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殿前亲军司(5K)

A+A-

    第章殿前亲军司(5k)



    “以臣之见,当要规范禁军各部人员数量,解决几朝以来军队员额缺编的弊病。”



    “照以往惯例,一队员额二十五人,置十将一人、副将一人、节级一人。”



    “十将和副将主掌兵,节级主督兵执法。”



    “其下十人为一什,五人为一伍,各有什长二人,伍长四人,共有官健二十二人,此为基本编制。”



    “四队则为一都,步军有都头、副都头和虞侯,马军有军使、副兵马使和虞侯,此三者职权和队之十将、副将和节级相等。下辖员额一百人。”



    “五都则为一指挥,马、步军皆设指挥使、副指挥使和将虞侯。下辖员额五百人。”



    “五指挥则为一军,设军都指挥使、军副都指挥使和军都虞侯。下辖员额两千五百人。”



    “至于左右厢一级,设厢都指挥使、厢副都指挥使和厢都虞侯。下辖多少军的人马,则要视各番号军的具体情况而定。”



    枢密院的衙署内,皇帝高坐在主位上,正听着李奕阐述他对整顿禁军的具体规划。



    原本李奕是把写好的计划上交了枢密院,想着让皇帝过目批准。



    不过柴荣大概是想当面听听李奕的意见。



    所以就直接亲自到了枢密院,把他召来当面详细讲讲。



    除了皇帝之外,在场的还有枢密副使魏仁浦,以及张永德和李重进。



    听罢,柴荣微微颔首道:“李卿的有理,人员额定不需要太多改动,照以往现成的来就行,主要还是要保证实数,不能缺编少人。”



    “那对于禁军各部的编选,李卿又有什么规划”



    李奕闻言行了一礼,继续道:“臣仔细查看过禁军的人员籍薄,虽然上面记有在编人员十四万有余,但真实性要大打折扣。”



    “其中侍卫司有人马近十万人,可实际上除了空额之外,哪怕算上老弱病残,也就只有七八万的实数。”



    “相比之下,殿前军稍微好一些,但实数也顶多只有三四万。”



    “所以臣梳理了一下殿前军和侍卫司的军队番号,以及人员构成,大致做了以下安排。”



    “侍卫亲军司下辖的龙捷、虎捷两军主力,如今实际统辖的人马不到四万人,其中还有不少老弱不堪战的军卒,肯定要做大范围裁汰点选,以及挑选精锐补充进来。”



    “到时候,龙捷军应满编六个军即三十指挥,左右厢各三个军十五指挥,总共兵员该有一万五千人。”



    “而虎捷军应满编十二个军即六十指挥,左右厢各半,员额共有三万人。”



    “除此之外,侍卫亲军下辖东西班、东西班承旨、员僚直、龙旗直等番号军,合该二十指挥一万人。”



    “至于帐前横冲、骁捷、骁武、广锐、效顺、怀德、怀恩、清塞、吐浑、兴顺、左射、伴饮等杂军,原本兵员就很少,多者不到千人,少者只有一两百人,保留十二指挥共六千人就足够。”



    “如此一来,若能兵员充足,侍卫司整顿完成后,应当有人马共六万左右。”



    到这,李奕顿了一下,看见皇帝点头示意他继续。



    他又道:“侍卫司主要以缩减编制为主,而殿前军则是改军为司,自然要大力扩编。”



    “原属于侍卫司的铁骑军要划为殿前司麾下,增加骑兵人马至一万人,共有四个军二十指挥,各分左右厢。”



    “而本就隶属于殿前军的控鹤军,需要扩编至两万五千人,共有十个军五十指挥的人马。”



    “内殿直、外殿直和散员三支宫内近卫部队,则在原有编制上稍做加强,内殿直增至五千人,外殿直增至六千人,散员增至四千人。合计一万五千人。”



    “而散都头、散袛候、散指挥、大剑直、御马直、亲卫、天武等原侍卫司的番号军,划分到殿前司麾下,整编后合计人员该有十六指挥八千人。”



    “至于殿前军和侍卫司本来的那些残余缺编的杂军,直接取消番号合并到其他部队即可。”



    “而那些裁汰下来的老弱,可以组建一支专门的后勤部队,这些人打仗或许不行,但都在禁军待了有些年头,对于部队的运作都很熟悉,可以配给各军主力部队以辅助。”



    “这么一来,既能解决如何安置他们的问题,也可以人尽其材发挥他们最大的用处。”



