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好货,但是太好了

A+A-

    第章好货,但是太好了



    就在草原拖拉厂的同志离开后,很快,十七部的通知就下到了第三轧钢厂。



    3z-59材料正式命名为59型高温合金。



    3z-t材料正式命名为592型无镍高硬合金钢。



    3z-t2材料正式命名为593型低镍铸造合金钢。



    这种命名方式,在那个年代很流行,59年的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合金材料,简单明了,还兼顾了保密,日后的60、603等装甲钢的名字,都是这么来的。



    像66装甲钢(3z-t)日后使用的实际钢牌号:22n2tb,这个时候是看不到的,因为会泄密。



    能在国家层面,获得这种命名,也从侧面反映了这几种材料的重要性,以及那个年代全国范围内,材料工程的困难和艰辛。



    这就意味着,以上这几种材料,正式被纳入了全国一盘棋的材料体系,成为通用材料品类进行生产。



    当然,是通用,其实能用得上、而且还能被允许使用的单位和产品,其实都是有限的,无他,这几种东西,肯定优先被使用在高精尖和国防军事上面,大规模民用暂时是不要想了。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部也在通知中指出,这几种材料,以第三轧钢厂的现有规模、生产设备构成、人员配备、运输成本需求来看,是难以满足其大规模生产所需的。



    因此,第三轧钢厂要做好其他合适的兄弟单位的异地转产配合工作,为兄弟单位投产这几种材料,提供技术转移、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



    对于这个要求,第三轧钢厂和高振东本人,都没有意见,这个年代的很多事情和日后不太一样,倒不是高低对错,而是这时候的首要目标和紧迫任务,和日后不一样,自然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看法就不同。



    简单举个例子,红色会议圣地的臻酒,其实就是茅子酒异地转产的成果。



    对于兄弟单位的异地转产,高振东的工作很轻松,技术科第一研究室的同事们基本上把这些工作都包圆了。



    哪儿来的第一研究室没错,厂里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就把高振东那个“重特产品投产技术支持组”顺势升格为“第三轧钢厂技术科第一研究室”,级别副科级,高振东任研究室主任,梁发明任副主任,并补充了一些人。



    看得出,厂里这个安排,也是很有意思,你保卫处给了高振东一个副科是吧诶,我技术口这边也给他一个副科。



    虽然级别是副科,但是职位却不是副科长,而是另外一条相对纯粹的路线——纯技术路线,这样一来,也能降低技术科原有的两位副科长对高振东的忌惮,减少工作中配合出问题的可能性。



    高振东的精力,现在主要还是放在er上面,抛开抓总的那些工作不谈,到了详细设计阶段,自耗电极最优插入位置自动控制系统、滑动结晶器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就要他不少时间。



    就这么忙忙碌碌的,又是一个周日,一大清早的,娄晓娥就兴冲冲的来了,她准备约高振东逛书店。



    从电视剧里可以看得出来,娄晓娥其实是有那么一点点文艺青年的味道在里面的,所以书店这个东西,她是没事儿就喜欢去逛逛的。



    现在有了高振东,那她就更爱拖着高振东去逛了。



    虽然是个理工科的,但是高振东前世上冲浪那可不是白冲的,和这个年代的娄晓娥谈起这些东西来,那也是头头是道。



    文艺方面,不能娄晓娥知道的他都知道,那不现实,但是他知道的,娄晓娥多半是不知道的。



    



    作为一个共同爱好,相互之间可以共同提高,也可以互通有无,娄晓娥和高振东大概就是后者。



    甚至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业余爱好来,后者比前者,更能让两人之间有一种不断发现惊喜的浪漫。高振东把娄晓娥接进家,打闹过后,娄晓娥去高振东书架上倒腾书去了,高振东自己,第一件事情就是:系统,抽奖!



    好货!!高振东差点就叫出声来。



    一本日后公开出的,坦克炮稳定系统的书,可是在这年月就是妥妥的神书。



    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也有,实际内容也有,特别是理论,放几十年都不过时的那种。



    就是有点太好了,这让高振东很纠结,拿出来太快,有点妖孽,拿出来慢了,那又是坦克研发的损失。



    但是好在这东西,和高振东本专业联系很深,他能拿出来,也得过去,而且据高振东所知,二代坦克的研究上马还有几年,来得及。



    二代坦克因为技术薄弱等原因,导致了很多技术要求被取消或者缩减,成了一个5dl的改进型,而不是新型坦克,火炮的双向稳定,也在这些技术要求中。



    高振东想着,啥也不了,刷声望吧,声望上去了,他拿什么逆天玩意儿出来,别人都觉得理所应当。



    把这个事情先暂时放到一边,高振东做好了准备,和娄晓娥出了门。



    两个人骑着车到了兴画书店,一股墨香扑面而来。



    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像日后全开放的,想看哪本拿哪本,而是所有书都放在柜台里或者是柜台后面的架子上,想拿哪本看一眼,要请售货员拿的。



    高振东和娄晓娥正在柜台前,慢悠悠的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书。



    这个时候,旁边来了几个人,一边走一边聊天。



    “听厂里总工,高工的那本书现在在这儿有卖的了。”



    “昨天十七部不是送了一批到厂里么你没搞一本”



    “那批书啊,哪儿轮得到我,厂里领导,车间主任,技术口的工程师,一人一本就扒拉完了,听还不够,有两位工程师差点儿吵起来。”



    “这书这么好”



    “嗯,听拿到书的人,内容很丰富,很齐全,基本上项目管理的各方各面都涉及到了。”



    “管理你特么一个技术员,买这个书是不是早了一点”



    “去去去,那伱是来干嘛的”



    “噢,我啊,我也想买那本书”



    高振东听着他们的话,觉得他们的东西自己好像很熟。



    里面提到那本书,真的有,公开发行,我第一次拿到,是在我们区的公共图书馆里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