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拆了洛阳
A+A-
第403章拆了洛阳
站在天津桥上,看着洛阳城西北角的紫微宫,确实有些太过奢华了。
陪同的戴胄向李逸介绍:“洛阳城和紫微宫也是由设计长安的将作大监宇文恺设计,由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
当初征兵夫七十万人,耗时仅六十日便把宫城城墙筑成,”
“而城内诸殿基、墙院,又役十余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再役十余万人,总用工数量一百七十万人。”
卢承庆感叹:“宇文恺惴帝心在宏侈,于是东都穷极壮丽也。”
紫微宫城建造奢华壮丽,前代都邑不能比。
李逸也是无比感叹,其实这紫微宫大业元年开始建筑,到如今也才十六年。
这应当是当今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了,可惜短短十六年,已经易主三次。
从隋炀帝杨广到皇泰主杨侗,再到王世充的郑国,以及如今终归大唐。
数日前地龙翻身坍塌的缺口还在,只是用一些木头围拦。
“如此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紫微宫,就当拆除。”戴胄道。
李逸却道:“费那么多百姓人力物力建起来的,才十六年时间,现在又要再耗费人力物力来拆图什么啊
先派兵封锁起来,不得破坏。”
“等新年后,派工匠、招流民,把地龙翻身破坏的郭城、皇城城墙都修补好。”
“侍中,这种奢华之物可不能留,天下未定,难道就要开始享受”戴胄反对。“如今河南新定,就应当恢复农耕、休养生息,力行节俭。”
他甚至认为应当抑制工商,要让百姓安心务农,男耕女织。
这种想法让李逸有点意外,
杨广营建东都,固然有一些问题,可迁都洛阳后,尤其是南北大运河开通,洛阳早就成为南北交通的中心,更是天下商品流通的中心。
这不仅仅是杨广的政治中心,这还早成为了商业中心,甚至是工业制造中心,有许多高端的技术制造产业,诸如刺绣、缂丝、印染、锻造等等,
大唐就算一统天下了,也一样离不开这些。
天天喊男耕女织,甚至要恢复井田制的人,要么坏要么蠢。蠢是不知道无商不活无工不富。
而坏,就必然是有些豪强门阀,他们想染指这些工商,就如同明朝官员整天喊海禁,可许多官员就是东南海商的利益代表者,禁的是朝廷海贸,私人海上贸易却大行其道,赚的每个铜板都进入他们口袋。
洛阳的位置,
抑制工商,让所有人种地养蚕这不是蠢必然就是坏了。
戴胄属于哪种,李逸不好,戴家是谯郡谯县人,他祖父是州从事,父亲曾任县令,他原来官至五品给事中,见识应当不低。
“如今洛阳新定,休养生息是对的,奖励耕织也是对的,但并不是就一定要抑制工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国家要兴旺,天下要繁荣,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离不开士的领导管理,也离不开农业生产的粮食绢布的供给,可没有工商,国家百姓不能富裕,社会也不能互通有无,活跃繁荣。”
许多人总是无商不奸,商人不生产创造什么,只知道低买高卖,但他们却无视了商人让货物流通。
“战后百废待兴,有的地方缺少粮食,有的地方缺少布匹,有的地方缺少农具,有的地方缺少耕具,还有的地方缺少牛马,
这个时候,商人们组织商货供给售卖,这不是能帮助百姓吗”
李逸指示,
为迅速恢复河南经济,要暂时取消河南境内商货贩运时的关税、行税,各种设卡收费更要禁止。
各级官员要保证商货流通,尤其是民生所需的粮食布匹盐柴炭等。
洛阳的东市、西市、北市,也要重新开放,一切照旧。
这种时候,管的越死,越是一潭死水,越无可救药。
只能放松一些,让百姓自救,也创造更多的会,有人可以做贩,有人可以做工人,不能强硬要求所有人都去种地,这一刀切不现实。
当然,耕种纺织是基本,也不能放松。
“元宵节过后,各州县,就要开始清量田地,普查户籍,到时就要把绝户地、弃荒地、官田等拿出来,均田授地,
要鼓励百姓回乡受田,恢复生产。”
戴胄支持均田,但也提出很现实的问题,大乱过后,许多人背井离乡,一时回不来,还有一些在本地的,则是外乡人。
“不论本地、外乡,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授田、落户。”
