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喜报到家,这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啊

A+A-

    第9章喜报到家,这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啊



    陈默能主动接触文书的工作,让梁红杰这种,还不太适应给士兵下达指令的学生官,颇为兴奋。



    文书的活,其实忙的时候,基层单位往往也会安排一两个当助,临时减轻一下负担。



    可侦察连战备都出去了,本来驻营的就没几个人,还要分一些到新兵连,他哪来的助啊。



    秀才,坚决不能放过。



    梁红杰随拉过一把椅子,从办公桌上扒出陈默的资料,查询了下父县武装部座号,抬拍拍胸脯。



    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随后,“啪啪啪”的按下号码,播了过去。



    九十年代末,全国各地新年氛围还很浓,不像后世那般,社会倒是发达了,可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赚钱,导致年味都淡了许多。



    传统的节日,很多在外的游子想重视,也会被生活所迫,不得以的加班加点,回不了家。



    99年的腊月二十五,年味还是非常浓的。



    父县新年习俗,二十三要请家族轴子,挂到堂屋供奉,灶王爷也要请到灶火房供奉,家家炕烧饼,买麻,买柿饼,当做贡品。



    到了二十四,很多家里都会用一根木棍子,将扫帚绑上去,把屋里边边角角,蜘蛛,灰尘什么的清扫干净。



    俗称扫房子。



    到了二十五这天,新年气息就更浓了,村里,镇上,县城,秧歌鼓队随处可见,



    敲锣打鼓扭秧歌,还有戏台子唱豫剧,孩子拿着鞭炮,穿着新做的衣,到处乱疯乱跑。



    偶尔点着一个炮,丢地上,捂着耳朵嬉笑着跑开,炸开后,还会数一数里剩几个炮,不够了再趁着大人们不在家,偷偷去拆成挂的鞭炮。



    大人们没农活可干,也会成群成群的去看跳秧歌,或者看戏曲,那是相当的热闹。



    父县武装部所在的位置,大门前是一条老街道,外面敲鼓的队伍更多,部长曹德明,政委董国强俩人组织着大部分人员,也跟着鼓队热闹。



    新年到处张灯结彩,年味很是浓郁。



    辛苦一年了。



    曹德明站在路边,看着敲敲打打的人,笑道:“老董。”



    “啊!你大声点,听不到。”



    “我特么还什么都没呢。”曹德明拽着董政委朝后走了几步:“我,辛苦一年了,晚上去我那喝两杯啊”



    “你哪天不喝两杯。”



    董国强损了两句,还是点点头。



    毕竟过年嘛,从二十六开始,单位就要陆陆续续展开对参军家庭的新年慰问,忙完差不多也要回去过年。



    喝几杯没什么。



    两人这边刚商议妥当,军事科干事王明明,也就是陈默参军时,带着他去学校以及负责把人送到火车站的那位。



    急匆匆的跑到两人跟前。



    “部长,政委。”王明明脸上带着喜色,喘口粗气道:“河东那边军区来电话了。”



    “是装甲七旅525部队,咱们父县有个兵在新兵期间竞赛获得了三等功,连支部那边安排人,正跟我们这沟通呢。”



    “三等功”



    “谁”



    听到立功,曹德明和董国强两人都愣了一下,他们鹰城的兵源,是今年刚送去晋省河东市的啊。



    十二月底才把人送过去,到现在满打满算,两个月出头,就有人立功了



    “不清楚。”王明明摇摇头:“电话不是打到我这的,直接打到部长办公室了。”



    “这会还在沟通。”



    闻言,曹德明也顾不上看人家打鼓了,脚步匆匆朝着自己办公室赶。



    地方上送去部队的人,尤其是新兵期间能立功,这可是大喜事啊。



    来到办公室,曹德明示意接电话的干事将话筒递给他。



    老曹拿到话筒,腰杆子瞬间就硬了,他直愣愣的站着,中气十足道:“你好同志,我是鹰城父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曹德明,你我们这有人立功,是哪位同志”



