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教太子学《论语》

A+A-

    靖康二年十月初一,大朝会。



    垂拱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李世民端坐龙椅,听着各部汇报。



    兵部尚书吕好问正在陈述:“西征大军已陆续返回驻地,阵亡将士抚恤也已发放完毕。”



    “然各部将领多有奏请,望陛下早日定夺西辽之事。”



    话音刚落,张仲熊便迫不及待地出列:“陛下!西夏已平,我军士气正盛,当一鼓作气,直捣西辽老巢!”



    姚雄也附和道:“是啊陛下!西辽如今内乱不断,正是用兵良。”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众将领个个摩拳擦掌,而文官们则面露忧色。



    李纲出列劝谏:“陛下,连年征战,国库虽充盈,但民力已疲。且塞外寒冬将至,此时远征恐非良策。”



    “李相此言差矣!”



    姚雄反驳,“正因为寒冬将至,西辽人必不防备。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李世民静静听着双方争论,指有节奏地轻叩扶。



    待声音渐歇,他才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



    李世民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朕知你们求战心切。但李相所言不无道理。”



    李世民站起身,走下御阶:“西征大军刚经历苦战,需要休整。兵器甲胄要修缮,战马要养膘。更重要的是——”



    李世民目光扫过众将:“从汴京到西辽,粮道漫长。若在寒冬行军,十个民夫运粮,能有三个送到前线就不错了。朕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



    种师道捋须点头:“陛下圣明。老臣在西北多年,深知冬日行军的艰难。大雪封山时,别打仗,能活着走到目的地都是奇迹。”



    众将领虽然不甘,但见皇帝和种师道都这么,也只好偃旗息鼓。



    李世民回到龙椅,继续道:“不过,现在可以开始备战。”



    传朕旨意:命陕西各路转运使加紧储备粮草。”



    “工部督办,在河西走廊修建十二座中转粮仓。”



    另派使者联络回鹘、吐蕃,许以厚利,为来年用兵做准备。”



    这一连串命令显示出李世民早已深思熟虑。



    众臣纷纷领命,再无异议。



    退朝后,李世民在御书房召见了种师道、李纲、赵构、赵楷、吕好问等人。



    “种公。”



    李世民指着墙上的巨幅地图,“你久在西北,觉得从哪条路线进兵最妥?”



    种师道眯眼看了会儿,指点在一处山口:“老臣以为当从肃州北上,沿黑水河推进。虽然路途较远,但水源充足,且有回鹘人可做向导。”



    李纲忧心忡忡:“陛下,老臣还是担心粮饷问题。此番西征西夏,虽缴获颇丰,但来年若再征西辽,只怕”



    “李相放心。”



    赵构笑道,“我等在江南查抄的那些豪强家产,折合白银不下百万两。”



    “再加上高丽、西夏的缴获,支撑两场大战绰绰有余。”



    李世民赞许地看了赵构一眼:“九弟办事,朕放心。”



    完,李世民转向李纲,“民生方面,还要李相多费心。”



    “传朕旨意:免除陕西、河东两年赋税。”



    “江南遭方腊余党祸乱的州县,免赋三年。”



    李纲这才露出笑容,捋须道:“陛下仁德!老臣定当妥善安排。”



    正着,李福全匆匆进来,躬身禀报:“官家,太子太傅太子殿下背不出论语,正在东宫哭闹\"



    李世民闻言,不禁扶额苦笑:“这孩子”



    李世民转头对众臣歉意地拱了拱:“诸位爱卿,今日便先议到这里,其余事务明日再议。”



    众臣纷纷起身告退。



    李纲临走前还特意宽慰道:“太子年幼,课业不必操之过急,陛下且宽心。”



    待众人退下后,李世民摇头叹道:“谌儿性子倔,怕是又跟太傅较上劲了。



    “走吧。”



    李世民整了整衣袖,对李福全道,“随朕去东宫,朕倒要听听,这次又是哪句论语难住了朕的太子。”



    



    东宫书房内,十岁的赵谌正抹着眼泪,面前摊开的论语上沾了几滴泪渍。



    太傅蔡懋束站在一旁,满脸无奈。



    “爹爹!”



    



    见李世民进来,赵谌扑过来抱住他的腿,“谌儿愚钝,实在背不会”



    李世民摸摸儿子的头,看向蔡懋:“太傅,谌儿平日课业如何?”



    蔡懋拱:“回陛下,太子殿下聪慧过人,春秋左传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唯独这论语”



    蔡懋欲言又止。



    李世民了然。



    赵谌这性子,倒是像极了他前世的长子李承乾——喜欢兵法韬略,对儒家经典却兴趣缺缺。



    “这样吧。”



    李世民拿起论语,“今日朕亲自教谌儿。太傅且去休息。”



    蔡懋如蒙大赦,连忙告退。



    李世民拉着赵谌在窗前坐下:“谌儿不喜欢论语?”



    赵谌怯生生地点头:“那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话,谌儿觉得觉得”



    “觉得迂腐无用?”李世民笑着接话。



    赵谌瞪大眼睛,没想到爹爹会这么。



    “其实啊。”



    李世民翻开书页,“论语里也有大智慧。比如这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在治国理政的根本。”



    李世民耐心地解释着,将儒家经典与治国用兵结合起来讲。



    赵谌渐渐听得入神,不时提出疑问。



    父子俩讨论得热火朝天。



    不知不觉已是黄昏。



    朱琏派人来请用膳,李世民这才发现嗓子都有些哑了。



    “走吧。”



    李世民拉起赵谌,“你娘娘该等急了。记住,为君者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得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



    赵谌郑重点头:“谌儿记住了。明日一定好好跟太傅学论语。”



    晚膳后,李世民来到坤宁宫。



    朱琏正在哄赵柔嘉睡觉,见他进来,做了个噤声的势。



    李世民轻轻脚地走到床前。



    丫头已经睡着了,长长的睫毛在粉嫩的脸颊上投下阴影,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只布老虎。



    “今日怎么想起亲自教谌儿了?”



    出了寝殿,朱琏轻声问道。



    李世民揽住她的肩:“突然发现,朕平日忙于国事,陪孩子们的时间太少了。”



    朱琏眼中闪过一丝感动:“官家”



    “明日朕打算带谌儿去金明池阅兵。”



    李世民突然,“让他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军队。”



    朱琏皱眉:“谌儿还”



    “不了。”



    李世民摇头,“大宋的未来天子,不能只会在书斋里之乎者也。”



    见皇帝态度坚决,朱琏也不再反对,只是轻声叮嘱:“那官家多带些侍卫,注意安全。”



    李世民笑着应下,忽然想起什么:“对了,癸癸和孩子们怎么样?”



    “好着呢。”



    朱琏引着他往偏殿走,“瑾儿和柔柔都会笑了。太医两个孩子都很健壮。”



    偏殿内,王癸癸正在逗弄两个家伙。



    见皇帝进来,连忙起身行礼。



    李世民一一个抱起儿女,熟练地哄着。



    赵瑾抓住他的指就往嘴里塞。



    赵柔柔则咯咯笑着,拍打着父亲的脸。



    “官家抱孩子的样子,可一点不像统率千军的帝王。”王癸癸抿嘴笑道。



    李世民佯怒:“好啊,连你都敢取笑朕了?”



    着,一抱着孩子,一去挠王癸癸的痒。



    三人笑作一团,其乐融融。



    这一刻,什么军国大事,什么帝王威仪,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