戴胄又道:“现在田地倒是不缺,有大量的绝户田、抛荒地等,可大多数百姓就算受田分地了,可也一无所有,难以恢复耕种,有些人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别种子、牛马、耕具这些。”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并不是不能解决,我之前在关中周至山南安置流民屯田,也是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的办法是让这些百姓先结成合作社或互助组,五户或是更多户组成生产组,大家合力耕作,官府再租借种子、农具等,
先尽量安定、耕种,没房屋,大家先一起盖个简易的居住,没牛马,用人力,一步步来,官府再赈济支持,先活下来。
等收获后,就起码能解决温饱,以后有节余,就有了种子,再置办农具,将来买牛、盖房,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
“长安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好日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要靠大家的拼搏奋斗。”
降官云定兴给李逸拍马屁,“侍中此安邦良策也。”
“云公你也提点有用的建议,拾遗补阙嘛。”李逸不喜欢这种拍马屁。
云定兴察颜观色,想了想,“某以为,侍中的计划是很好的,大乱过后,许多百姓沦为流民、逃户,一无所有,很多人愚蠢短视,或许看不到侍中给他们安排的出路,
他们只会短视的去依附于豪门地主,成为他们的佃户部曲,甚至是甘愿为奴婢。”
云定兴还是了些干货,许多破产百姓,确实宁愿成为豪强们的佃户部曲,甚至奴隶,这样做虽不再是良民,可也能马上有个预期的日子。
失去良民身份,也意味着逃役了国家课役,虽依附于豪强地主,但给地主交租或是给国家缴皇粮,普通百姓眼里有什么区别么。
真正区别的是给谁交的多,给谁干自己能留下的多。
大多数豪强地主其实也还是挺讲规矩的,甚至是相对稳定的,好四六开,或五五开,一般也不会变,佃户也能知晓自己能种多少,能收多少,能留多少,除非遇上天灾,或是大兵祸。
但受田,就意味着成为编户,成为课户,要纳课役,不仅成丁要纳,中男也得承担一些。
而在如今这形势下,课役很重。
李逸对此也很清楚,毕竟他家现在就有两千多户佃户,都是弃了朝廷户籍,依附于李家,在各处庄园里给李家干活的。
不用管朝廷的课役这些,专心的给李家打工,李家给的待遇还不错,佃户子弟甚至也能去读三年书,免费。聪明点的,还能被选中进一步的委培,到时就能去做商铺伙计等,将来有可能成为掌柜、管事。
李家对于自家的佃户部曲,也并不强迫,愿意走的听任自由,还可以帮他们落户、授田,但基本上很少有愿意离开的。
在李家日子安稳,
而有了户籍,却未必能日子更好。
“云公的也有些道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告知百姓,现在河南新定,这次授田分地是难得会,能授分的田地也会比较多,
先到先得,一开始肯定是足额授田,后面田少了,就不能一丁百亩了。
如今落户授田,虽可能开始日子辛苦些,但先苦后甜,将来里有百亩田地,总比世代给人佃租强。”
“还是那句话,现在一无所有不可怕,朝廷分田授地,也会安排好大家结组合作,也会租借种子、农具等帮助生产的。”
“均田,需先量田,到时难免会与地方豪强地主产生矛盾。”云定兴给这年轻的侍中提了个醒。
涉及到田产,这就不是事,何况是大规模的量田、均地。
李逸却只是笑笑,
“只要他们拿出地契来,就认。如果是他们的地,缺失地契的,也可以补办确权。
但是他们不前来登记确权,那些没确权的地,就都是官地,都可以拿来授田。”
李逸不怕这些豪强们这个时候隐瞒田地,你隐瞒,那这田就会被收走。你登记确田,现在虽免田赋这些,
但别忘记还有一种叫户税和义仓粮,户税是按财产来定等,田产多户税就收的多。
而义仓粮,那更是按亩来收。
“义仓粮每亩二升,”这种粮名义上不是国家税赋,是地方百姓自愿在收获后拿出一些粮食,一起储存在地方义仓里,备灾荒救寡孤的。
可实际上,这义仓粮,如今当然是要由官府甚至是官军管理。
只要地方豪强地主们如实登记,如数纳粮,李逸现在也不在乎他们有多少地,地怎么来的,一切按地契和登记情况话。
抑制兼并这个事,李逸现在并不会管,也暂时顾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