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宁王的大手笔

A+A-

    第235章宁王的大笔



    “不忍则乱大谋。”



    “肃王如日中天,我们就暂且避他锋芒。”



    “等到王爷得到天剑之后,届时天日翻覆,只在旦夕。”



    “肃王可以培养出数十万的金刚境军队,以王爷的智慧和段,未必就不能培养出数十万指玄境的军队,甚至将始皇陵内数十万陆地神仙境的秦俑据为己有。”



    “届时,莫大明,便是天下,王爷也唾可得啊!”



    对穿肠分析得头头是道,最后还的捧了刚才差点发飙的宁王一下,令后者瞬间开怀大笑,似乎已经开始幻想将来执掌数十万陆地神仙军队,横扫天下,一统天下的场景。



    只有夺命书生,忍不住皱了皱眉。



    对穿肠分析的很有道理,也是一个谋士该有的思维。



    但,夺命书生总觉得对穿肠似乎的,有点像王爷经常给他画的大饼。



    可偏偏,如此关头,夺命书生却只能选择沉默。



    因为连他也不得不承认。



    宁王如果想要有逐鹿天下的资格,能做且唯一的办法,就是夺得天剑,开启始皇陵,或者和朱缙振一样窃取始皇陵内天星的力量,然后默默发展。



    否则



    就凭宁王府拉拢的江南世家和些许地方卫所,去和人皆金刚境组成的天策军或者苍云铁骑拼



    那和同等数量的一群蚂蚁试图去和一群猛虎厮杀有什么区别



    “好,对穿肠,你很好。”



    宁王满意的拍着对穿肠的肩膀,大笑道:“本王要重重的奖赏你,赐你黄金五百两,府邸一座,美侍十人,大儒珍藏的书经抄录三十卷给你。”



    “另外,再给你两个童生,一个秀才的名额。”



    “嘶!”



    对穿肠倒吸一口凉气,瞪大了他那咪咪眼,惊诧的望着宁王,前面的赏赐固然动人心,但对穿肠本身也是寒门出身,有家资,除了大儒珍藏的书、经三十卷比较珍贵外,其他的对穿肠还真不会太震惊。



    可童生和秀才名额。



    那可就令人震颤了。



    天下读书人如过江之鲫,但能够考得童生的十人中只有一二,甚至更少,且七八成都是乡试出来的童生,府试的童生则更少。



    秀才更不用。



    一百个童生里都不定能出一个秀才。



    可见其珍贵。



    最关键的是还有大明对于文人的优待,例如秀才可免除赋税徭役,身边一般就会聚拢一批乡绅,挂靠些田产土地之类的,例如可以进入府、州、县的官方最高学府学习。



    至于其他的秀才的特权也不少,就不一一例举。



    总之,秀才除了没有官身以外,某种程度上和一些没有实权的八、九品官是差不多的。



    别看对穿肠是七省文状元,但就算是他也没有办法在科举中徇私舞弊,最多是提前针对性的教导而已。



    “怎么,不想要”宁王见对穿肠愣神,问道。



    “不不不。”



    对穿肠将头摇的如同拨浪鼓,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王爷厚赐,人怎敢推辞,谢王爷赏赐,为王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两个童生,一个秀才的名额。



    其份量几乎不亚于一个地方县令的官职。



    毕竟,县令也许一辈子都是县令,但童生和秀才好好苦读,再加上有人培养扶持,将来就算入翰林都有点可能。



    真正千金不换。



    



    宁王大笑,语重心长的道:“奖励给你了,你就安心收下。。”



    “现在本王有一个麻烦,需要你帮我出出主意。”



    “王爷请吩咐,我悬梁刺股,也一定会帮王爷想出对策。”对穿肠激动的回道,现在别宁王让他出主意,就是让他当场发飙,对穿肠都会照做。



    两个童生,一个秀才的名额。



    足以让他的家族再出几个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对穿肠打定主意,不管宁王的麻烦再如何棘,他都一定会想出破解之法。



    宁王双重重的拍在稍微有些走神的对穿肠肩膀上,语气带着点恳求的道:“帮本王想想,如何得到天剑。”



    对穿肠:“啊”



    不是,他喊喊口号而已,宁王怎么还当真了



    作为七省文状元,对穿肠的聪明才智自然远胜常人,因此更清楚谋取天剑到底有多么困难,句不好听的,让他协助宁王谋朝篡位,都比谋取天剑简单的多。



    偏偏,话已出口,赏赐已收。



    对穿肠想反悔都来不及了。



    只能开始绞尽脑汁的替宁王筹谋划策。



    



    宁王这边意在天剑时。



    宁夏,银川。



    四边重镇大军,此前调动频频,被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调到银川,准备伺而动,吞下陕西,将肃王府从大明除名。



    结果被朱缙振洞察,派出秦颐岩和宋森雪,天策和苍云两支精锐大军。



    前者,正面交锋和四边兵马交锋数次,每一次都大胜而归。



    死死拖着他们,不让他们回防,也不让他们离开银川。



    宋森雪率领的苍云军,则在朱缙振靖难檄文传出后,果断绕后,截断他们的所有退路。四边重镇的都指挥使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但无论他们怎么尝试,都无法突围。



    一直到



    朱缙振落脚延安府。



    薛直率领的苍云大部队赶到,将还有部分想要负隅顽抗的四边重镇兵马彻底镇压。



    延安府,府衙。



    一名秘卫正在汇报:“殿下,薛副统领刚刚传回最新战报,山西、大同、宣府、延绥四边兵马已尽数镇压。期间,宣府总兵纪明意图营啸,被枭首示众,其亲卫七十八人,尽数斩杀。”



    “另,宁夏卫指挥使,都想要面见殿下。”



    “不见。”



    朱缙振头也不抬的回道。



    “镇压银川,损伤如何”



    “回殿下,宁州卫战死二十七人,轻伤一千余人,重伤九十五,凉州卫战死五十一人,轻伤两千余,重伤两百余,肃州卫轻伤八百人,重伤九十一人。”秘卫如实汇报着前线送回的战报内容。



    没有提及苍云和天策的战损。



    不是因为苍云和天策人皆无敌,没有丝毫损伤。



    恰恰相反,此战之中天策和苍云都有损伤,虽然没有人员战死,但是负伤的情况却不少,只是薛直和秦颐岩都没脸上报。



    朱缙振自然也能猜到,因此特意看了眼眼前的秘卫,后者立即心领神会:“回殿下,天策有四十七人,轻骑冲阵,结果冲得太快踏破了营帐,引起大火,烧的灰头土脸,三十余人,在战场上被四边高砍翻,但都没有受太重的伤。”



    “苍云军”



    那秘卫为难的看了眼端庄的坐在朱缙振身侧的苍云女卫营统领,秘卫副统领燕忆眉,寻思着要不要继续念下去。毕竟那事,实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