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无德无兵,何敢窃居此位?天子:朕愿让位,坐看楚王一统天下!

A+A-

    物归原主。

    平平淡淡四个字,却如一道闪电当头劈下。

    刘熙身形一震,猛的抬起头看向自己的母后,眼神满是震惊。

    他显然没料到,自己的母后,竟然会如此看的开。

    不光劝他将皇位相让刘备,更直言这皇位本该就是刘备的。

    他自然不知,伏寿正是经历了太多,方才会有这样的觉悟。

    在洛阳,她亲眼目睹了董卓进京,废杀少帝,擅权乱政。

    在长安,她亲眼目睹郭李二贼,视百官为草芥,视天子为中玩物。

    当年出长安东迁,一路上的颠沛流离,饥寒落魄,她都一一经历。

    在许都,她又亲眼目睹了曹操对董承等汉臣,血腥残酷的杀戮。

    那一日的出逃,他更是亲眼目睹了天子刘协,被曹丕所弑。

    人生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人情冷暖,世态凉薄,生离死别,她统统都经历了一遍。

    此时的伏寿,早已看淡了一切。

    她也早就领悟到了一个道理:

    皇帝宝座,要么是有德者居之,要么就是有兵者居之。

    自己的儿子既无仁德之名,中又无兵马,凭什么坐在这个位子上?

    论德,刘备仁义之名,天下景仰。

    论兵,刘备雄踞九州,握四十余万府兵。

    论血统,人家也是刘氏皇族。

    论法理,还有先帝刘协的遗诏。

    刘备进位为帝,乃是实质名归,自家儿子有什么理由霸占不让?

    看着神色震惊的儿子,伏寿也不多解释,只轻声慨叹道:

    “熙儿呀,我们的命是楚王救的,我们母子这些年的尊荣富贵,亦是楚王所赐。”

    “楚王于我们母子有恩,我们要心怀感激,要懂得知恩图报。”

    “今日局面,若换成那曹贼,恐怕早已提剑上殿,以生死逼迫你将帝位相让。”

    “可到现在为止,楚王却对我们没有任何不敬之举,他对我们已是仁至义尽。”

    “熙儿,放吧,将这不属于你的东西,还给楚王吧。”

    “母后相信,以楚王的仁义,除了皇帝的虚名之名,我们现下的荣华富贵,他必定会尽数保留给我们。”

    “咱们母子安享富贵余生,静看楚王一统天下,再造大汉,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这不好吗?”

    刘熙心头一震,霎时间如醍醐灌顶一般,眼神变的豁然开朗起来。

    然后,他嘴角轻扬,脸上掠起一抹释然微笑。

    “母后言之有理,这皇位本就不该属于孩儿,现下确实该当物归原主了。”

    罢,刘熙再无犹豫,拿起传国玉玺,在那道禅位诏书上,重重的盖了下去。

    伏寿松了一口气,心下是如释重负。

    正当这时,羽林卫来报,声太傅孔融已至宫外,欲拜见天子。

    伏寿微微一拂:“孔太傅来的正好,传他进殿吧。”

    须臾。

    孔融步入大殿,依旧以臣子之礼,向伏寿和刘熙行跪拜。

    君臣之礼罢,孔融正琢磨着如何开场白时,伏寿却向刘熙示意一眼。

    刘熙会意,遂令宦官将那道新鲜出炉的传位诏书,递给了孔融。

    孔融心怀着茫然接过,只看一眼,脸色骤然大变。

    “陛下,这——”

    孔融猛抬头看向刘熙,眼神既是惊喜又是困惑。

    刘熙神色平静,淡淡一笑:

    “楚王有再造大汉之功,乃天命所归,万民所向,远比朕更配得上这大汉皇帝之位。”

    “如今既有众臣请命,朕自当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将皇位禅让于楚王。”

    “孔太傅,就烦请你带着这道诏书,还有传国玉玺前往邺城,请楚王进位为帝,继承汉统吧。”

    孔融身形又是一震,眼神由惊异变成了难以置信。

    原本他是受萧和诸葛亮所托,亲自前来许都,劝刘熙禅位。

    毕竟当年他们母子出逃,正是孔融冒死护驾,对他们母子二人算是有恩。

    有这一层身份,由他前来劝,效果可能会更好。

    孔融却万没料到,自己一路上酝酿的劝之词,竟然一个字都用不上了!

    一见面,刘熙竟主动下诏,就要禅位给刘备。

    伏寿见孔融震惊失神,便也淡淡一笑:

    “孔太傅,烦请你转告楚王,他对我们母子有收留救命之恩,于大汉有再造之功,我们母子对他始终心怀感恩。”

    “这些年来,熙儿不过是代他坐这皇帝之位,如今只是物归原主罢了。”

    “还请楚王万万不可推辞,熙儿方能卸下这份重担,我们母子才好安安心心的颐养天年,安渡余生。”

    听得伏寿这番话,孔融终于回过神来,明白了一切。

    这母子二人能看得如此通透,实在是大汉的福气,也是他们自己的福气呀

    孔融心中暗暗感慨欷歔。

    尔后将那诏书恭敬收起,理了理衣冠,向着刘熙和伏寿深深一拜:

    “陛下和太后,能如此深明大义,实乃我大汉之福,天下万民之福也。”

    “请太后放心,楚王素来仁义,臣敢以性命担保,他继承大统之后,太后和陛下依旧会尊荣如故。”

    伏寿要的就是孔融作保,听得他这番承诺,心下自然是松了一口气。

    当下,孔融便完成了使命,当天就启程北上,马不停蹄的赶回邺城。

    三天后。

    孔融于王宫之中,向刘备宣读了天子禅位的诏书。

    群臣自然是无不狂喜,立刻群起叩请刘备奉诏继位。

    各地“祥瑞”频现,朝中文武百官,地方刺史郡守,九州名士们的上表劝进

    如今孔融又将天子的禅位诏书送到。

    气氛烘托到这般地步,台阶铺设到如此顺滑,刘备自然是顾虑就此烟销云散。

    诏书未接,刘备却向众臣放出了愿进位为帝的明确信号。

    萧和诸葛亮自然明白,老刘这是要走一套三辞三请的流程,把该做的戏做足。

    于是孔融不得不又回一趟许都,再次请得刘熙的禅位诏书。

    几个来回之后,三辞三请的流程终于走完,刘备遂不再推托,正式接下了天子禅位诏书。

    所有人,终于是长松了一口气,心中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众臣无不欢欣鼓舞。

    随后,在得到刘备的首恳下,萧和等众臣便调动人力,于邺城南郊修筑祭天高台,以行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