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苏太师

A+A-

    第4章苏太师



    洛州总管府下辖九州,李逸觉得还是有些多了。



    伊、汝、鲁三州,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汝州,谷州、熊州甚至可以直接并入洛州。



    郑、管两州,也可以并为一个郑州。



    嵩州其实也没必要保留。



    怀州总管府,其实可以罢去,怀州并入洛州总管府。



    再省去一些县,洛州直辖二十县,另辖怀、汝、郑三州十七县。



    又能减个一总管府、四个州,能精简许多官吏,节省许多开支。



    “阿郎,苏威请求拜见!”家将宋义进来禀报。



    李逸正低头给皇帝写奏疏,建议洛州、怀州两总管府合并,裁撤伊、鲁、嵩、谷、熊、管,以及怀府的孟州、盟州、西济州、北义州、义州、陟州、平州、殷州、共州、黎州等,



    十羊九牧要不得,必须精简州县和官吏。



    之前战争时期,只要归附大唐,就授官封爵,大量增置州县,设立总管府,如今战事平定,转向治理,这第一刀就得先砍向这里。



    沁河以东的怀州,理应是属于河北,但如今朝廷在河北也就这么一隅,不如直接划入河南洛州总管府。



    “苏威”



    “就是王世充的伪郑太师!”



    李逸笑了笑,他对苏威当然知道,如雷灌耳。“苏威可不仅仅是伪郑太师,”



    这人堪称传奇,北周权臣弑君者宇文护的女婿。



    宇文护堪称史上第一弑君者,宇文化及跟他一比啥也不是,宇文护三年杀了三个皇帝,又杀了三大柱国。



    苏威是尚书之子,权臣之婿,起家京兆功曹,袭封美阳县公,娶新兴公主,他的人生起点是无数人几代都达不到的终点。



    宇文护专权时,苏威早看出来他不会有好下场,就时常隐居山寺读书为乐。



    杨坚为北周丞相,征召他入府,知晓杨坚要篡位,跑回老家不参与,可等杨坚受禅称帝后,他又接受征拜为太常卿、太子少保,很快就又兼纳言、吏部尚书。



    苏威甚至曾兼任了纳言、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卿、京兆尹五个重职。



    隋文帝时期位高权重,时称四贵。



    在隋炀帝时期,还又恢复了宰相之职,成为大业五贵之一。



    后来不管是宇文化及弑君,还是李密称雄河南,又或王世充篡位,都把苏威拿来当吉祥物,



    为自己站台,借助于他的威望。



    “之前王世充投降,苏威不是老迈病重吗,怎么现在又出来了”



    苏威确实很老了,今年八十岁了。



    这把年纪了,连李渊都不愿意再降罪于他,平定洛阳后,苏威病重,李渊也就没再理他,既没有定他罪,也没让他去长安。



    “让他来吧,”



    李逸考虑一番,决定见见这个老头。倒不是因为他的威望,而是这老头虽人品不是太好,但本事还是有一些。



    特别是当年隋文帝称帝之初,苏威主持改革税赋制度,还是很有水平的。



    杨坚曾经评价苏威,志向远大,举贤有阙,其性狠戾,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则怒。



    元善则他怯懦。



    苏威和萧瑀一样,一点事,也喜欢跟人急论不休,毫无大臣之体,最重要的是,苏威这人不像李纲那么刚直,历隋二帝,又经宇文化及、李密、杨侗、王世充,



    他好名好权,也能保持清廉,但在大是大非这块,却没操守。



    见到苏威时,



    这老家伙好像就剩下一口气,随时要挂掉的样子,他由孙子苏勖、苏亶搀扶着,颤颤巍巍。



    看这模样,李逸就眉头皱起。



    “请侍中恕老朽年迈体弱,不能下拜。”



    看到他倚老卖老的态度,李逸就腻歪,不能拜你就别来,还真当自己是太师了



    “苏公今年高寿”



    “刚过八十。”



    “真是高寿,”他不拜,李逸也不请他坐,就让他被两孙子搀扶站在那。



    “苏公是隋朝宰辅,可国家政治昏聩你不能匡救,遂使生灵涂炭,皇帝被弑,国家灭亡。



    你见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却仍拜伏舞蹈行君臣大礼。如今既然老病,那就在家好好休养。”



    李逸上来先扣他一顶帽子,



    苏威本来自倚威望前来,面对十八岁的李逸,还想摆几分架子,可李逸很不客气,这让他一时下不来台。



    如李逸猜测的一样,



    苏威出自武功苏氏,虽是有名的关陇名门,但终究不如山东五姓和关陇六姓,



    武功苏氏终究要低了一个档次。



    如今天下眼看着要重归一统,天命在唐,苏威也顾不得八十岁了,前来拜见李逸,也只是想给孙子们寻个出路。



    他儿子苏夔本来很有能力,可惜几年前病逝。



    孙子苏勖苏亶也还年轻,虽然都是自幼聪明,家学渊源,可还得他托举送一程,谁让之前他隋乱以来没能跟随真命天子呢。



    苏威看着面前这年轻人,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在他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年少,曾经自己如这般年纪,也是春风得意。



