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大纛倒主帅俘

A+A-

    第3章大纛倒主帅俘



    中秋过后,



    李逸在浩州每天都能收到烽火台传递来的一柱无事烟,侦骑每日回报,裴相国驻军索度塬,正在打造各式攻城器械。



    有专用于过壕沟的壕车,有两轮壕车、四轮壕车,还有折迭桥,这些壕车都按介休城壕来造的,全是超过两丈宽,攻城的时候直接推进壕沟,就成了一道桥。



    另外还有填壕车,封闭的车厢,可以保护里面的士兵去填壕沟。



    过壕只是攻城第一关,



    还得造冲车、云梯,冲车上蒙生牛皮,下可容十人,既能往来运土填壕,亦可掩护士兵接近城下。这种车特点是坚固,没有底板,人藏在车中推车前行,既可填壕也可攻坚,还能掩护挖地道,攻城必不可少。



    当然,专门用来破坏城门的撞车,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它什么搭车、钩车、砲楼、云梯,都需要大量建造,尤其是云梯,可不是简单的弄个长梯子就行,



    十多米高的城墙,一般的梯子可不行,大唐的云梯,是一辆战车,有六个车轮,上面两个梯子,各有两丈多长,中间有转轴,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车的四面还蒙生牛皮,既防箭还防火,士兵们躲在城。



    除了这些基本的攻城器械,



    甚至还要准备火攻的器械,以及准备鼓风扬尘的,攻城的时候,烟雾也是很好的辅佐。



    此外,攻城弩、抛石车,更不能少。



    裴寂现在憋着股劲,派人在介山到处砍树,拉回索度塬大营赶制各式攻城器械,甚至把附近村庄的百姓房屋梁柱都拆了来用。



    介休城守军则也是龟缩不出,



    一边在打造攻城器械,一边却是寂静无声,要不是裴寂派轻骑封锁介休周边,还以为城里的人早跑了。



    李逸估计裴寂没有半个月时间,也弄不好攻城器械。



    眼看着地里的米、高粱成熟,



    李逸赶紧安排百姓开始抢收,甚至他也亲自带着士兵帮忙收获。



    收获的粮食,给各家留下口粮后,其余的他全都征收入城中仓库储存战备。



    他还派人从后方的晋州吕州等地加紧调运粮食,又在市场加价收购,鼓励商人运粮来卖。



    他在加紧储备粮食,



    做最坏的准备。



    汾河西岸,成片的谷子地黄了,如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



    李逸带着军民日夜加紧抢收,



    好在现在裴寂八万大军驻在介休城下,



    又有轻骑游奕,



    倒没有武周军敢轻易深入了,这给李逸难得的收获时间,可以赶紧把米高梁糜子大豆等作物抢收入仓。



    时间一天天过去,



    李逸知道,决战的日子也应当快到了。



    转眼就到了九月。



    秋老虎依然厉害,好久没下雨了。



    索度塬大营。



    唐俭神色匆匆走进裴寂中军帅帐,



    裴寂正在发火。



    “半个多月时间了,这攻城器械还没有完成,都是酒囊饭袋!”



    “裴相,需要的攻城器械数量有些多,准备木料、牛皮等各种材料就费很多时间,军中又缺少工匠,打造的不免慢了些,”



    “我不听你的这些理由,我最多再给你七天时间,七天后,要是再没完成任务,你提头来见。”



    几人被骂的灰头土脸出去。



    “裴相。”



    “唐长史有何事”



    “裴相,还是水的事,天热久旱,那山涧彻底干旱无水了,如今将士们得走二十多里去汾河运水,实在是太困难了。



    刚才营中又发生争水斗殴之事,现在营中每天因为争水而有人斗殴,越来越厉害了。”



    行军司马永安王李孝基提议:“谁也想不到,能够这么久都不下雨,塬下的山涧居然会干旱断流。



    二十里取水,确实太远了,来回一趟得四十里,将士们辛苦,马骡也疲惫,



    不如移营介休城西,临汾河扎营。”



    裴寂上次在晋州时还遇到了一场暴雨,可那场雨之后,再无雨。介休这边更是两月没下雨了。



    “再坚持几天也不行吗再等几天,攻城器械造好,便可正式攻城,一举拿下介休城,也免的再移营麻烦。”



    “裴相,现在每天往返四十里取水,将士们十分疲惫,等器械造好,将士们也无力攻城。”



    “行,那就明日移营。”



    浩州,



    看着仓库里新入仓的那些粮食,李逸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要有粮,他浩州城中有一万多兵,虽不敢跟王思政、韦孝宽守玉壁城一样坚如磐石,但对付几万人围攻个几个月应当是没问题的。



    儿女已经满月了,



    李逸这个父亲却还只能通过家人的书信,知晓两家伙们的情况。



    窗外透进来的月光下,



    李逸提笔给家人诉着思念,他现在无比的期盼裴寂能够拿下介休,继而在太原击退刘武周,他也好早点回长安。



    刘黑子守在门外。



    罗家堡的十个亲兵,还有李存孝四羌将,李逸都调回到了浩州自己身边,他有不好的预感,历史仍会重演。



    虽然现在情况,怎么也看不出裴寂怎么能大败,



    但直觉告诉他,可能要爆雷了。



    写完信,



    李逸没睡,他还在等半夜的平安烽火。



    秋九月的汾阳,已经变得凉爽。



    连讨厌的蚊子都少了许多。



    “老黑,烧壶水,喝点茶,聊会天。”



    “怎么感觉阿郎最近总是心事重重”



    “你想家吗”



