原来人的力量能够那么强大。



    但不论怎么震撼,他也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毕竟那些东西离他太遥远。



    直到朱辰提到了马皇后,提到了朱标,提到了他未来的大孙,朱元璋这才像触电一样,猛然间瞳孔收缩,头皮发麻。



    人往往都是这样。



    只有事情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时,才会有切肤之痛,才会从心底真正重视起来。



    “真的能救标儿他们?”



    朱元璋噌的一下站了起来,紧紧的盯着朱辰,等待朱辰的答案。



    对于朱元璋的反应,朱辰并不意外。



    年少时经历了至亲离去的痛楚,对于家人自然更是珍视,而且对于马皇后和朱标,朱元璋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两人是陪着他从峥嵘岁月中一起走过来的。



    当初朱标降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金陵,酣战中的朱元璋得知长子的出世,欣喜若狂,兴奋得直接跑到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大明建立之后,这两人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家庭上又都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往往很多时候,只有这两人能够劝得动固执的他。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这两人的离去,朱元璋后期的杀戮会那么的重。



    “你先别急。”



    朱辰安抚朱元璋,示意朱元璋坐下来再。



    朱元璋却是郑重的拱道:“还请朱先生赐教!”



    朱辰也没有再多别的,直接切入正题:“按照史书的记载,马皇后是在睡觉的时候得病,群臣请祷祀,求良医,但马皇后拒绝吃药,然后就死了,享年五十一岁,而朱标一脉更是离奇,太孙朱雄英九岁薨逝,朱标三十八岁薨逝,还有一个是太子妃,也是二十四岁薨逝。”



    “至于他们具体是什么病,史书并没有太详细的记载,只有太子朱标的记载是感染风寒病逝。”



    “这在大明那个年代而言,皇家的直系子嗣仍旧容易英年早逝乃至夭折,可想而知,普通百姓人家是多么的艰难,对于英年早逝或者夭折,恐怕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一个风寒,一场发烧,或者一个不心的感染,可能就要了一个人的命,不管是皇室,还是平民。”



    朱元璋点头。



    朱辰继续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放在以前算是稀罕的了,但是现在,七十岁才是刚刚退休没多久的年纪。”



    “所以,在我身处的这个年代,夭折是少数,特别是已经长到八九岁的儿童,如果不是有先天性的疾病或者意外,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够长大成人的,而马皇后的寝疾,听起来也不像是什么不治之症。”



    听着朱辰的话,朱元璋的眼神越来越亮,越来越渴望。



    “不过”



    朱辰话锋一转道:“史书上对于他们的症状几乎都没有记录,我也不敢妄加断言。”



    “而太子朱标是因为视察陕西回来后,感染风寒病逝,如果史料记载真实无误的话,至少朱标的风寒是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以治疗的大病,完全可以救过来。”



    听了朱辰的话,朱元璋嘴唇都忍不住微微颤抖起来。



    “真的?”



    “嗯。”



    朱辰点头,既然摊牌了,双方的身份已经心知肚明,朱辰话也就不再有什么忌讳。



    “我知道你可能会想,带马皇后朱标他们来到我所在的世界医治,但这是下下之策了。”



    “为什么这么呢?”



    “首先,现在你和我都不能确定是否去到对方的世界。”



    “其次,即使有会来到我所处的世界,你们是没有身份的,就是黑户,也就是你们世界的流民,是不能去正规医院的,而且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你们就可能回不去了,甚至有可能会引发两界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蝴蝶效应。”



    “所以,最好的情况是大明真的能够发展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



    



    朱元璋认真的点头。



    “朱先生,大恩不言谢,你能告诉咱这些,咱会记在心中的!”



    实话,他真没有想过带马皇后朱标他们去朱辰所在的世界,因为那对他来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完全脱离他掌控,这让他感到不安。



    而书店,现在对他来则是舒适区。



    他不敢想象,如果朱辰识破了他的身份,而且有意加害于他,那么以朱辰的能力,他和他的大明有可能陷于万劫不复之中。



    还好,朱辰是真心在帮他,而且是没有所求的帮他。



    所以每一次,朱元璋都想着办法带礼物来感谢朱辰,除了上一次,其实上一次他也带了,只不过被朱辰得有些破防,悄悄的又收回去了。



    好在这一次他也带来了。



    摸着怀中的大金锭子,朱元璋心中的亏欠之意总算是少了一些。



    在朱元璋的眼里,现在的朱辰就是他拯救老朱家和大明的倚靠,甚至可以是老天爷派来拯救他老朱家和大明的,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朱辰当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这些,道:“好了,言归正传,回前面的问题,为了使大明选拔人才更加的科学,我的建议是增加一科考试,以能够指导生产生活的理学或者科学为主。”



    朱元璋这一次听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认真。



    “鉴于大明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生产生活的知识入,可以是谷物豆麻的种植,可以是蚕丝棉苎的纺织,亦可以是砖瓦、陶瓷的制作,煤炭的开采,甚至可以是母牛的产后护理。”



    “南方学子善诗词歌赋,而北方学子更厚重务实。”



    “那么在这一个科目上,北方学子的优势是不是就体现出来了?”



    “最后两科成绩相加,作为总成绩,依据总成绩由高到低选定进士,最后再经过殿试,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如此一来,不仅弥合了南北方学子的差异,还为国家选拔了更加务实的人才,同时也推广了生产生活知识的发展。”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头。



    突然。



    朱元璋想到了什么,看向朱辰,刚想要什么,而朱辰却已经站起身来,走向书架那边。



    不久之后。



    朱辰便拿了一本书回来,递给朱元璋。



    “你想的是不是这个?”



    朱元璋接过,只见书本的封面上写着四个字:天工开物。



    “不错!”



    朱元璋有些激动的点头。



    此时,朱元璋摩挲着中天工开物,竟是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如果是在这之前,就算给到他,他都不会去看这种民间工艺的书,甚至会弃之如敝履,但是现在,他恨不得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学习它,钻研它。



    冷静下来后,朱元璋皱眉问道:“可是要怎么传播这些知识呢?”



    天工开物印发后,也许会在工业从业者以及商人之中流行,可是读书人又怎么会看得上?毕竟工商是最不受重视的,在那些读书人眼里更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其实,只要科举考这些,天下的读书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去学。”



    “嗯。”



    对于朱辰的这个法,朱元璋点头。



    科举考什么,读书人就去学什么,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他要考八股文,天下学子都去学八股文一样。



    朱辰想了想,道:“不过,如果想要让这些知识传播得更快更广,并且扭转天下学子对于文化知识的狭隘认知,其实可以尝试报纸。”



    “报纸?”



    朱元璋闻言又是一怔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