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以弱胜强

A+A-

    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对于此经之第七十八章节的感悟及体会深刻解析了悟,众生意也从多个层面对此章所述,进行了阐述及解悟。直令其一时间,天道法则力量更是精进了得。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从人之感悟层面来,此一章节让修者深刻体会到了“柔弱胜刚强”的大道哲学智慧。



    在红尘世道现实生活中,修者常常被授意教导要坚强、要勇敢,要自强不息,但圣人老子却告诉修者,多时柔弱并不一定就是软弱无力,也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



    这种力量,不单是通过争斗和对抗来体现的,而是要通过顺应和包容来实现的。就像是水一样,虽然看似柔弱无力,但却能滴水穿石,能汇洼聚雨成江河,形湖海,滋养万物生灵。



    圣人老子让修者对于引领导向者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子曾:“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他这句话是在告诉修者,一个真正的引领大道者,应该能够承受住国家的屈辱和灾难,勇于担当责任,忍辱负重,以弱胜强,死而后已。而不只是为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只有这样的引领导向者,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深深信任和由心尊重,成为一国的栋梁之才。



    “正言若反”老子认为,真正的道理往往与世俗的看法相反。



    因为世俗的看法,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真正的道理,则需要深入本质去探寻,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此乃天道明晰了然之法。



    因此,修者在学习和领悟大道至理之时,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所束缚,开天辟地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当为长久运行之计。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好相反。”



    其中之意是“天下万物之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几个能实行的。所以圣人‘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语,听起来好像是反话一样,很不容易理解。”



    话满清入关之后,经顺治而康熙,后雍正至乾隆,康乾盛世美颜如华,却并未能摒弃非正统治的枷锁。



    清朝的时候,江南的马家湾那地界,住着兄妹两个,哥哥李玉山,忠厚老实,本本分分,妹妹李秀水聪明伶俐,灵活处世,为谋生计,他兄妹俩便在人来去往较多之处,那路口边上开了一家酒店。



    这一天傍晚,店里来了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穿着一身青布长衫,里摇着一把折叠纸扇,看上去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且后面跟了个随从,看那年纪,与他不相上下,也是生得细皮嫩肉,白白胖胖的。



    二人刚来时,就看了看店门口挂着的红布,便是走进店中来,李秀水见有客到,忙就迎了上去,打着招呼,热情的将客人安顿在雅座上坐下,接着便是问道:“二位客官,不知想用哪一等酒菜来着!?”



    那中年人闻言,抬起头来,瞧了瞧李秀水,见她生得玉容花貌、国色天姿的,不觉走神。



    他是没想到,在这穷乡僻壤之处,竟有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子,不禁看得双眼直发呆,直到那随从扯了一下他的衣衫,他这才缓过了神来,便问道:“这位大姐,不知您这店中,有几等酒菜来卖!?”



    李秀水对他这样的登徒浪子,早已应对自如,也不管他直勾勾的注视,扳起指头,算起数道:“我家店里,一等酒菜是山珍海味,官宦喜欢食。二等酒菜是地方名菜,商贾爱吃。三等酒菜是粗茶淡饭,读书过路人充饥。”



    那中年人闻言,仍是呆看着她,且笑道:“那你看我二人,该吃哪一等酒菜呢!?”



    李秀水早将他们悄悄打量了一番,对他这样的人,没什么好感,于是便道:“二位客官,是官人衣着却不显华贵,是商人么!嘴口头也不够油滑,是寻常百姓来着,脚上却没有半点泥巴,看着穷不溜秋斯斯文文的样子,倒好像是个酸秀才读书人,就吃第三等酒菜吧!”中年人听了,顿时好不气恼!这是瞧不起谁来!



    李秀水却是不知道,这二人大有来头!他们正是当朝的乾隆皇帝,以及他的贴身太监刘公公!



    想这乾隆皇帝,自从祖上得了江山,坐稳了皇位,早已吃厌了御膳房里的龙肝凤胆,看厌了皇宫大院的宫墙高楼。却哪里管百姓一日三餐,几个窝头!



    他听江南风景如画,美食佳肴比比皆是,婀娜多姿的江南美女如云,于是便青衣帽、乔装打扮成个普通人的模样,带着刘公公便出了京城,侍卫亲兵都未曾带一个。



    一路上,他玩玩耍耍,微服私访,倒也还爽意自在,却是来到这马家湾地界,早已饥肠辘辘,腹中鸣响。



    哪知道这开店的李秀水,竟看不起他们,就只让他如此贵重之人,吃最下等的三等酒菜!



    乾隆正要发火作气,那刘太监又暗地里扯了扯他的衣服,提醒他“这是在外面”。乾隆瞬息明白过来,总算将这口气给压了下去。



    他心想“你一个的乡间野店,竟敢对我如此不恭敬,看我不整弄于你。”



    于是就打主意,要点几道稀奇古怪的菜品来考考李秀水。哼!如果做不出来,自要新账老账一块儿算!保不定把这女子睡了!也是她自找的,得承龙恩。



    乾隆皇帝主意打定,于是便道:“大姐你的这一二三等酒菜,我都不想吃,我想吃的酒菜只怕你这店中做不出来!”



