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七十二军府
A+A-
第409章七十二军府
二月初,
尹阿鼠等欢欢喜喜去赴任,尹张二妃也终于返回洛阳。
李逸看着卢承庆递上的单子,她们走时把府库珍宝都带走了。“她们私下还拿走了不少,”
“没事,把那些物品拟个单子上奏天子便可。”
尹张看中了李神通等几位功臣在洛阳城外的田地,当然也没有人肯让给她们,两人走的时候也是带着不满的。
她们对李逸倒没多少不满,毕竟也给她们办了实事,只能把一肚子气都撒在淮安王府等头上。
“看她们样子,回京后只怕这事还没完。”卢承庆道。
“随她们去争,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二月了,马上就又要开始春耕了,李逸比较关心的还是均田、春耕之事。
“侍中的仁政,还是让许多百姓喜欢的,如今不少百姓选择落户、授田,以伍、保形式展开互助,”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还有许多百姓,尤其是一些流民,选择做贵族豪强地主们的部曲佃户,甚至是奴隶。
尤其是那些原来的豪强佃户,这次没多少人愿意出来授田。李逸瀍河畔两千亩地的三十几户佃户,随着土地转投李逸名下,就一个也没离开。
特别是李逸借给他们每人一石粮后,越发认定李逸这个新东家仁善,越不舍得离开了。
落户受田,意味着不确定性,也意味着重新负担课役,而许多破产农民,没有生产工具,哪怕官府朝廷会租借,会组织他们合作互助。
“只要把政策宣传到位就行了,也没必要强求。”
李逸当然也知道,户籍代表着课役,代表着政绩,但眼下大战之后,还是得宽松一些,不能总站在朝廷角度,站在官员角度,这是为你好,那是为你好。
百姓也确实会有自己的顾虑和难处。
再一个就是官府,现阶段其实也没有那么强的组织能力,更无法一下子保障太多新落户百姓的种子、农具、耕牛等的租借。
此时让一些愿意继续跟着豪强地主,甚至是寺庙的百姓,去依附豪强地主,也不是坏事。
这一次,对百姓来,是一个很不错的遇,只有意志坚定,有长远目光的人,才能抓住遇。
这样的遇并不多见,
均田授地,毕竟得有田可授,也只有像现在这样改朝换代时,才会有这么多田可授。
但过了这一波,
田地会被贵族豪强,被官府军队、寺庙和尚拿走大半,剩下部份才会轮到百姓,
这轮过后,田地基本上就又都有主了,一般百姓哪里还想得到分田这样的好事。
别看现在田地不值钱,看着好像很多荒地,那是因为战乱等,一稳定下来,
贵族官吏豪强僧侣们,就会马上把这些地都吞掉。
李逸也劝过瀍河庄子里的那些佃户分田,可他们自己都不愿意,不管是何等理由,总是他们自己拒绝了的。
“那些分了田的,缺少种子、耕具这些,各州县官府,一定得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把春耕弄好。”
去年冬结束的战争,有些地里种了麦,但还是大量是荒地,今春要种下粟、糜子等秋收作物。
站在朝廷的角度,李逸可以先不管这些地归属于谁,但这些地得尽量都恢复耕种,都得种上粮食。
“可以叫刘仁轨回来了,”
卢承庆想到刘仁轨敢对尹德妃父亲拔刀,也是既佩服又觉得他太冲动,“不如就让刘参军留在徐州李总管那好了,他太冲动了,虽刚直,可这种性子,也容易给侍中惹祸。”
“我现在身边,还真就需要他这样的人。只要不是再遇到尹阿鼠这样的,倒也不必担心。”
地方上这些豪强、僧侣,甚至是士家,以及功臣新贵,平时打交道时也挺让人头疼的,有刘仁轨这样的猛人,有时很多事情都要好办的多。
现在整个河南,都在忙着整顿内部。
撤消总管府,合并州县,安抚流民,均田分地,
这里面的利益碰撞太大了,
先不管曹兖那边,反正现在这边的七大总管,都在忙着整顿内部,最大利益冲突,
肯定是大唐朝廷这胜利者,开始空降官吏,接管地方州县,原来那些割据的军头,或是洛阳朝廷派去的官吏,要面临大更换、清洗。
七大总管都握兵马,有强硬武力做保障,
地方上若是不肯配合,最终难免还是要开打的。当然,这种最终武力对决的情况会比较少见,更多的还是双方各使段,各种试探和妥协。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权力从来都得自己争取,能争取到多少,就看各自本事了。
反正很多事情都是此涨彼消,很多时候也是曲折迂回,不会一步到位。
关中的众门阀贵族,还有山东依附朝廷的军功新贵们,正在跟河南的豪强们展开一场较量,
上一次是军事较量,唐朝已经大获全胜,这下半场的较量,虽不见硝烟,可也不会轻松。