    正在侦察连抱着话打电话的梁红杰,听到有部长接电话,那家伙,他也支棱起来了。



    当即从椅子上站起身,很是严肃的回应:“你好曹部长,我是河东装甲七旅侦察连副连长梁红杰。”



    陈默原本正坐在办公桌前,抄录文件呢,听到“副连长”这个称呼,他抬头看了下老梁。



    不禁有些感慨。



    这出门在外,身份还真是自己给的啊。



    连平时老实巴交的学生官,都开始吹起来了。



    得亏这是侦察连,要是侦察团,估计他都敢给自己安个副团长的名号。



    “陈默同志在新兵期间表现优异,矢志不渝,咬牙苦练,为新同志树立了很好的标杆,受到军区表彰,授予训练标兵的荣誉,此次更是在新兵竞赛中,勇攀高峰,七项科目第一,被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次。”



    “陈默同志”



    梁红杰打着电话,好词就跟不要钱似的,哗哗的往外冒。



    听得陈默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他捂着脸,扭头看向别处。



    这刚毕业的排长还是太嫩啊,用力过猛,这让地方上的人武部一听,就不像是有经验的干部讲话。



    实际上也差不多。



    曹德明接到电话后,也有点懵,他光听到什么矢志不渝,英勇果断,受军区嘉奖,荣获个人三等功。



    听了半天,没整明白到底是谁。



    “那个,打断一下同志,你的训练标兵,荣获个人三等功,是陈默”



    “对。”



    梁红杰急忙拿起陈默的资料念道:“就是你们鹰城父县狮桥镇兴隆村的陈默。”



    “好,感谢同志,我们会酌情对立功人员的家庭,进行慰问通知。”



    电话挂断。



    梁红杰再次抬拍了拍胸脯,而后扭头看向陈默:“秀才,我发挥的没问题吧”



    “嗯,蛮好的,表达清楚了。”



    陈默挠挠额头,继续抄录,他需要稍微的平静一下心情。



    另一边。



    曹德明挂断电话后懵了好一会,才摇摇头:“什么玩意,怎么安排个这么愣的人通知消息呢。”



    “到底怎么回事”政委董国强站在旁边询问。



    “哦!”



    “对了。”



    曹德明反应了一会,捋捋思路后开口道:“还是兴隆写信那子。”



    “部队里来通知了,他在部队新兵期间表彰良好,军区授予一次训练标兵,这两天部队里面有竞赛。”



    “那子表现好,七个科目全项第一,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哈哈,这可是好事啊。”



    董国强拿起办公桌上的陶瓷杯,提起暖瓶倒了一杯开水道:“你那子我挺有印象,叫陈默。”



    “家里还有个弟弟妹妹,二老都是农民,陈默的父亲身体孱弱,不能干重活,会点木匠,家里日子过得并不好。”



    “陈默去当兵,原先家里供两个孩子读书,现在去当兵了,女儿也该上育红班,家里负担大啊。”



    “对,就是他,之前咱们去过他家。”



    曹德明掏出烟,让了一圈,给自己点了一根扭头看看窗外,天还没彻底黑透。



    “这样吧,既然部队那边通知了,咱们就不能啥也不干。”



    “部队没要求组织市里军人事务部送功,咱们这边也没法通知,送功就免了,但喜报要送回去。”



    “王。”



    “到!!”



    “你去仓库把准备好的慰问品,多拿一些,像是粮,油,猪肉什么的,都要多备,不能让同志们在部队拼搏,后面家里还要让他操心。”



    “财务那边支五百块钱,不,支八百,装信封里带上。”



    “去街道上看看卖牛奶,果子的多买几提,瓜子,的都带一些,鞭炮也买两挂。”



    “是!!”



