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杀处罗屠夏县

A+A-

    第35章杀处罗屠夏县



    太极殿西侧,中书省内。



    中书和门下二省皆设在太极宫内,属内省构,中书草诏门下审议,靠近皇帝寝宫,便于参与决策。



    午后,中书舍人们正在五判事,中书令封德彝带着内侍扶着归义王达漫,送到中书省后院。



    封德彝等随即离去。



    很快,骨咄禄特勤与热寒特勤带着数名突厥武士来到中书省,无人阻拦。



    他们也不喧哗,直接往中书后院而去。



    有吏员往外探望,马上就有一名通事舍人挥让他们回公房。



    后院,



    达漫醉的不醒人事,酣声如雷。



    骨咄禄和热寒来到他面前,看着他的样子冷哼一声,平时达漫身边总是有突厥骑士护卫,他长安城内的住宅和城外的庄园,都有许多护卫。



    想杀他还真不易,



    唐皇又不想直接动,也只好这样了。



    两人进宫不能带刀,热寒特勤抄起案上铜烛台要砸,骨咄禄拦住他,“唐人不能见血,”



    骨咄禄目光巡视一遍,



    看到屋里有一条白练,冷笑两声,“你看,他们早给准备好了。”



    热寒撇嘴,“这些人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他们一狱卒就能解决的事,非要这么麻烦。”



    “别啰嗦了,赶紧动解决他。”



    他拿起白练,绕过达漫脖颈,眼神示意,热寒抓住另一端,两人一起发力。



    白练勒紧。



    达漫的打酣声停止,窒息感让他脸涨红,他开始挣扎。



    热寒两特勤居然还有些控制不住,赶紧又叫下武士一起用力勒,五六个人抓着白练,死死的勒住不放。



    达漫的脸色也变的紫黑,最后毫无血色,双眼凸出,舌头都给勒的挤出来了。



    几人不放心,继续勒了许久,最后试探鼻息。



    “不用试了,劲骨都勒断了。”



    骨咄禄气喘吁吁。



    好一会,骨咄禄道:“走吧。”



    “不割首级吗”



    “原本是要的,可唐人不许,就不割了。”



    “咱们什么时候这么好话了,不割就不割”热寒不满。



    骨咄禄瞧着一动不动的达漫,“谁让大汗这次看错了刘武周那废物,害我们损兵折将不,还使得可汗威望大损,各部头人都不满。”



    眼下,想跟唐人撕破脸,诸部贵族们也不会同意,那自然就得留一线。



    “放心吧,以后有的是会。”



    几人扬长而去。



    等他们走了,封德彝才又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他派了两个中书老吏去察看。



    “令公,死了。”



    “嗯,对外就归义王酒醉后猝死。”封德彝道。



    “康国公史大奈是达漫心腹,要派人去明一下吗”



    史大奈本名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特勤,跟着达漫归附隋朝,统部落安置于楼烦,大业末屯驻晋阳,跟着李渊起兵,以功封康国公,赐姓史,



    如今是上柱国、康国公、右翊卫将军。



    “你去跟达漫家人明。”



    其实这事也瞒不过达漫家人,“就处罗可汗派人袭杀了归义王,此事朝廷会追究的。”



    如果达漫家人识时务,就应当清楚知晓这事不能追究。



    当天,达漫尸体送回其家中,紧接着朝廷旨意到,赐钱粮安葬达漫。按制,达漫嫡子当袭封窦国公,余子无爵,皇帝加恩,其嫡子封国公,余子特封县侯。



    赏赐康国公史大奈宫女三人,绢百匹。



    达漫被东突厥人所杀后,



    骨咄禄也才正式代表处罗可汗,与唐朝展开议和谈判。



    端午过后,



    河东再传捷报。



    “陛下,秦王已攻破夏县。”



    李渊正和李逸在北海池泛舟钓鱼,听闻这个消息后,便让划船靠岸,在鹤羽殿休息。



    “还是无逸收获多。”



    皇帝看了大家鱼获,李逸钓上来不少。



    “臣打的窝好,下的料多。”李逸答道。



    皇帝让人把钓来的鱼收拾,或烤鱼,或鱼鲙。



    “河东富庶之地,谁能想到先后还有蒲坂、夏县这样顽抗者。”李渊想起了堂弟李孝基和女婿赵慈景。



    女婿死在蒲坂城下,堂弟死在夏县,



    还有个表弟独孤怀恩谋反作乱,幸好李逸发现并及时上报,否则他也不定在蒲坂被害了。



    



    一提起这两地,李渊就来气。



    “这两城既然这么喜欢抵抗,那干脆都屠了,用他们来祭奠慈景和孝基在天之灵。”



    太子李建成这时也是立马附和,“初平薛举,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



    前有刘季真刘六儿黄子英反复无常,后有杨士林左右摇摆,潜通王世充和萧铣,致使朝廷失去邓州、襄州两要地。”



    “当屠夏县,以儆效尤!”



