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社队企业,走地鸡

A+A-

    第65章社队企业,走地鸡



    方唯当然不会坑自己人,早点种植杂交水稻、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到时候能第一批种上南光三号,亩产绝对能超过千斤。



    哪怕他们现在种植南光二号稻种,亩产也在950斤-000斤之间。



    由于产量的大幅提高,仅仅出售次一级稻种,都能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我是没意见,知足者长乐嘛。”



    阿公笑眯眯的端起了酒碗,抿了一口酒,自得其乐。



    田幽兰和田炳义也就不再什么,他们相信方唯不会害自己的。



    第二天。



    阿公就返回了寨子,他在山下住不惯,其实是不想打扰方唯和盘莲的生活。



    方唯也没有硬留阿公,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等到了中秋节就可以全家一起去瑶寨看望阿公。



    送走了阿公,方唯来到队部,和郑虎等人商量发放口粮的事情。



    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队里多了个接受教育人员,他们的口粮怎么办



    “春播他们没赶上,但夏收和夏种他们赶上了。给他们发半年的口粮,之前从队里借的粮食一笔勾销。”



    最后方唯定了调子,给这些人的分配今年减半,从明年开始根据工分计算。



    关于口粮发放标准,方唯提出了一个建议,一次把全年的口粮都发放给社员们,省得秋收还要搞这么一次。



    具体标准,按照平均每人每年000斤稻谷发放。



    吴茂盛等人的口粮按照平均数减半计算,每人发500斤稻谷。



    医务室的王桂香和赵宝成都是拿满工分,他们的口粮和补贴是由全大队的各个生产队均摊。



    另外学校的蔡老师和铁老师,也是同样的情况。



    二队可以先把口粮发给他们,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除了二队,没有哪一家生产队的口粮会按照平均每人每年000斤稻谷发放。



    一般也就500斤稻谷吧,还是这几年大家都宽裕了一些,要是以前连这个数量都没有。



    “刘会计,你去和各个生产队沟通一下,看他们怎么。”



    大队医务室和大队学,本质上就不是二队一家的事情,费用由各个生产队平摊是公平合理的。



    方唯虽然不计较这些事,但规矩就是规矩,不能乱来。



    至于像分肉、分鸭子、分食用油之类的,方唯都会给两个医生、四个老师分。



    这算是福利,他也不会找别人分摊。



    刘会计和各个生产队沟通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愿意分摊每人每年500斤的口粮。



    “一群气鬼!三哥,要不咱们还是按照二队的标准发放吧,多出来的那部分,咱们自行消化,你呢”



    郑虎就看不惯那些人的家子气,但方唯却能够理解。



    如果单独提高医生和老师的待遇,其他社员会怎么想



    “行吧,咱们不能亏待人家。”



    方唯同意了郑虎的建议,稍后分口粮,赵宝成、王桂香、蔡晓萍以及铁燕玲都领到了高标准的口粮。



    两个公办教师不需要分口粮,但平时的福利没少过他们的。



    这一下子分出去30万斤稻谷,原本队里的库存有3万斤,现在就只剩下53万斤了。



    “蔡老师,铁老师,你们等一下,我让人帮你们把稻谷拿回家去。”



    现在还是暑假时间,学校里还没上课。



    两个老师是因为分口粮才来的,她俩的家都不在本村,所以看着眼前这么多的稻谷很犯愁。



    方唯正好看到了两人,招呼了一声,便让邓元恩过来帮她们把粮食拉回去。



    “谢谢你啊,方队长。”



    “走吧,走吧,别客气。”



    方唯挥挥,邓元恩就开着拖拉逐渐远去。



    实际上现在像她们这样的民办教师,地位很低,甚至还比不上普通的社员。



    这年月很多农村教师都是为了理想在坚持,方唯从心里很敬重这样的人。



    反倒是王桂香和赵宝成这两个医生,在大队很吃香。



    晚上。



    方唯吃过饭去河边洗了个澡,现在天气炎热,他每天都会到河边洗澡。



    家里主要是施展不开,而且夏天泡在河水里也是另一种享受。



    洗完澡回来,就看到关崇阳和孙道人正在家里等他。



    “老爷子,孙老,到院子里坐会吧,屋里还是热。”



    方唯随后把桌子和板凳搬到了前院,三个人坐在院子里纳凉。



    关崇阳里拿着一把蒲扇,不停的扇风。



    “老三,队里为什么不栽种竹子我以前认识一个家伙,用竹子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家具,既美观又实用。”



    老爷子并不是来闲聊的,他是来提建议的。



    方唯一听笑了,道:“到竹器,谁家的艺能比得过瑶寨”



    “你的不完全对,瑶寨擅长制作一些器具,比如像竹子枕头、凉席、背篓、箩筐什么的,我的是竹制家具。”



    关崇阳摇了摇头,详细解了一番。



    方唯听懂了,老爷子因缘巧合之下学会了竹制家具这门技艺,想把这门技艺传给队里。



    队办企业的兴起于60年代中期到0年代初,和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日后大名鼎鼎的巩义回郭镇,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到了0年代中后期,全国社队企业发展迅猛,94年社队企业总产值就达到了09亿元。



    这些都是方唯脑海里的记忆,他前世读大学时学农的,曾经详细了解过这段历史。



    “老爷子,队上没有办企业的经验,要慢慢来。你的建议很好,我会和队干部好好探讨一下。”



    方唯以前忽略了这一块,毕竟当初学习这一块的内容时候,有很多细节都不清楚。



    



    他需要详细了解一下现在的政策,等队里拥有大量富裕劳动力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尝试。