    送喜报,是人武部最喜欢干的事了。



    因为这是喜事啊,尤其是趁着过年的时候,更是喜上加喜。



    王明明去筹备,部长和政委也没闲着,两人换上一身干净的常服。



    脚上皮鞋擦得锃亮。



    送喜报不能寒酸,武装这边安排一辆吉普,一辆军卡,在腊月二十五下午五点时,从武装部出发。



    由干事们站在卡车车厢里,敲着锣鼓,热热闹闹的出城了。



    时间紧急,带着立功人员姓名的条幅是准备不来了,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条幅,部门可不缺啊。



    连带着大红,一个个都别在胸前,连车头都缀上了。



    那家伙,喜气洋洋的气氛,配上锣鼓喧天,相当扎眼。



    



    兴隆村。



    刘凤兰五点钟,才带着女儿从十字街回到家里,看了半天人家打鼓,唱戏,她心情看起来不错。



    推开大门。



    陈学军正在院子里拿着斧头劈柴,听到动静,扭头看到娘俩回来,陈学军咧嘴笑道:“咋不多看会,灶火里,饭都煮上了,不碍事。”



    “锋呢没跟你们一起回来”



    “他都没去看打鼓,不知道跑哪疯去了。”刘凤兰笑吟吟拿着绳子上的干毛巾,拍打下身上的尘土。



    “你今天去村长家看没不知道默会不会给家里打电话,哎,我嘴上也没个把门的,咋就光数落孩子了,还有你,我都没问几句话,你就嫌长途电话贵。”



    听着妻子唠叨。



    陈学军也不吭声,两句就两句呗。



    自从大儿子去当兵,刘凤兰那都不敢听村里谁当兵不好,只要听了,回来就自己坐那抹泪,埋怨着当初没拦住。



    可要是听谁提起当兵好,能锻炼人,能吃饱饭。



    那又跟换了个人似的,好几天心情都不错。



    这过年了,在南方打工捞生活的人回来,一个个都打工好,当兵白瞎了这么大一个劳力,不如去南方打工,一个月好几百块,过年还能回来。



    本家的人都这么。



    最近几天,他们陈家的日子,可是不好过啊。



    陈学军继续劈柴,把最近干活拿回来的木材,只要用不上的,全都劈成条,预备着烧火。



    刘凤兰抱着女儿,唠叨几句,回到灶房烧火做饭。



    头一年大儿子不在家,团圆时少一人,家里气氛并没有太热闹。



    陈静蜷缩在板凳上,她拿着木柴,一点点往灶火里添。



    她也想哥哥了。



    在家里大哥年龄大点,不会欺负她,还总是护着陈静,二哥陈锋性子野,出去玩不让后面缀个尾巴。



    所以,陈静更喜欢大哥一点,对二哥有点害怕。



    “妈,哥哥过年了,有新衣服穿也不回来吗”



    火光映着丫头红扑扑的脸,她抬头看向陈母,这个问题,她每天都会问。



    因为在孩子的认知中,过年了,又有新衣服可以穿,哥哥肯定会回来。



    “你哥哥去当兵了,要过两年,乖啊,下回打电话,静静也跟哥哥两句话好不好”



    “我想哥哥回来。”



    丫头糯糯的望着面前的火苗,两只臂迭起来放在膝盖上,下巴枕着臂,怔怔的出神。



    “咚咚锵,咚锵咚锵”



    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从村外隐隐的传来。



    原本失落的陈静,听到声音,突然扬起脑袋兴奋道:“妈,我哥回来了。”



    “傻孩子,你哥在部队,有规定回不来的。”刘凤兰笑着宽慰几句,继续转身揉面。



    可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丫头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笃定,就固执的认为是哥哥回来了。



    她站起身,伸拽着刘凤兰往外走:“妈,我哥真的回来了。”



    “快跟我去门口看看,真的。”



    “你这孩子。”



    刘凤兰哭笑不得,可孩子她也不能指望真的讲通道理,只得拍了拍揉面的。



    一一大朝着门口走。



    “你们干啥去啊”



    陈学军正抱柴火呢,瞅见俩人又要出门,随口问了一声。



    “静静非默回来了,我带她去看看。”



