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所向披靡
A+A-
第3章所向披靡
夏日炎炎。
李逸和李大亮在内乡分兵后,东进菊潭。
这里去年四月朱粲烹唐使散骑常侍段确,然后屠菊潭城,烧掉大唐封他楚王诏令,北上洛阳降王世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菊潭城还是残破不堪,
流民占据着城池,路边到处是无人收殓的白骨。
李逸军至,扎营城外。
吕嗣稠、韩立、岑宁等众南阳豪强子弟,早已经在此等候。邓恽之前打头阵到内乡拜见,获得李逸嘉奖,并授以淯州刺史,这也安定了南阳各大族之心。
于是这次吕嗣稠等都来了,而且都还带了许多船粮来,各家都纷纷载着麦粟、猪羊前来。
中军,
六杆大纛旗立于帐前,两边各十二面战鼓、铜钲,还有一面面绣着李逸官衔的认旗。
大帐内,
双旌双节供在上首。
李逸一身鎏金绢甲,华丽而又威严。
他目光打量着一众南阳豪强代表,全是些年轻人,正是这些年轻人果决而又胆大,不像他们的父祖守旧而谨慎。
“尔等都是国之栋梁,也是地方之基石,快快免礼,请坐。”
一众人落座。
李逸挥,
行军司马李弘节拿出一个卷轴,当众宣读。
“授吕嗣稠为宛州刺史、岑宁为郦州刺史、韩立为弘州刺史、张简为邓州长史,赵安为宛州长史”
各州州兵、各族部曲,点选府兵。
各家的子弟,李逸基本上都有任用,如吕嗣稠邓恽等此次反正带头的,或授刺史或授长史司马,或授县令,余者也或授队正、旅帅、参军等。
他们的父兄,也都各有安排。
李逸还特意组建了一个邓州总管府牙军,以自己带来的禁军、子弟部曲为骨干,担任各级军官,而以南阳上三等户的良家子为牙兵。
这支牙军数量倒也不多,就一千人。
但也几乎把南阳七州的豪强大多纳入,家家都有子弟为牙兵,实际上这既是给他们会,让他们能够跟着征伐立功,也同样是留为质子。
大家心知肚明,却也无人反对。
韩立被授为弘州刺史,这个弘州所辖的也只有一个菊潭县,还是座废墟般的城池,但他一点也没有不满,反而是十分高兴。
毕竟才二十来岁年轻人,这一下子就成刺史了,哪怕是从四品下,他也是四品职官。
重要的是这个品阶,
至于弘州现在残破,那也没关系,只要朝廷夺取襄邓,那以后这里安定下来,弘州有湍水经过,甚至都不需要官府费什么力气,
本地大族豪强就会回来,招纳流民佃户,重新耕种。
只要粮食有收获,那一切就会恢复。
吕嗣稠进帐后一直在暗暗打量这位年轻的大总管,年轻的过份,但举投足间,自有慑人气度。
大总管越是表现的亲切没架子,他越发不敢轻视。
在与这些地方豪强们会面时,
李逸没有去干涉地方上的事情,他现在以军事为主,任命这些本地豪强子弟为刺史、县令,
原来的州县吏员,基本上也没动,仍然留用。
各家送来的粮食猪羊等他倒是收了,但也还特意写了条子。
看起来,主客相处和谐,气氛热烈。
李逸既没有强势压迫本地人,而这些地方豪强也没有想过要为难李逸。
“你们上任刺史、县令后,要赶紧恢复秩序,安抚流民,赈济灾荒,恢复生产。
接下来我会派兵驻守诸州县,但兵力有限,只在一些补给路线的城池多驻些兵,其余的可能就是派一队五十人,或是一旅百人、一团二百人。
地方上的治安,也要靠你们地方官府维持,州兵、乡勇、壮丁,要合理征发和安排。”
“我在内乡的时候,也跟淅州崔刺史和淯州邓刺史过,屯田很重要,必须得尽快恢复耕种,现在虽是夏季了,可荒田,翻耕后,也还是可以撒上麦子、粟谷、糜子、豆子的,
产量不管多少,总还能收获一些。
只要有粮,冬春就不用担心。”
“本总管兼任山南屯田使,各州刺史也都要兼本州屯田使,县令兼本县屯田令。
不管原田主是谁,只要地荒着,就先把地种起来,庄稼成熟时,这粮就归种下人所有,无须交租。”
“我会表奏朝廷,今年南阳邓州总管府七州,都会免租调。”
过去的事,李逸没有去提起,吕嗣稠等人自然也识相的不会提。
帐中谈的是当下,的是未来。
吕嗣稠叉:“大总管要讨伐显州田瓒、随州徐毅,我等南阳各家,都愿意派子弟随征,军前效力。”
李逸此前已经从各家要征一千子弟为牙兵,还安排了不少官职吏职。
现在他还要派子弟随征,这自然也是想要表忠心,更是要搭上这趟顺风车,趁立下更多功勋,为子弟谋更多出路。
毕竟,那一千牙兵,
其实基本上都是各家的次子、庶子们。
“若是能自备衣粮马匹弓刀长枪这些,倒也是可以随从。否则,军中暂时也没有那么多器械供给。”
吕嗣稠一口应下。
这些年天下大乱,各家还能存续,也都是有堡寨,也有部曲私兵的。谁家没有些披甲,没有些弓弩,没有些马匹呢。
只不过是各家实力不同,人马多少而已。
涅阳吕家,就能随时召集五十骑兵,步兵也能召集个二百人,都是披甲的。
至于无甲的辅兵,其实也就是佃户、奴隶,那上千号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邓州涅阳吕氏的底蕴。
其它家族,多的披甲上百,少的几十,也都是可以的。
接下来,李逸一路向东行军,在身后的内乡、菊潭、新城、邓州、新野、南阳,各留兵五百,地方乡兵各五百,这条后勤补给线算是稳固了。