    李秀水心里明镜似的,乾隆一开口,她便知道这人憋的是什么鬼主意。只嫣然一笑,道:“这位客官,别你要吃的酒菜,就是皇帝老子想吃的酒菜,也难不倒我!”



    乾隆闻言道:“哦!此话当真!?”李秀水回道:“决不打诳语!”



    乾隆想了想,便道:“好嘛!我要吃黄龙采凤、青狮白象、红嘴绿鹦哥一共三十样菜,只素不荤,刚好两个人一起,能吃完。给你一个时辰做出来,赏白银百两。做不出来,便砸了你的招牌,封了你的店门,怎么样?”



    紧接着,他即吩咐刘太监道:“来,快些将银子拿出来,百两这么一堆银子,看她有没有能耐拿去!”



    刘太监闻见万岁开了口,赶紧从包袱里取出了一百两银子,堆放在桌上。



    李秀水轻蔑地扫了他们一眼,了声:“客官少坐,喝茶,女子这就去将酒菜办了来!”



    再,妹妹与乾隆在店堂中所的话,哥哥李玉山在后厨是听了个一清二楚,等李秀水一进厨房,他便数落她道:“哎呀呀!我的好妹妹,你这回可捅了大娄子了!那人这么多刁钻古怪的菜名,如何做得出来!?”李秀水却笑而不答。



    但见她将衣袖一挽,当即不管不顾地忙乎起来。



    不一会儿,李秀水便将乾隆所报的菜品,全都做好了。端上桌来,看看那计时滴漏,刚好一个时辰。



    乾隆举目看去,只见一盘胡萝卜丝炒花菜,黄丝悠悠盘绕着那朵花菜,花样独具。一碗海带丝夹杂豆腐汤,好似青丝(狮)托白象,形象逼真。一盘爆炒菠菜,那菠菜的根红得发紫,叶子绿得挂翠,就像一只活生生的红嘴绿鹦哥。



    看着桌上的菜品,乾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慧心独具,还算不错。”



    李秀水回道:“听你这话,听来勉强,来简单,难道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妥的!?”



    乾隆道:“这几道菜,做得倒是不错,可只才三样菜,我点的三十个菜,这还差二十七样,怎么办!?”



    李秀水回道:“我还没上完呢!你请稍后!”接着,李秀水又端出一盘八角煮绿豆芽,一盘韭菜炒四季豆,道:“客官,你点的菜全上齐了,请慢用!”



    乾隆闻言,忙道:“且慢,我刚才的那是差二十七样,你就端了两盘上来,就是齐了!这却是从何起!?”



    李秀水不慌不忙地道:“客官,你扳起指头算算呗!八角八样,绿豆芽六样,韭菜九样,四季豆四样,加起来不正好二十七样菜么?!放在一起,正好是四菜一汤,不刚好够你二人吃一顿的!?菜齐了!你慢慢享用。”



    乾隆被她得无言以对,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李秀水将桌上的一百两银子给收了!



    一会儿,李秀水过来筛酒。乾隆见这李秀水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貌若天仙,不觉又动了私心欲念,就有心要戏耍于她。



    



    待李秀水从自己身边走过之时,就用脚将她身后的一条腰间彩带,给踩住了。那彩带本就系得不是太紧,被他一踩,一下子便掉在地上。



    乾隆当即弯腰,将彩带给捡了起来,二指夹着,托在中,随口吟诵道:“一条彩带架鹊桥。



    李秀水见他二指托着自己的腰间彩带,满口诱惑诗句,全然不顾身份,不觉满脸绯红,于是拿起一双筷子,将彩带给挑了回来,也回敬了他一句:“两根翠竹捣蛇巢!”



    乾隆见她不仅不领情,还骂自己是蛇,自觉贵为九五之尊,皇脉人王,岂容一乡间女子如此折辱。他好不气恼,顾不得什么斯文体面了!便是幽幽地假斯文道:“红绿青蓝紫,是哪家的裱纸?”



    李秀水听闻他骂自己,当仁不让,随口回应道:“稻粮麦黍稷,该那杂种先生!”



    乾隆听闻,火冒三丈,将桌子一拍,厉声大喝道:“大胆女子,难道不要命了!?你可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李秀水不卑不亢地回道:“我管你从哪里来的?难道你从天上灵霄宝殿下来的不成!?竟这么无礼霸道!”



    乾隆怒道:“我虽不是从天上的灵霄宝殿来的,出来怕也吓你个半死。你且知道,好好听着:“我住的那地方,里三层、外三层,中间一道紫禁城!”



    李秀水闻言笑道:“哦呦!外三层、里三层,中间关的是犯人。原来你是从大牢里逃出来的呀!”



    乾隆被气得不出话来,铁青着脸,连声喝道:“反了,反了!”



    刘太监见了此情此景,惊恐万状,也顾不得保密了!忙是喝道:“大胆刁民,见了圣上,还不下跪领罪!”



