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图谋未来

A+A-

    “以战养战,此消彼长”



    张淮溶呢喃着这八个字,眼前一亮:“继续下去!”



    “是!”刘继隆颔首,紧接着走到厅堂东厢,取出地图。



    他将地图铺在了一张桌子上,然后将桌子搬到了张淮溶面前,指着地图上的山丹道:



    “山丹虽地广人稀,却能团结一致,将心一处。”



    “凉州虽然兵多将广,可却群龙无首,各个节儿只知占据凉州五城享乐。”



    “凉州和甘州不同,凉州是人口大州,除了五城有人口外,城外还有许多番部游牧。”



    “倘若我们能组建一支精骑,集中马匹供其使用,不断掠夺番贼的牧群和人口,便会达到此消彼长的作用。”



    “这么做,不仅能削弱凉州兵力,还能充实山丹实力。”



    面对人口和实力都比甘州强大的凉州,刘继隆想到了这个办法来增强山丹,削弱凉州。



    这个办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能玩透的,无不是马军强大之政权。



    所以刘继隆的前提要求就是马匹充足,不然很容易在作战后,被四面八方涌来的吐蕃骑兵给拖住,最后葬身凉州。



    刘继隆能想到的前提,张淮溶自然也想到了,因此他沉着道:



    “马厩有马六百八十四匹,不过其中有半数都是挽马,不适合做乘马和军马。”



    “入冬后,你从中挑选一些,另外除了第一、第二团的人马你不能调动,剩下三个团的兵马供你挑选。”



    “这三个团的军马和驽马还是能凑出二百匹的,你自己看着招呼。”



    他对刘继隆的支持力度很大,就连刘继隆都没想到,自己可以随意在三个团里挑选兵马。



    没有丝毫犹豫,刘继隆直接报出自己需要的人和钱粮。



    “山丹第三团是沙州十三团改编而来,里面的人我用着最熟。”



    “要想不被凉州的番贼咬住,起码要做到一人三马,所以我需要六百匹马。”



    “眼下的马匹数量,还远远不够,但将第三团训练为马军,却也需要半年的时间。”



    “这半年时间里,我想将第三团的吃食标准改为每人米三斤、油二钱,每五日发羊肉一斤。”



    “当然,若是有其它团的弟兄看不过眼,也可以挑战第三团中任意一人,战胜者顶替!”



    刘继隆将第三团的待遇提高了一截,而他也知道这么做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所以他给予了挑战的资格。



    这份资格可不仅仅是资格,更关键的是他们都会在之后成为刘继隆的兵。



    长此以往下去,山丹城内的第三、四、五团,起码会有大半的人是刘继隆带过的兵,而他要的就是这个。



    “你确定这支马军能取得你的战果”



    面对这么大的投入,张淮溶忍不住质问刘继隆。



    只是对此,刘继隆很是自信的点头:“一定能,倘若不能,此半年所用耗费,便从我俸禄中逐年扣除。”



    “你那俸禄才几个钱”张淮溶苦笑着摇了摇头,但那语气还是让刘继隆不要有负担。



    二人又闲聊了一阵,直到衙门的兵卒酒居延找他,刘继隆才走了出去。



    他刚走出衙门,便见一身戎装的酒居延牵着马在门口等待。



    见刘继隆出来,他连忙翻身下马,走到跟前作揖:“别将,都看过了,守城物资足够。”



    “走,去匠作坊看看去。”刘继隆颔首示意他跟上。



    



    由于匠作坊就在衙门百来步开外的地方,所以二人也没有骑马,步行就走到了门口。



    门口的两个兵卒对他们十分熟悉,作揖后便放行了。



    二人走入坊内,敲敲打打的声音络绎不绝。



    坊内的规矩是匠作为主,不必行礼,因此坊内工匠都在忙碌自己眼前的事情。



    刘继隆走了一圈,这匠作坊不算大,四四方方的也就二亩地左右,其中有一亩地还是存放木料、铁矿石的仓库。



    坊内的王直白见刘继隆到来,连忙上前作揖迎接。



    “不知刘别将到来,请别将恕卑职失礼。”



    “无碍。”刘继隆不在意着,目光放到了仓库中堆放的铁矿石。



    “如今这铁矿石,每日产出多少铁料,是否够用”



    “回别将。”王直白略微思索,便回答道:“如今龙首山铁矿有矿工五十人,每日能挖出二千斤矿石,能冶铁七百斤左右。”



    王直白的话让刘继隆咋舌,因为细算下来,一个矿工一天也就能挖四十斤铁矿石,仅能炼十几斤铁。



    在没有将火药作用采矿的这个年代,挖矿确实是一件费力气还费时间的活。



    刘继隆记得唐代官营的冶铁最高产量,似乎也就才二百多万斤,官民炼铁最高产量也才一千万斤。



    到了将火药运用采矿的明代,单官营的产量就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斤。



    除了感叹一句科技就是生产力,刘继隆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这情况。



    只可惜,黑火药需要的硫磺在河西走廊很难找到,至少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人发现。



    刘继隆从落户山丹的第一天起就搜寻硫磺的线索,可直到今天都没有谁听哪里有硫磺。



    没有硫磺,黑火药就只能胎死腹中了。



    在心底叹一口气,刘继隆走到了冶铁的地方。



    冶铁的地方是一个一人高的黏土熔炉,里面燃烧着木炭,时不时能见到工匠把捣碎的铁矿石倒入其中。



    匠作坊虽然不大,可只要铁矿石足够,每天还是能出两千斤铁的。



    当然,如今的它,每天只能产出一千五六百斤铁,用来制作盔甲、兵器,顶多能满足二十几个人的装备。



    不过甲胄的制作并不容易,坊内二十个专门制甲的工匠,一年下来也就顶多制甲二百套,刚刚够装备一个团。



    “匠作坊产量如何了”



    刘继隆看了个大概,对王直白询问一声。



    “每月可产出扎甲十五套,刀枪二百,长短弓各二十把,箭矢五千,还能存入一万八千斤铁。”



    “这些铁基本都要送往张掖去,张掖那边虽然也有铁,但需求太大。”



    王直白如实回答,刘继隆也有些庆幸。



    若是日后商道畅通,山丹还能以铁为生,这也算是好消息了。



    思绪到此,刘继隆想起了自己来匠作坊的目的,因此向王直白要了纸笔,很快便绘画出了几张图纸,并注明了要点。



    他将纸上墨迹吹干,随后递给王直白。



    “这些都是守城要用到的器械,你差人去招募城中木匠打造,不要舍不得料子,每样先打造二十具,有大用。”



    “是”王直白看都没看图纸上的器械,他只管按命令做事就行。



    刘继隆也没有时间与他闲聊,只是交代完后,便带着酒居延离开了匠作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