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不好的消息

A+A-

    京师外三里的农田里。



    晨光熹微,秋日的田野上,薄雾还未散尽,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



    朱元璋带着满朝文武出了京师,来到这田间地头里,田埂边的野草上还挂着露珠,打湿了他们的裤脚。



    “父皇,”朱标跟在朱元璋身后,“前面就是今年初春时候推广种植的红薯地了。”



    朱元璋点点头,他今天特意换了一身粗布衣裳,脚上穿着草鞋。身后的百官们也都是换上了便服。



    事实上,朱元璋早就已经知晓了红薯的产量惊人,但是他还是带着满朝文武亲自来见证。



    为的就是给推广红薯造势。



    上一次在朝堂上,朱元璋已经给百官尝了红薯,并讲明了红薯惊人的产量,但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次他带着百官一起来见证,相信从今天开始,红薯之名将传遍整个大明,真正的完成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田埂上,老农张老汉正带着几个农户已经等候,见皇帝亲至,连忙跪地行礼。



    “各位乡亲莫要多礼,都起来吧,”朱元璋亲自扶起张老汉,“今天咱与诸位臣工一起前来,是和你们一起干活的。”



    张老汉战战兢兢地递过锄头:“皇上,这”



    朱元璋微笑着接过锄头,大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仔细查看红薯藤:“这红薯种得真不错!”



    夸赞一声后,朱元璋挥起锄头,开始挖土。



    锄头入土的瞬间,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泥土的芬芳让他想起了年少时在凤阳老家种地的日子。



    “诸位臣工,”他回头招呼,“愣着干嘛呢,都动起来啊!”



    锄头当然是让皇上先动,但是现在皇上都动了,百官岂敢不动?



    百官纷纷下地,一时间,田间响起此起彼伏的锄头声。



    有些官员拿了一辈子的笔,一锄头下去,差点闪了腰,相当的笨拙,但也有把锄头挥舞得相当熟练的官员。



    百态尽出,不过大家都很卖力。



    因为大家都很好奇这红薯的产量究竟有没有那么神,更关键的是,一旁的史官和通政司的主笔刘三吾正拿着毛笔,在一旁时刻准备着记录下这可能名留史册的名场面。



    “有了有了!”



    听见朱元璋的喊声,百官连忙围了过去。



    只见他挖开的土坑里,一个挨着一个,结满了红薯,大的有拳头大,的也有鸡蛋大。



    红薯皮是淡淡的粉红色,沾着新鲜的泥土,在晨光中泛着光泽。



    “这么多?”



    “这这得有五六斤吧?”



    “恐怕不止!”



    “亩产胜种谷十倍,皇上诚不我欺!”



    百官纷纷发出惊叹声。



    这个时候,朱元璋举起锄头,想要继续将这株红薯挖出来。



    “等等!”



    李善长却是突然叫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怔,其他所有大臣也都是一怔。



    李相这是何意?



    在所有人疑惑的目光下,只见李善长也顾不上礼仪,直接跪在地上,用扒开泥土,一边扒一边道:“这是大明的祥瑞,用锄头挖恐会挖坏!”



    众人一听,顿时恍然。



    “还得是李相,这话得在理!”



    “李相,我来帮你!”



    有官员站出来,跪下来帮李善长一起用去扒开泥土,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众官员纷纷趴下来扒泥土。



    把一旁的老农都看傻眼了。



    挖个红薯而已,至于吗?