唐军所过,
地方豪强都会带着乡民迎接,送上粮食蔬菜等,也不断有地方青壮背上行粮,自愿从征。
从内乡一路抵达南阳,
李逸虽在身后留了三千兵,可新加入的地方子弟却超过了五千。
各家送上的粮食也不少,李逸一点也没有遇到粮草问题。
他在菊潭直接向东至南阳,而后勤辎重,和地方送的粮草等,则征用船只,沿湍水而下,在新野县城北不远,转入淯水北上南阳。
虽绕了个大圈,但通过湍、淯二河的水路船运,反而更快更省力。
“晋国公,某愿请兵三千,先往显州比阳城,拿下田瓒。”李世绩看着出兵一个多月了,结果一仗还没打,不由的有些坐不住了。
李大亮在内乡分兵后,现在已经进入襄州,屡传捷报,都已经拿下了十几座王弘烈控制的堡寨。
虽这些襄州外围堡寨,没多少守兵,可那也是实打实战绩啊。
“不急。”李逸丝毫不急,他看着地图,前锋已经进驻了南阳北面的淯州,尤其是已经进驻鲁阳关。
鲁阳关这个伏牛山隘口,南阳盆地通往河南洛阳的关口,此时并没有多少守军。
且在关内南阳豪强内应下直接开关投降,免去一场硬战。
现在李逸不仅拿下南阳盆地,还已经断开了南阳和伊州总管府的通道。
“再派人给田瓒送信劝降,本总管看在他诛杀杨士林的份上,可以既往不咎,他现在归降,那我仍保举他为随州总管,若是执迷不悟,大军一到,那他可就后悔莫及了。”
“为何是随州总管”李奉慈疑惑。
李世绩笑着帮忙解释,“当然是要让他出力攻打随州,不追究他以往,但要继续当总管,那就得自己打地盘。当然,他之前就是随州总管,随州有他旧部,让他带着打随州也容易。”
“再给光州总管卢祖尚、黄州总管周法明去信,让他们率兵来显州会师。”
卢祖尚出身范阳卢氏,其父是隋朝的虎贲郎将,世代富豪,他也是以侠气闻名,大业末,集合乡壮保卫乡里,在宇文化及弑君后,他便自称刺史,后来他和朱粲、周法明等都依附李密,上表劝进。李密兵败后,他便又归附洛阳皇泰主,封为光州总管、沈国公。
等到王世充称帝,他却立马断绝和洛阳关系,改向长安上表归附,仍为光州总管。
周法明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出身汝南周氏,兄长本是南陈将领,后来归附隋朝,屡立战功,封谯郡公的周法尚,死在几年前。周法明在隋末大乱时,
派子侄分别攻下了萧铣的安陆、沔阳、蕲春,占有四州,自称黄州总管。依附过朱粲、李密、洛阳杨侗,也是后来上表归附大唐。
李逸对于这些地方军阀并不是很信任,他们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他们归附唐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军击败了朱粲,在南阳设立了邓州总管府,直接跟他们相接,于是才迫于压力归附。
李逸现在让他们出兵,
谁不出兵,等李逸拿下显、随,就要以此为由去干他。
如果他们识相的出兵,那李逸就可以用他们的兵,来打田瓒、徐毅和王弘烈。
怎么弄,李逸都赚。
而且他们只要出兵,就能给田瓒造成四面楚歌的感觉,这样有利于李逸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迫降他。
田瓒毕竟是新火并了杨士林,显州原来并不是他的地盘,他基本盘在随州。
这种军阀,根基不深,兵力不强,只要李逸声势够大,他就得跪。
这不像是王世充,那是能死扛到底的,故此对付田瓒,可以慢慢合围,大张声势,迫其投降,而不用硬打。
“那属下请求先带兵拿下方城,堵住方城山垭口,截断显州和河南的通道。”李世绩再请求。
“行,你率战兵三千,辅兵两千前往,若是方城抵抗,也不用强攻,你先在方城山垭口扎寨立营,堵住通道既可。”
方城垭口,又被称为方城缺口,当地人俗称风口,这是南阳盆地北边的一条自然缺口,一段沉陷的山地,形成了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东西三十里,南北四十里,
这个自然垭口,成为南下荆襄,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
虽然李逸预判王世充现在的主力得部署在洛阳周边,以应对李世民即将展开的进攻,但也还是要防着郑军南下,把五千人往这一摆,除非王世充派大军来,否则整个襄邓,甚至是显随,王世充都得失联。
李逸自己,就率主力先取唐河的上马县,再围显州。
打田瓒这种墙头草军阀,李逸一点压力都没有。
“大总管这不急不缓的样子,我感觉你是料定了田瓒会降”霍玉笑问。
“嗯,我在地图上推演了十八遍,田瓒都只有投降一条路,除非他宁愿单骑逃去洛阳,但我相信他不会的。”
“觉得大总管太自信了些。”
“要不要打个赌”李逸道。
“好啊,赌什么”霍玉笑问,李逸看着她那爽快洒脱样,都忘记他儿子李文相都是员沙场悍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