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烽烟再起

A+A-

    第32章烽烟再起



    烽烟再起。



    浩州城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李逸并不敢轻视那位鸡冠王。毕竟能在隋末乱世打出一片天地,如今还能把李唐打的足无措的,可没几个。



    经过一番紧急商议,



    李逸同意李仲文前往文水城增援,李逸也把文水城的指挥权交给了他。



    站在浩州城头,田野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处处山峰白雪皑皑。



    空寂。



    听朔风呼啸,看雪飘落,



    这本来是该猫冬的季节,但现在却要备战迎敌。



    “刘武周就不能好好过个冬,这么冷的天折腾个啥”刘黑子铁甲外罩着裘袍,也戴上了厚厚皮套。



    依然感觉冻的很,



    “这浩州比关中可冷多了,风跟刀子似的,还无孔不入。”



    他怀念关中,想念妻儿,眼看着今年可能是回不去家乡了。



    “大家都很想家了吧”



    “嗯,除了这河东人,咱关中来的,谁不是离家半年多,谁不想家啊,这狗日的刘武周,害的咱有家不能回。”



    这仗打的确实有点久了,



    已经半年了,还不知道要坚持到什么时候,将士们思乡心切,也是个不稳定因素。



    “要是在家,咱现在正忙着酿柿子烧呢,那新酿的柿子烧,来上一壶,坐在炕上,弄上点油渣炒黄豆,再来点炖猪肺啥的,七八个朋友,一起打平伙,那不知道多惬意。”



    李逸哈哈一笑,“新妇孩子热炕头,神仙也不换是吧”



    “嘿嘿,这仗再打下去,等咱凯旋,估计孩子都会跑了。”



    浩州城中的士兵营房里也盘了火炕,这事还是刘黑子罗五他们负责的,忙活了许久,



    炕盘好后,士兵们在这寒冬的夜里,倒没那么难捱了。



    而且比烧炉子要节省不少。



    战争期间,燃料可是重要物资。



    好在李逸一直早有准备,一直在收集储备粮食、燃料这些,浩州这边也有煤,还有露天的煤矿,也一直有开采利用,李逸直接以战备为由,弄回来许多,



    不仅浩州城,其它二城三关四堡,也都储备了不少,柴、炭、煤,不打无准备之仗。



    当初有人还觉得李逸是不是要借战备为名,弄石炭这些倒卖,现在证明李逸确实有远见,早预见到了这是一场持久战。



    有冬衣、有粮食,还有柴炭煤和食盐、盐、菜等,李逸现在还稳住了隰州通道,可以他确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他比李世民的条件还好,除了远离长安外,他能够很好的坚壁拒敌。



    刘武周来,也不用担心,刘武周的兵还未必有他多。



    草木枯寂,天地银白。



    这真不是什么打仗的好时节,人家突厥人,都知道选在秋天南下进攻,因为秋高马肥,这季节的马育足了肥,经的起行军跋涉消耗。



    而中原王朝北伐突厥,一般都会尽量避免秋天出兵,这个时候的草原游牧民战斗力最强。



    突厥人会尽量避免冬天南下,天寒地冻。



    中原王朝北伐,会尽量选在春暖开时出兵,一来天气转暖,二来经过一冬后,突厥人的马瘦了,这时突厥人战斗力最弱。



    刘武周现在这个时候要攻来浩州,绝非什么明智之举。



    毕竟他是代北起家,强的是骑兵,冬季恰是骑兵最弱的时候,况且浩州还是坚城,又有重兵。



    “能引得刘武周主力来攻浩州,这是好事,这样我们就牵制住了他宝贵的兵力,给南边减轻了担子,”



    如果没有浩州在这里钉着,



    那刘武周可能就直奔绛州,进攻龙门渡,或是会出兵泽潞,扫平上党地区,又或是扫平西面的隰慈。



    总管府大堂上,



    炉子从十月半开始烧,屋里很暖和。



    一边商议军事,一边煮茶,烤点枣子、核桃、桑椹还是不错的。



    “刘武周来攻浩州,咱们正好消耗他,让他撞的头破血流,找会,不定还能跟干黄子英一样干趴下他。



    如果他不理我们,直接打雀鼠关三关,咱们就在背后捅他腚。”



    “他要是敢直接南下,那咱们可就不跟他客气,咱们去打太原。”



    厅中,



    一群将领们讨论时都很轻松,若是在两个月前,他们肯定不敢这么自信。



    但现在,打出来自信了。



    都敢喊着要打太原了。



    行参军卢承庆坐在李逸身后,帮他敲着核桃。



    李逸一边磕着松子,一边把烤好的红枣、桑椹、核桃放入陶壶里,和茶叶一起煮。



    红枣和桑椹可是好东西,



    