李逸在河南获得了一万五千亩地赏赐,在山南还有五千亩,他这是朝廷关中集团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
在本地豪强眼中,他们是外来者,是入侵者,但也是胜利者。
很多本地豪强,在面对这种局面时,大多会选择顺应时势,转头拥抱胜利者,或是投靠,或干脆就是联姻,总之也得重新挤上餐桌。
不能挤上餐桌,那就会成为餐桌上的菜。
没有人愿意被端上餐桌,因此哪怕得付出些代表,也得挤上餐桌。
千百年来,那些门阀、豪强,其实对这一套早就非常熟悉了,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宗族。
现在就算让出一些利益,但只要能继续坐在餐桌边,他们就能通过剥削更底层,补充恢复。
不碰上侯景、黄巢这种人,门阀世家根本不惧改朝换代,也不惧战乱饥荒。
战乱饥荒会使许多百姓灭绝,可有几个门阀世家因此灭绝的。
“大业中,隋乱之前,河南道有户一百四十万户,人口八百八十万口。”
李逸感叹,而如今统计上来的河南道户籍人口,居然仅有三十万户,人口二百万还不到。
这个数字,李逸知道会有不少水份,隋乱以来,做为天下中心的河南道战乱、饥荒最严重,动荡时间持续也最久。
可也不会一下子没了六百多万人口,
许多百姓是成了没户籍的流民、佃户,依附于豪强、寺庙等,甚至许多人沦为奴隶,这些人口并没有被统计,李逸预计这部份人口,也当还有一二百万户。
不到十年时间的战乱动荡,
河南道损失了五百万人口,损失一半以上,多数是死亡,部份是逃到周边地区了。
户籍人口,只剩下两成左右。
“只要安定下来,三十年时间,人口就能翻上一倍。”卢承庆道,他出身范阳卢氏,五姓七家,很清楚这种治乱循环。
战乱之后,朝廷和世家豪强都在抢夺人口,谁掌控的人口多,谁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李逸拿出一道诏令,
“圣人诏令,要在河南设立七十二个军府,如今运河以东的七个总管府,洛州设二十府,其余六总管府,分设五十二府。”
府兵,仍是朝廷眼中最可靠的军事力量。
如今拿下河南,自然也要推行到河南。
建立军府后,士兵和家眷就移驻地团,分田授地,也会从地方整编旧军,或是点选中上户良家子新府兵。
军府有骠骑府和车骑府,就是原来隋朝的鹰扬府,大唐刚建立时曾更名统军府,后来又改大府为骠骑,府为车骑,各设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统领。
“我们洛州总管府下二十个军府,十个骠骑府,各一千二百人,十个车骑府,各八百人。”
洛州关东中心,皇帝非常重视,给了两万兵额。
现在李逸下的兵,将成为整个河南道七十二军府,约七万府兵的骨干,以他们为骨架,设立七十二个军府,再整编地方兵、招募新兵等,充实到七十二府。
只要这七十二府建成,
那河南道也就翻不起什么浪来了。
“幸好按侍中的吩咐,提前留了不少田,要不然洛州一下子新增二十个军府,两万府兵,一人就算一百亩,也得二百万亩良田啊。”
李逸笑道:“这是早就能预料到的,这些新军府的府兵军田,不能打折,得挑好田,每人足额百亩。
另外各军府的职田、公廨田也得保障足额给,这是朝廷在河南的根本,不容有失。”
卢承庆点头。
稍后,李逸叫来了罗家堡一众人,还有李存孝他们。
他把朝廷要在河南设军府的事了,
“对你们来,这也是个遇,黑子你现在是车骑将军,随军迁来河南,那接下来升骠骑也快。大富你们身为车骑别将、骠骑别将的,自然也容易升车骑了。”
李存孝四羌将,现在都是郎将了,“我们难道还要降职为骠骑将军”他们笑道,四个家伙现在汉话的已经毫无口音,甚至装束上都看不出来了。
“那肯定不会,只是按圣人旨意,河南设立七十二军府同时,也还要保持河南行营,保留两万人马,你们四人留下来统领骑兵,当子总管的,暂时不能回关中。”
“跟着阿郎我们求之不得呢,既能立功又能受赏。”存孝笑着道。
刘黑子他们则有些犹豫,他们舍不得离开长安,想要跟李逸一直在御宿乡做邻居。
“你们籍贯还在万年御宿乡嘛,我李逸现在不也在洛阳为官,家仍是在无极堡。”
军官跟普通府兵还是不一样的,府兵要把家眷迁来军府所在地团落籍安家。可军官是会调动的,仍保留原籍。
“阿郎,是不是要打仗了”刘黑子问。
“准备,时刻准备着。”李逸如此回答。
聪明的人,都能从朝廷的安排中,看到风雨欲来,战争随时可能到来。
“是窦建德南下,还是咱们北上打窦建德”大富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