    李玉山在后厨见着妹妹顶撞的客人,竟是当今的万岁爷,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忙从后厨里跑了出来,也不讲话,拖了李秀水就跑。



    刘太监忙上前,将他们拦住,大喝道:“呔,以下犯上,犯下欺君大罪,还想逃么?!”



    李秀水闻言,倔强的性子又上来了!她挣脱哥哥拉着的衣袖,转过身来,义正辞严地问道:“万岁!你既是君王,为何要穿着百姓的衣服!?”



    乾隆回道:“朕微服私访,有何不可?!”



    李秀水答道:“你身为帝王,穿了百姓的衣服,还振振有词,那如果百姓穿上君王的衣服,你又当如何!?”



    刘太监一旁喝道:“呔,大胆刁民,休得口出狂言!还不赶紧给万岁跪下,请死。”



    李秀水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再次娇声呵斥道:“哼!还有你这家伙,别总在旁边装腔作势、狐假虎威了!本民女现在可是在跟万岁爷话呢!这里哪里有你插嘴的份儿?”



    话毕,她稍稍顿了一下,紧接着将目光转向乾隆皇帝,不卑不亢地继续问道:“敢问万岁爷,方才您们口口声声指责民女犯下了欺君之罪。可您身为堂堂天子,又万民敬仰,竟然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样子,行走于民间。如此妄顾身份的行径,难道不是万岁爷您首先欺骗了天下百姓吗?!既然是这样,那此事又该当如何处置才好呢!?若是论罪,先论万岁爷个无视国体法度,欺负民众之罪,再来问我的过错吧!”



    乾隆这一次可是吃了大亏,心里虽然憋着一肚子火,但碍于自己的身份和颜面,却也不好当场发作。他只能满心懊恼地一挥衣袖,就此打住,悻悻而去。



    然而,回到宫中后的乾隆,却是越想越生气,那怒火就如同燃烧的干柴一般,怎么都压不下去。



    于是乎,他暗中授意身边的刘太监,要其找个会,狠狠地整治一下李家兄妹,以出心中这口恶气。



    刘太监得了旨意后,自然不敢怠慢,赶忙派出下那些训练有素的鹰犬爪牙,四处搜寻李家兄妹的下落,意图以私势,欺压百姓,为主子出气。



    他们这些人,平日里都是仗着主子的权势作威作福惯了的,本以为这次捉拿两个平民百姓,不过是到擒来之事,哪曾想到寻了三月有余,竟连李家兄妹的影子都找寻不到丝毫。



    他们把整个马家湾地界翻了个底朝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查到了李家祖宗十八代,却始终一无所获。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终于有人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又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和追踪,他们惊讶地发现,李家兄妹竟然与江湖上声名远扬的红花会有所关联。



    这个消息让刘太监震惊不已,他深知红花会可不是好惹的角色,那会主陈家洛更是与圣上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牵连,若是一个处理不当,恐怕会给自己招来大祸。



    但皇命又难违抗,犹豫再三之后,他还是决定将此事如实呈报给乾隆皇帝知晓。



    再乾隆这边,虽然因为李家兄妹的事情而气恼万分,却碍于红花会主陈家洛的情面,只得于此事上不了了之。



    但他那颗向往江南美景的心却依旧没有改变。江南的山清水秀、繁华富庶,女子的婀娜多姿,总是令他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没过多久,他便又按捺不住内心对江南的渴望,再次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模样,带着几个亲信侍卫微服私访,踏上了南下的路途。



    一路上,乾隆尽情欣赏着沿途的风光美景,感受着江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吃喝着江南的美食佳肴,却始终忘却不了之前所受的窝囊气。



    要知道,乾隆皇帝一生共下江南六次?。?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5年),乾隆帝在四十岁时进行了第一次南巡,主要游览了江苏、安徽和浙江等地。



    ?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5年),乾隆帝在四十六岁时进行了第二次南巡,同样访问了江苏、安徽和浙江。



    ?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62年),乾隆帝在五十一岁时进行了第三次南巡,这次他特别视察了海塘工程。



    ?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年(65年),乾隆帝在五十四岁时进行了第四次南巡,游览了西湖、苏州,并检阅了福建水军。



    ?第五次?是乾隆四十五年(0年),乾隆帝在六十九岁时进行了第五次南巡。



    ?第六次?是乾隆四十九年(4年),这是乾隆帝最后一次南巡,此时他已经七十四岁。



    而他每次南巡的行程和目的皆是大同异。每次南巡,乾隆皇帝都会到访多个城市,包括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和扬州府。



    其后四次南巡,还特别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南巡的目的主要包括巡视地方政务、考察民情、视察河务和海防,以及陪同其圣母皇太后,游览名胜古迹等等。



    乾隆皇帝的南巡,不仅是一次巡视活动。更是一次展示满清皇恩浩荡和巩固满清皇朝统治的会。



    每次南巡,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和浩大的声势,随行人员众多,花费巨大。



    南巡的开支主要由地方商贾承担,朝廷则会给予这些商人一些荣誉头衔作为回报。



    此外,乾隆帝的南巡,也是效仿其祖父康熙帝的治国理念,继续强化中央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和了解民情诸般。



    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



    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钱塘苏坟?。



    (木兰祠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