    “想,怎么不想,天天想,我儿子都半岁了,我还没见过呢。娘子一人在家,又要当家又要带孩子,太不容易了。”老黑道。



    还好他跟着李逸,也有了些家业,妻子曹氏在家有奴仆有佃户,不用既种地又织布还要带孩子,但一个妇人在家,没有丈夫在身边,肯定也没依靠的。



    “希望早点打完这仗,早点回家。”刘黑子笑着道,“这趟也不算白来,跟着阿郎这又得二勋,又获从九品下队副职,咱也是官了。



    



    回家时,那也算衣锦还乡吧”



    “嗯。”



    夜凉如水。



    夜半,



    一柱平安烽火终于按时传来,李逸打个哈欠,“这段时间一直紧绷着,还又天天忙着抢收,累了,你也早点睡,别守着了,得保持好精神,随时有可能要战斗。”



    一夜无事。



    次日起来,又是个好天气。



    李逸又安排人继续出城去帮着征粮回城。



    午后,



    到了平安烽烟的时间了,



    李逸站在城楼,望着东边。



    烽烟起。



    只是,



    不是一柱烟。



    一二三,四,



    四柱烽烟。



    李逸咽动喉咙,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四柱烽烟,这是大唐烽燧系统里最高警讯。



    出大事了。



    “快,立即派十二路侦骑,往介休方向去打探情况。”



    “传令,全城戒备,”



    “一城二堡三关,最高戒备!”



    一道道命令下达,



    李逸在城头紧张不安的踱步,相距八十里,快马也得至少一个时辰。



    虽然还不知具体情况,可李逸还是迅速的下令戒严,吊桥升起,城门关闭,



    一支支游骑派出,在浩州城二十里内游奕警戒。



    刘瞻、赵文恪等也看到了四柱烽烟,不过他们并不像李逸那么紧张,直到一个时辰后,



    李仲文来了。



    李仲文带着几百骑在浩州轻骑开路下赶到了浩州城,



    十分狼狈,用丢盔弃甲来形容不为过,事实上,他确实抛弃了盔甲,只为能逃快点。



    “发生了什么事”



    李逸赶到城门口,



    李仲文上气不接下气,身上还带着数处伤,血染红了衣襟,他苦笑着对李逸道:“出来荣国公可能不信,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溃败,”



    “一败涂地!”



    “具体点,到底发生何事”



    “我们原驻扎在介休城南边的介山下索度塬上,因天旱山涧水断,只能往返四十里去汾河取水,人疲马累,攻城器械又迟迟还没完成,



    于是永安王建议移营城西,依汾河扎营。



    裴相令全军今晨移营,”



    “然后,



    然后宋金刚突然挥师来袭,我大军从索度塬移营二十里外的汾河畔,大营还没扎好,措不及防,几乎全军覆没。”



    李逸难以相信,



    “怎么可能,就算宋金刚来袭,他能有多少人马你们可是八万大军。”



    李仲文哭丧着脸,“人多有什么用,就因人多才会败这么快,败这么惨。



    我们根本不知道宋金刚什么时候到了介休附近,他有一万多人马,其中还有五千突厥骑兵,他自己也有起码五千骑,



    而且介休城中的寻相、张万岁也几乎是倾城而出,



    我们新营地就在介休城西,临着汾河,敌骑突至,措不及防又无险可守”



    最可怕的还在于当时数万人马,连绵二十里,旧营已经拆了,新营还没扎起来,



    战兵辅兵民夫,各种运输物资的车马,全混在一起。



    简直就是场灾难。



    裴寂半路被袭击,他的六面大纛吸引了宋金刚麾下猛将尉迟恭,对方率着五千骑直接就冲着他去了。



    副大总管姜宝谊拼死带中军抵挡,



    可裴寂却转身就逃,



    六面大纛后撤,姜宝谊的下就有人以为败了,也跟着调头就跑。



    “那个黄子英,该死的,这个家伙一见到定杨军旗帜,立马就阵前倒戈,还调头攻击我们,



    离石胡刘六儿,也立马就率部跑了。”



    黄子英部五千,刘六儿部七千,他们先前投降李逸,朝廷还分别封两人岚州总管、忻州刺史,结果现在两人见势不妙,立马又成了墙头草,再次倒戈了。



    这混乱的战场上,一万多人倒戈,引起的连锁反应是惊人的。



    尤其是裴寂自己没第一时间稳住阵脚,反而是立马逃跑的行为,加剧了混乱和溃败。



    更要命的还是裴寂的六面大纛,



    太过显眼,被尉迟恭铁骑紧追不舍,裴寂直接就弃大纛不管,往另一边跑了。



    他是跑了,可旗没跑掉,六面大纛被夺。



    大纛旗一倒,



    新旧营之间二十里路上的唐军,算是彻底乱了。



    尉迟恭还在混乱中推出一个五大绑的人,让下高呼裴寂已被生擒。



    六纛倒,主帅俘,



    黄子英、刘六儿又倒戈,



    很快,中军的副大总管姜宝谊被尉迟恭一槊挑下了马,被生擒活捉。



    李仲文率部抵抗了一阵,但面对铺天盖地的敌人精骑,最后也只落荒而逃,



    关键时候,他没往南跑,而是丢弃盔甲,带着下几百亲兵,直接往西边永安堡跑。



    最后一路跑来了浩州城见李逸。



    “完了,全完了,八万大军,一朝溃散。”李仲文如丧考妣。



    闻讯赶来的浩州刺史刘瞻、都水监赵文恪,以及李道玄等,知晓裴寂八万人马溃败,都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