    李逸坐在一边,



    老实,不论是蒲坂拒唐三年,还是夏县叛乱给唐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朝廷上下确实恼怒。



    一个夏县土豪吕崇茂,结果先败裴寂,又败李孝基,差点让朝廷最后防线不稳,那时李渊都被打的要弃守河东了,



    李世民都差点没法继续坚守柏壁。



    而且夏县和蒲坂都有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前一个叛将被杀后,后面的人接着抵抗,就是不降。



    蒲坂王行本最后投降,也是他的部众心腹都死光了,城中粮草又早吃光了,这才没人跟随。



    可李逸也觉得,既然已经攻下了夏县,蒲坂也早开城投降了,那么此时更多的是安抚,可以追究那些贼首、骨干,但不能连百姓妇孺也不放过,



    哪怕你把所有拿武器的抵抗者都杀了,那都还能的过去,杀妇人孩子老人,有些过。



    “陛下,臣以为屠城太过,一般就算谋反叛乱,也只杀男丁,妇人孩童没为奴不杀。”



    建成道:“无逸你在浩州,可知道这些人给朝廷带来了多大危害,如果不严惩,如何警告后来者”



    “蒲坂是开城投降的,陛下也处死了王行本,现在再回过头来追究,甚至屠城,不免反复无信,如今天下未安,信义贵过千金,不容有失。”



    李渊想了想,



    “那就屠夏县,蒲坂就算了,但王行本下七百心腹,没死的,全家流放凉州。”



    李逸还想劝,皇帝摆,此事就此决定,不许再。



    皇帝还召来封德彝,让他草诏一封,这是一封赦免诏,赫河东并、晋、潞、浩四总管府内诸州,自武德三年五月以前,被刘武周所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各令复业,一无所问。



    州县城堡,有固守忠节抗御凶徒者,具录闻奏,别加褒奖。



    诏书的清楚,当时情况,情有可原。



    但是这道诏令,赦免的是并晋潞隰四总管府,最南面的晋州总管府,管晋绛沁吕四州。



    再往南的蒲州总管府,也就是蒲、虞、泰、浍、邵、芮这些州,并没有赦免诏内。



    虽然宋金刚在晋州以南,也只是占领过浍州,攻占过泰州,以及绛州部份地区,



    但皇帝一城都没赦免,不赦免自然就是要追究,谁在宋金刚南下时,响应过,甚至附从过,那都得深究。



    李逸听封德彝诵读刚写好的诏令,感觉很不好。



    两军交战,死伤那是无法避免,但战后屠城,就有点突破他的底线。尤其是现在皇帝下赦免诏,独不赦浍虞诸州,谁知道到时会不会大肆牵连。



    “陛下,臣有一言。”



    “怎么,曾出家学道十六年,见不得这种事”李渊问。



    “陛下,臣这次随驾从金城宫回京,沿途见到许多饥民,道边饿殍遍地,



    听闻王世充趁我大唐河东大战,又连夺我大唐伊州、邓州、襄州等地。”



    李渊摆,“朕已平定河东,也马上和突厥议和,接下来就要讨伐王世充。”



    “臣是想,何不将夏县一城之人,分赏给有功将士们,这样朝廷也能节省一些钱帛,又免造杀戮残暴之名,



    而且也照样能警示后来者。”



    河东郡在隋乱之前,拥有近十六万户人口。隋乱后,河东相比起河南河北江淮等地,遭受的战乱要少的多。



    大唐起兵后,这里也是迅速恢复秩序。



    十年前,夏县有近一万六千户,而中原战乱不止,这两年反而是有大量人口涌入河东夏县一带,毕竟这里是运城盆地平原,有涑水河灌溉田地,南边又是解池盐湖,可谓是有盐粮之利。



    许多河南河北的人都跑到河东地区求生,河东的人口不减反增。



    宋金刚南下,裴寂搞焦土战术,逼迫百姓迁入城堡,还要烧他们房子毁他们庄稼,



    这才最后把吕崇茂这些地方豪强逼反了,不少周边豪强也是涌到夏县。



    这也是夏县能击败裴寂大军,之后尉迟恭大败了李孝基后,唐军再派人攻,他们还能坚守这么久原因。



    死了个吕崇茂,都能马上再推举一个。



    夏县破城,城中起码有两三万人,甚至更多。



    直接屠了,那既造杀孽,也是浪费啊。



    如果实在不能劝皇帝赦免夏县人,那改屠城为没为奴赏赐将士,也总还能留下性命。



    “把该给将士们赏赐中的部份,用夏县奴隶代替。”



    封德彝看着皇帝捋须思虑,便也出声劝皇帝,“如今连年用兵,朝廷府库确实十分空虚,河东将士们的赏赐,一时也是不能兑现。晋国公此策,倒也不错,几万夏县人贬为奴,一人折一二十匹绢,也能值数十万匹绢。”



    屠城,除了出口气,啥也不剩下。



    如果没为奴,折抵些将士赏赐,那就相当于赐了五六十万匹绢。



    当然,除了没为奴隶可折抵几十万匹绢,没收他们的钱帛、房屋、田地,也还是能值不少的。



    粗算一下,夏县和城中的这几万人没为奴,抄没家产,那起码能值百万匹绢。



    “好,按无逸的,没夏县城抵抗者为奴,抄没家产,所得钱帛,皆用来赏赐立功将士们。”



    “给李逸赏赐二十口夏县奴,再赐五百亩地。”



    李逸长呼口气,感觉一下子拯救了几万生命,灵魂在这一刻都得到升华了。



    那二十个奴隶、五百亩地,倒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