    不过他看着皇上在一旁笑得见牙不见眼,也不敢吱声。



    而他看不见的是,朱元璋脸上的笑意中却闪过一抹玩味。



    李善长是会来事的。



    如果是以前,他会发自内心的高兴,毕竟谁都喜欢别人的恭维,而且红薯确实也是大明的祥瑞。



    但是现在,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



    他从朱辰那里,看过了后面的历史,接触到了后世的先进思想,也拥有了更广的视野。



    所以,对于李善长恰到好处的举动,他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味的高兴。



    而且对于李善长也更多了一分感慨。



    



    李善长跟他的时间很长,智勇双全,他和刘基可以称得上是他的智囊团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而在大明创立之后,李善长更是成了文臣之首,封宣国公,官至中书省右丞相,无论是爵位还是官职都比刘基要高得多。



    这与李善长更擅长于恭维不无关系。



    但是现在的他拥有了更高的角度,更宽广的视野,这也让更加务实的刘基更受重用。



    两个人的命运也都悄然发生了改变。



    “皇上,挖出来了!”



    一个声音将朱元璋飘远的思绪给拉了回来。



    只见这个时候,一株红薯在百官一齐用力扒土之下,完完整整的被挖了出来,包括所有根须在内。



    一大坨完完整整,百官都看傻了。



    “这这何止五六斤?这恐怕有十几斤吧!”



    “快!拿秤来!”



    立马有人去拿了一把大秤过来,将这一整株红薯挂起来称。



    “十三斤!”



    有官员惊呼出声。



    这时,胡惟庸连忙问向一旁的张老汉:“老乡,这一亩地能种多少株红薯?”



    “回大人,”张老汉掰着指算,“一亩地能种三四千株左右吧。”\"



    “三四千株?那就是数万斤!”胡惟庸瞪大了眼珠子,连声音都变了调,“一亩地能产数万斤粮食?!”



    百官们炸开了锅。



    “天呐!”兵部尚书惊呼,“这要是种在边关,将士们何愁粮草不足?!”



    户部尚书张大嘴巴:“若是全国推广,一年可多收多少粮食”



    就连一向稳重的太常寺卿也激动得胡子直抖:“皇上能够寻得红薯,此乃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史官和通政司的人员们赶紧挥动笔杆子,记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皇上!”



    一个叫做詹同的官员突然跪倒在地,泪流满面,“臣臣”



    “爱卿这是怎么了?”朱元璋连忙扶起他。



    詹同抹着眼泪:“臣想起家乡去年闹饥荒,饿殍遍野若是早有这等作物,何至于此啊!”



    朱元璋沉默良久,转身对百官道:“诸位爱卿,你们都看到了。这红薯,乃是大明的祥瑞,咱们一定要同心协力,将红薯推广出去,让咱们大明的百姓都能吃上饱饭!”



    “皇上英明!”



    众人纷纷拜下高呼。



    史官和通政司的笔杆子们赶紧奋笔疾书



    



    朱元璋带百官挖红薯的事情,通过报纸传遍了整个大明王朝,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让红薯这个祥瑞之物传遍整个大明。



    报纸已经完全被大明的百姓所接受。



    而报纸开始刊登红楼梦,更是让报纸彻底火爆了,印行后称之为洛阳纸贵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人争相阅读,甚至到了废报纸都能拿来二贩卖的程度。



    简直疯狂。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让他们接受新事物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也让朱元璋愈发觉得报纸之物的绝妙。



    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儒学思想浸淫,华夏的百姓对于权威的东西有种天然的敬畏和盲目的相信。



    对于朝廷刊发的报纸上的东西,大多数人都是持相信态度的。



    这就极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宣扬。



    特别是在无烟煤和红薯等物都被证明真的是难得的祥瑞之物后,百姓们对于报纸上报道的东西愈发信任了。



    不过也有个别例外。



    报纸上刊登的赤脚医生册的医学知识,还是受到了传统中医的抵制,但并不是全部的传统中医们,而且这些传统中医也不能代表全部的百姓,这些医学知识还是悄然在民间流行。



    而相较于其他新事物的快速发展,朝廷主持建立的银行,进展倒是相对慢了一些。



    不过朱元璋也不着急。



    因为现在的大明还不是那么需要银行,而且他也相信朱辰的那句话,量变终有一天会形成质变。



    而在这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松江特区却传来了一则不好的消息。



    刘基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