    他推开两孙子,



    



    身体挺直,双拱于胸前,头微低触到,“武功苏威,拜见司空。”



    这是肃拜,适用于高级官员非正式场合示敬。



    八十岁的苏威,向十八岁的李逸,肃拜。



    比之叉礼要郑重一些。



    苏威当然也不可能向李逸行跪拜礼,也不用屈揖。



    “苏公喝什么茶”李逸问。



    苏威插直身子站在那,微微颤抖。



    “谢司空,皆可。”



    “两位苏郎,快搀扶你们阿祖坐下。”



    苏勖立马主动过来煮茶。



    落坐后,苏威也算是松了口气,他低了头,这位李司空也缓和了态度。



    李逸直接问苏威治理河南地方的建议,“苏公曾为朝廷宰辅,经验丰富,可有何好建议”



    苏威坐在那很端正,不再倚老卖老,“当年我父亲为西魏度支尚书,奉宇文泰之令改革制度,推行新法。



    曾为宇文泰开出两副药方,其一是搜简贤才为牧守令长。北魏末年社会动荡根本原因,还是滥竽充数,人浮于事,上面再好的政策,



    “吏治之难,不在于朝廷,而在于地方,特别是负责执行政策的州县两级,百姓评价朝廷政策好坏,评价的其实是执行效果,而不是政策本身。”



    李逸对苏威这话很认同,果然是老江湖。



    “那苏公以为该怎么做”



    “州县当政官员,是中央朝廷任免,但地方执政,主要还是靠胥吏。北魏吏治败坏,很大原因是地方官员任用胥吏只看能力,不看人品,



    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



    有些胥吏,能力突出,可品德不行,任用这样的人,破坏性比贡献更大。



    用人当能力和品行并重,甚至贤良比才能更重要。”



    选用官吏,才能和品行哪个更重要,这个就好像立嫡要立长还是立贤一样,并不绝对。



    “第二副药方呢”



    “合并州县,裁并人员,要打破人浮于事的局面。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



    有其人则任,无其人则阙。”



    苏威拿出了他爹当年为宇文泰改革的新法六条,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要治理地方,先要治吏。



    吏治,一治心,二治身。治心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得紧跟朝廷,统一思想。



    苏威他爹当年甚至明确提出,对地方官员并不完全要求他们清廉,允许能有一些灰色收入。



    治身就是要带头,身体力行。



    敦教化,也很重要,这是精神文明建设,强化道德。否则老人倒了没人扶,男盗女娼,这世道就乱了。



    最后才是轻法薄刑、轻徭薄赋。



    李逸听了连连点头,虽然这套东西都是几十年前的了,是西魏改革之法,但用到如今大唐初的河南,其实仍是对症的。



    世上没什么新鲜事,



    最基本的需求是温饱,吃饱穿暖,现如今一切应当围绕这些为主。司法公正性也很重要,能维护稳定,有稳定的环境,安稳的人心,才能安心恢复生产。



    “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公,则民无所措足。民无所措足,则怨叛之心生。”



    苏威很直接的明,刑法不是搞创收,不能搞指标摊派,宁可放纵坏人,也不能诬陷好人。



    “有四种人是不能饶恕的,深奸巨滑者、伤风败俗者、悖乱人伦者、不忠不孝者。此四种人非杀不可。”



    李逸点头。



    就好比老头自己摔倒了,别人好意来扶,你却是别人撞倒你的,反咬一口要讹诈别人。



    这种人坏的很,必须得严惩,否则就会破坏风气,以后没人敢扶摔倒老人。



    再比如做生意的商人,你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就必须严惩,否则以后都是坑蒙拐骗。



    “苏公,你的这些我都很赞成,可如今战后百废待兴,府库空虚,处处需要钱粮,轻税薄赋,那又如何够开支”



    面对李逸咄咄逼人的目光,



    苏威坐在那犹豫了一会,还是开口道:“如今河南,户籍人口只余两成,家无余财,如果一味向他们征税派役,只会把他们也逼的破产、逃亡,



    唯今之计,只能用非常段。”



    “请讲。”



    “谁有钱粮就向谁征收,比如家庭财产多,那就按等征收,户等高的多征,而低的少征,最低的两等,甚至免征。



    再比如田地,占田者多征,可以按亩来征粮,亩纳一二升。



    户钱、亩粮,这些都可暂时解决燃眉之急,待几年休养生息,百姓稍有积储,到时就能恢复正常了。”



    李逸笑道:“我如今各处田地加起来有十万亩,如果亩别纳两升,一年就要别纳两千石粮了。”



    苏威道:“司空十万亩田,一亩收租六斗,也能获粟六万石,别纳粮两千石,也仅是三十纳一。



    而百姓一丁纳粟两石,却可能把活命的口粮给征没了。”



    李逸看着苏勖兄弟,“苏大郎若是愿意,可以在洛州总管府先任个参军事,苏二郎可以到



    都只是九品官,



    苏威点头,替两个孙子应下,“多谢司空提携他们两个。”



    苏勖苏亶上前行屈揖礼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