    什么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呢



    也就这一两年吧,等大批的知青涌向农村,人力资源就会大大的增加。“嗯,你慢慢考虑,但可以找两个灵的,提前跟我学习。”



    老爷子年纪越大,越想留下一些什么东西。



    他以前总想着把自己的一身本事传给方唯,可对方对阴阳风水这些不感兴趣。



    昨天家里的竹椅子坏了,他就重新打造了一把,这才有了新的想法。



    “老爷子,你还会什么会不会点石成金你要是会的话,那咱们就有用不完的钱。”



    “去去去,油嘴滑舌的。师弟,咱们走,懒得和他磨牙。”



    随后,方唯和老爷子开了句玩笑,老头就乐呵呵的走了。



    实际上方唯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农业生产上一路狂飙。



    至于队办企业也不是不能搞,但肯定是要放在从属的位置上,时到了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二天。



    最新在六9书吧首发!



    方唯和大哥闲聊的时候,就把关老爷子的建议告诉了对方。



    方平一听很感兴趣,实话,他对于育种工作的兴趣不大,主要是想帮三弟做点事情。



    “等回头我去和老爷子学学怎么制作竹家具,我有木工基础,应该能学会。”



    “你想去学也行,只要精力够用,随便你。”



    方唯倒没有阻拦,大哥在育种这一块没有悟性,当个执行人还可以,注定不会有太大的长进。



    既然对方想跟着老爷子学习竹制家具,那就由着他。



    离开了试验田,方唯不知不觉又走到了山上。



    育种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但林下经济才刚刚起步。除了在板栗树林种植药材,他还打算找个合适地方养“走地鸡”。



    所以,二队消化富裕劳动力的路子很多,难怪他不着急搞队办企业。



    方唯在山上发现了好几个合适的地点,尤其是靠近油茶树林的半山坡,这一带的林木不算密集,关键是有一道山泉水从这里流过。



    这个地点更靠近赵家村一些,但距离两个村子都不远。



    他计划从明年开始养鸡,这样的话刚好可以弥补社员减少鸡鸭饲养带来的损失。他也搞不清楚有些人是咋想的,社员个人养0只鸡和养3只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队长,县里来人了,你去看看吧。”



    他还在山上转悠,有个社员跑来喊他,队部来人了。



    方唯赶紧回去,走进办公室一看,好家伙来的人还不少,屋里都快塞不下了。



    “方队长,这些同志都是专区的农业专家,他们想了解一下有关杂交水稻的事情,没问题吧”



    徐广生看到他,赶紧走了过来。



    他现在是县农业局的负责人,县里就将接待专区专家的任务交给了他。



    “欢迎,欢迎!各位,办公室太了,咱们去会议室坐吧。”



    新建的队部有一间会议室,地方比较宽敞,于是方唯就把大家带到了那边。



    方文书和两个社员端来了茶水,郑虎让人去安排中午的饭食。



    “方队长,我们看了贵县关于南光二号和南光三号稻种的书面材料,据试验已经得了圆满成功。能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吗”



    宾主落座,对方带队人名叫曾庆,四十来岁的年纪,是育种方面的行家。



    这个没什么不能的,方唯便简单介绍了一下杂交水稻的基本思路、试验材料的选择、配对试验,以及南光二号和南光三号的试验产量。



    尽管他已经尽量简化了,但还是了差不多一个时。



    不算徐广生,对方一行9人,一边听一边做记录,显得很专心。



    “南光二号杂交水稻已经定型,目前正处于前期推广阶段。南光三号杂交水稻稻种,还处于育种阶段,距离定型大概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方唯有意拉开两个稻种的定型时间,现在不急于快速的推出南光三号,总要让南光二号有会发挥自身价值才行。



    太密集的出成果,其实对他也未见得就是好事。



    “这就对了嘛,我之前听你们这么快就在南光二号的基础上,搞出了南光三号,真下吓了一大跳。



    现在听你这么,我才知道南光三号距离定型还很远,这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我还是要祝贺你们的试验成果,加油!”



    曾庆听完,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



    看来南光三号还处于规模试验阶段,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距离成功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之前他看书面材料就有一些疑惑,现在到了二队,这些疑惑起码消除了一半。



    “谢谢曾主任的鼓励,我们会加油的。”



    曾庆不仅懂技术,同时还是专区农业局的副主任。



    方唯了一句客气话,便和郑虎陪同专区的同志去了试验田那边。



    这些人一看就是真正的行家,人家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就下了田,方方面面都观察的很仔细。



    随后他们就光着脚去了大田,开始研究南光二号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



    “方队长,你们队上的水田到底特殊在哪里呢据大家反应,你搞出来的稻种只能在本队进行培育,如果拿到别的地方去培育,铁定会失败。



    另外,南光二号稻种只能种植两代,次一代之后就无法留种。我和相关的同志探讨过很多次,都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每一个层级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方唯只需要管好二队就行,唐泽却需要考虑县里的大事情,而曾庆显然考虑的是整个专区的农业生产问题。



    他基本上认可了南光二号杂交水稻,但却无法推广到整个地区。



    原因就是育种工作只能由二队来做,换个地方都不行,所以稻种的产量就受到了严重制约。



    他们这次来,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曾主任,我就是一个初中生,因缘巧合之下跟吴茂盛教授学习了一些农业知识。



    实话,我搞出来的几种稻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你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方唯只能装糊涂,培育稻种这项工作,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还需要好运气。



    他早就想好了,自己无论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那还不如不解释。



    反正自己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在育种这一块属于野路子出身,太深奥的问题真回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