    刘凤兰回应一声,走到大门口,拉开门。



    陈静她哥确实回来了,只不过是二哥陈锋,这时候正呆呆的站门口,听到大门打开的动静。



    他抬头指了指已经进村的两辆军车:“妈,这些人是不是又来找我哥的”



    “别瞎。”刘凤兰抬拍下二儿子的臂,不让他拿指人。



    “你哥在部队呢,怎么会有人来家里找。”



    三人站在大门口,看着拉着红条幅的军车,敲锣打鼓的进村,然后停在自家门口。



    刘凤兰愣了一下,陈锋也摸不着头脑,只有陈静抬起脸笑嘻嘻道:“妈,你看,我就我哥回来了。”



    “咔。”



    车门打开,精神抖擞的曹德明,董国强两人率先下车。



    “嫂子。”



    董国强从后座提起一些牛奶,果走到了门口。



    “嫂子,陈老哥在家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陈默同志在部队立功了,他表现非常好,还受到了军区的嘉奖,我们是来报喜的啊。”



    立功!报喜!!



    寻常农户家哪懂这些啊,一大两,呆愣愣的站在门口,看着眼前这么大的阵仗,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干啥。



    还是陈学军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把大门推开。



    “快快快,进家,屋里坐。”



    “凤兰,去集上买点酒,买点菜,锋,这孩子一点眼力劲都没有。”



    “去泡茶。”



    “不用麻烦,不用麻烦。”董国强眼看着这家里人都开始忙碌开了。



    急忙摆摆:“陈老哥,真不用麻烦,我们就是过来送下喜报。”



    “陈默同志,在部队表现非常好,受到军区的嘉奖,还荣获了个人三等功。”



    “老哥,你可是教出一个好孩子啊,哈哈,以后陈默肯定有出息。”



    谈话的这会功夫。



    锣鼓没在敲,后面的米,面,粮,油,肉,牛奶,果啥的,一提一提的被人提着。



    陈家门口的热闹,很快引来周围的邻居围观。



    “咦!歪日他de啊,学军家今是咋了咋真多人来串亲戚。”



    “瞅你那鳖孙眼吧,这咋是串亲戚,还是县里管当兵的那些领导啊,来学军家里送东西了。”



    远处,俩中年人震惊的看着从车上提下来的东西。



    99年还没取消交公粮,家家户户没有那么多的好粮留下,看到陈学军家中,被送来那么多粮食。



    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可比听立功还要更直观一些。



    别是旁人了。



    就是陈家自己人,看到一袋袋面粉,大米,还有成桶的大豆油被提下车,都有些发懵。



    陈学军不知所措的邀请着人往家里进。



    左邻右舍的邻居,有人把家里凳子搬出来,准备送往陈家,毕竟来这么多人,谁家也没那么多坐的椅子啊。



    也有人把白天刚炸的丸子拿着帮忙招待。



    没多大会,院子里就被挤满了人,都点着脚朝屋里张望。



    董国强招呼着把慰问品,全放到屋里,婉拒了送过来的六七个凳子,笑着道:“乡亲们,大家不用忙活。”



    “我们过来就是给陈老哥家送喜报,陈默同志在部队立了功,受到军区的嘉奖,在部队表现非常好。”



    “送喜报是我们该做的。”



    “啥是喜报”人群中有人询问。



    “就是立功啊,你没听人家领导啊。”



    “咦,乖乖,立功不得了啊,陈家大娃子当兵没几天吧这就立功了”



    “陈默这孩子,打我就看他有出息。”一位大婶很是自信的着。



    听着人群中的议论,加上武装部领导在旁边,一遍遍解释。



    刘凤兰刚刚还有些摸不着情况,也渐渐缕清了思路。



    那就是自家的大儿子在部队表现很好,立了功,国家很看重。



    还派领导来送米面了。



    这是大好事啊。



    陈母终于反应过来,她长长的出了口气。



    赶紧招呼着领导坐下休息,自己则是忙着开始去烧水泡茶。



    噼里啪啦



    院子里,有人点燃了鞭炮,送喜报加上新年的氛围。



    让整个陈家,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