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疯狂起来的松江特区

A+A-

    在一个多月前,松江特区已经派人出海寻找棉花。



    因为从去年到现在,经过将近一年的疯狂生产,松江特区周边能够采购到的棉花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如果再找不到棉花,松江特区刚刚发展起来的纺织业将进入停摆。



    可不要看这个停摆,一旦停摆,工厂停工,谣言四起,信心动摇,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纺织业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垮塌。



    所以,刘基的压力也是非常的大。



    好在采用参股的方式合作之后,人力物力比之前都雄厚太多,参与进来的乡绅富商尝到了纺织的甜头,而且整个纺织集团已经关乎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比刘基还要急,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刘基那样大的压力,因为不少乡绅富商都是有海外经商贸易经验的,他们信誓旦旦可以从海外购回棉花。



    “放心吧,刘总督,一个月,我保证一个月给你把棉花运回来!”



    按照原先的计划,就在这一两天,出海采购棉花的宝船就要回到了。



    所以这两天,刘基每天都带着人在码头等待。



    压力大呀。



    国内虽然还能采购到棉花,但棉花的价格已经直线飙升,如果再搞不回棉花,那可就麻烦了。



    刘基现在已经将纺织业当成了他的事业,他是看着这个行业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而且他把他未曾实现的抱负,还有最后的热情全都放到了这里面去。



    他曾在元朝做过官,但元朝的腐败让他一怒之下辞官回归故里。



    后来,他又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封了伯爵,他主张法制,推行汉代以降形成的“德主刑辅”理念,并为大明拟定了大明律,但是伴君如伴虎,再加上朝堂的纷争让他备感心累,本来他已经想着告老还乡,但没想到来到松江特区后,却激起了他久违的热情与已经远去的抱负。



    放开。



    来这里之前,朱元璋反复叮嘱这两个字。



    来到这里后,他终于可以完全放开脚,施行自己的治理理念。



    松江特区是朱辰提出的,但在刘基看来,这更像是他的孩子,看着它一点点变化,一点点发展,当然不愿意它夭折了。



    此时的他,表面上虽然看着波澜不惊,但心中其实已经暗流涌动。



    一向淡定的他,此刻却显得有些毛躁起来。



    这时,有人喊道:



    “来了来了!”



    所有人猛地都来了精神,就是刘基也一下子站了起来,虽然前面已经有几次搞错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每一次都充满热情的希望。



    踮起脚尖,朝着那人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出现了几个黑点,渐渐的,黑点变得清晰,是几艘船,船一点一点的靠近,可以看见高高挂起的帆,慢慢的,桅杆也清晰了,船越来越近,终于看见船上飘扬着写着一个大大“明”字的旗帜,还有货仓了堆满了一扎扎白色的货物



    “真的!”



    “这回是真的!”



    “真的来啦!”



    码头上,人们开始欢呼。



    当宝船来到眼前,越来越清晰,看着宝船上载着满满一仓的棉花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放开心的庆贺。



    有了棉花,就意味着有了布,有了布就意味着有银子,有银子谁还会不开心呢?



    人声鼎沸间。



    刘基却是双眼湿润了。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些天究竟承载了多大的压力,就是做梦,梦里也全都是棉花。



    现在有了棉花。



    终于不用担心松江特区的纺织业停摆了。



    “呼——”



    刘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宝船靠岸,负责此次往海外采购棉花的几位负责人走下船,被众人簇拥着,众星捧月般,享受着英雄般的礼遇。



    几人来到刘基的面前。



    “刘总督,不负所托,棉花采购回来了,而且,那边的渠道已经打通了,放心吧,以后都不会缺棉花了!”



    话音落下,全场一片宛如雷动的欢呼之声。



    “还有!”



    负责人提高了声调:“咱们得布也可以销向海外了!”



    全场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声。



    “好!好!好!”



    刘基早已热泪盈眶,久违的热血涌动,不住点头,连了三个好字。



    接下来,就是干活了。



    工人们早就已经在码头前准备好,宝船停好,就开始往岸上卸棉花,棉花卸到岸上,便开始运往各大大纺织工厂。



    纺纱工厂收到棉花后,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一锭锭纺纱产出,纺纱再进入织布厂,然后,一匹匹布产出。



    一车车的布匹运到仓库进行分配。



    一部分运往全国各地,一部分开始装船,即将运往海外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开始成型。



    几乎每个人都处于忙碌之中,但浑身散发着希望的气息。



    因为



    有棉花就有银子!



    



    棉花,呜唔呜唔!



    棉花,呜唔呜唔!



    棉花,呜唔呜唔!



    告诉你我有棉花!



    我有棉花我就想闹!



    看我影子都在笑!



    下巴一直往上翘!



    我是贵族金钱豹!



    大把大把的银子!



    感觉就很好!



    都别打扰让我飘!



    忘了所有烦恼!



    搞钱!



    搞钱!



    还是搞钱!



    整个松江特区,都沉浸在搞钱的氛围当中,充满了生与干劲。



    彻底疯狂。



    纺纱,织布踩到冒烟。



    因为之前绝大部分人都太苦了,温饱都成问题,但是现在只要干活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攒钱。



    钱,永远是绝大部分人最大的动力。



    纺织业正处于急速发展期,再加上有刘基坐镇主持,所以并没有像后世西方世界那样充斥着没有人性的剥削。



    除了开始疯狂的纺织行业,其他行业也开始随之涌动起来。



    同时,周边不断有劳动力涌入松江特区。



    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吸纳大量人口到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区域发展。



    而且纺织业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穿衣,而衣服是消耗品。



    还有纺织业还是一个资金周转快,收益见效快的行业,从棉花到布匹是一个并不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只要卖出去就是银子。



    所以,可以每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最先从纺织业开始的。



    而现在的松江特区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松江特区风起云涌,京师也不平静。



    朱元璋提出的科举方式,在朝野间都引起了震动与热议。



    特别是一些得到消息读书人,几乎都傻了。



    以前的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告诉他们,科举不再只考圣贤书了,还要考田间地头的学问,甚至是泥瓦工匠,贩夫走卒的学问。



    “真的?”



    “千真万确!”



    得到肯定回答后,几乎每个读书人初听的时候都是这个表情。



    问号脸。



    皇上这是怎么了?



    疯了吗?



    是他们读书读傻了,这个世界已经疯成他们不认识的样子了吗?



    而引起这场风暴的朱元璋却是非常的淡定。



    此时的他,正在接见一位从地方召回来的隐士,刘三吾。



    “草民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三吾匍匐在天子面前。



    “起来吧。”



    “谢皇上!”



    刘三吾起身,袖子下的忍不住微微颤抖,心绪有些激动。



    元末时,刘三吾避寇广西,授靖江教授,后迁靖江儒学副提举,洪武元年,明兵攻克广西,于是归隐故里,潜心着述。



    他没有想到,自己归隐不过四年,当朝皇上就派人找上门来,点名让他进京觐见。



    学而优则仕。



    入仕实现抱负,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刘三吾已经归隐,并且年近花甲,他已经不再奢望,没有想过有这么一天,也没有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朱元璋打量了一眼一袭朴素青衫,高高瘦瘦的刘三吾,微微一笑,道:“咱把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找来,是想让你替咱操持报纸一事。”



    “报纸?”



    刘三吾忍不住一怔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