    这玩意不论是关中还是河东,遍地都是,朝廷授田,要求百姓永业田必须种桑树,还要种槐树、枣树。



    不种还不行。



    桑可以养蚕织布,



    而枣可不仅是水果,它也是一种粮食。



    就算干旱、蝗灾、水涝,枣子也能有收获,晒干后就是粮食。



    桑树结的桑椹,晒干后也一样是粮食。



    当年三国大战,曹操和吕布的兖州之战就打了两年,中间还遇到蝗灾,打到后来双方都没粮了,各引军退去。



    当时各路诸侯,为了填饱军队肚子,也是各显神通。袁绍在河北,让下吃桑椹,袁术在江、淮,摸河蚌。



    曹操军过新郑,地方进贡桑椹干,让曹操高兴的跳舞。



    枣子、橡果也都是适应性强,无须过多管理,产量也还可以。



    江淮之地的袁术,江东的孙策等人,他们就还能靠水吃水,吃河蚌田螺鱼虾。



    李逸此前征粮购粮,



    不仅是五谷的粟麦豆这些,也收购枣子、桑椹、橡子等,洛阳围城,动则粮荒,斗米几千,甚至有几次还出现过十两黄金买一斗米。



    而尧君素、王行本守蒲坂三年,据早到了吃人的地步。



    据兖州之战时,曹操军队无粮可食,程昱在东阿县强掠粮食,还杂以人脯,才给曹操凑了三日军粮,据也因此事,后来程昱没能位至三公。



    后来曹操能够三国,就是吸取到了足够的教训,一边打仗一边种地,打到哪,就在哪屯田种地,从此三国。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不是打的多轰轰烈烈才显本事,真正善战者,从不打无准备之战,不会轻易开团,啥都没准备就拔刀,莽夫也。



    李逸不懂兵法战阵这些,但他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没有粮饷,没有装备,再能打也没用。



    当年汉武帝干的匈奴人到处乱跑,靠的可不仅仅是士气,还是精良的装备,才能一汉抵五胡。



    议事到中午,



    李逸留大家吃饭。



    “正好从关中运来一批腊货,咱中午就沙锅炖腊味,一边吃一边继续聊。”



    腊肉炒藠头,腊猪蹄炖山药、蒸腊板鸭



    这批新到的腊货,其实就是李逸家里送来的,今年李逸大力发展养猪,不仅自己庄园养,还把猪崽给佃户、乡人们养,既得猪又得肥,



    李逸在解池有盐田,



    不仅晒了许多好盐,还趁盐南风,在湖里捞了许多漫生盐。



    漫生盐虽品质差,可拿来腌菜腌肉腌鱼这些却不错。



    养一年的猪,冬天杀了,腌、晒、熏,很快就成了咸香好腊货。



    罗三亲自带着李家部曲奴隶,车拉马驮的运过来,相比起运粮食,这些腊货要好运点。



    对于浩州坚守的唐军来,



    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啊,



    不管腊肉腊鸡腊鸭还是腊鱼火腿香肠,又或是咸菜霉豆腐,都是军中急需的。



    比起醋布可强太多了,这既是肉食,又能调味。



    蒸饭的时候,放几块腊货在里面一起蒸,绝了。



    罗三他们送来的这批腊货,甚至还有许多腊板油。李逸没想到,猪板油居然也能腊,并不会熏化掉,反而让油带着股独有的香味。



    前线虽粮食储备不少,但总的来物资还是短缺的,尤其是肉食这些。



    中午这顿饭,



    大家吃的都很高兴,



    李逸也挺高兴,既能为浩州将士们改善生活,李家的这些腊肉也算有了好销路,价格也还不错,大赚一笔。



    李逸用解池盐田的盐,加上自家养的猪,做腊肉这试验,算是获得了成功,今年李家的庄稼,也因养猪增加的猪肥,增收了不少。



    养鸡鸭也算成功了,还下了不少蛋。



    唯一失败的可能就是养兔子,李逸原本觉得兔子一年可以下几胎,非常能生,谁知道真的养了才知道,这玩意确实能生,但打洞也厉害,不好圈养。



    最麻烦的是,如果分散的养那么一窝两窝还行,数量一多,就容易生病,而且这玩意一死一窝。



    吃的比猪还厉害,真细算下来,不如养猪。



    只能让百姓家里养那么一窝,边养边吃,或是边养边卖,勉强还行,但不适合大规模养。



    真要细算,规模养殖,其实养羊最好养,然后是养猪,再是鸡鸭鹅,养狗都比养兔子好养。



    大家吃着腊肉烤着炉子,对刘武周没太担忧。



    甚至有人都有点迫不及待的希望刘武周快点来,早点打完这一仗,大家早点省事,就可以安心猫冬了。



    尤其是如今驻守孝义城的主将淮阳王李道玄,这位比李逸还年轻一岁的郡王,每战必先锋,冲的比谁都猛,他更是一边啃着一块腊鱼尾,一直向李逸请求,



    他想主动出击,带兵伏击刘武周。



    “都刘武周外号鸡冠王,我倒想砍下他脑袋仔细瞧瞧,是不是真长了个鸡冠子。”



    引的大家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