    李奕的这份计划很详尽,从上到下事无巨细,基本涵盖了禁军的所有部队,就连具体的人数都考虑在内。



    实话,换做任何一个人来,都未必能比他做得更好。



    到最后,李奕又总结道:“等到整编完成,殿前司大致有人马五万余人,再加上侍卫司的六万人。”



    “到时整个禁军合计各部人员共有十一万余人。”



    “而且这些都是编选之后的精锐,放眼整个天下,再难有与我大周禁军匹敌的对。”



    话音落下,柴荣顿时脸带笑意,夸赞道:“朕原本还担心李卿年纪尚轻,做起事来难免会有疏漏,但现在看来,是朕多虑了。”



    到这,他又看向在场的另外三人,“几位爱卿,你们觉得如何”



    魏仁浦当即道:“李都使的这份方案完善至极,臣以为照着去办就行,没有什么再需要查遗补漏的地方。”



    “臣也这么觉得。”张永德自然表示赞同。



    事实上,他也不可能会有什么意见。



    只要不是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一旦禁军整顿完毕,他张永德的兵权会有多大的加强。



    到时候就真正意义上的能和李重进平起平坐。



    “臣也没有异议。”



    李重进最后一个表态,皇帝不免多扫了他一眼,但并没有多什么。



    其实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要李重进心里不憋屈,那肯定都是假话。



    虽然看似他的兵权没受什么影响,而且整顿完禁军后,侍卫司的战力是加强的。



    毕竟汰除了老弱,又增选了精锐,人员总数少了,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



    但相比于张永德来,李重进的兵权确实被削弱,以后还多了个殿前司来制衡他。



    然而这种事又埋怨不到谁。



    皇帝需要的是权力的平衡,而李重进在禁军中一家独大,这又是事实。



    再者,若不是皇帝将他调到侍卫司担任主将,他也不可能有如今的身份地位。



    难道你李重进还敢有什么不满吗



    有些事虽未摆到台面上来,但暗地里大伙都会有思量,如今皇帝改革禁军,李重进和张永德必然要互相制衡。



    眼见几人都没有反对,柴荣点点头,沉吟道:“既然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禁军,不如这样吧”



    “李卿要改军为司,那就改为殿前亲军司,同样和侍卫亲军司一般,置殿前亲军马军和殿前亲军步军,分管殿前亲军麾下马、步军事宜。”



    李奕倒没想到皇帝直接一步到位,整出了一个殿前亲军马、步军。



    要知道历史上可没有这么一个法。



    不等他多想,又听皇帝继续道:“铁骑、控鹤二军以后就是殿前司的主力,那便以铁骑为殿前马军的军号,控鹤则为殿前步军的军号。”



    “事情暂时就这么定下了,有劳几位爱卿多多费心此事,务必要尽快整顿好禁军,不能等哪天突然要用兵了,却拉不出来有战力的人马。”



    几人自然连忙称是。



    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过,皇帝也不再久留,随即起驾离去。



    等送走了皇帝。



    李重进的脸色很不好看,离开枢密院的衙署时,他突然开口跟李奕了一句:李都使莫要辜负陛下的信重。



    虽然不知道对方这话是什么用意,但李奕还是恭恭敬敬的点头应是。



    反正想要整顿禁军,必然会得罪李重进,这是避免不了的,世上少有能好处兼得的事。



    只要对方不主动找麻烦,李奕自然不在乎他看自己爽不爽。



    最起码眼下李重进最大的死对头还是张永德。



    只管让他们二人去斗就是



    “他就这个性子,就算对我有意见,他照样甩脸色给我看,你别放在心上。”



    张永德对待李奕的态度,就和李重进完全不同。



    他亲切的拉住李奕的胳膊,宽慰了一句,接着又道:“李都使上次到我府上,怕是都没喝尽兴,这样吧,等忙完禁军的事,哪天咱俩再一起喝个痛快。”



    听了张永德的邀请,李奕其实很想告诉他,自己的酒量真不行,别动不动就请喝酒,自己真没这爱好。



    但所谓人际交往就是这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宴饮酒席就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



    甚至有不喝酒不谈正事的法。



    现如今这个时代更是如此,有人能请你到家里喝酒,那肯定是看得起你,想跟你拉近关系。



    特别像张永德这般地位的人。



    谁轻易能有资格受到他的邀请到他家里喝酒的



    李奕不是个愣头青,也不会喊什么拒绝酒文化的屁话。



    他当即便笑着答应下来。



    “张都使若无其它吩咐,属下就先行告退了。”



    “嗯,去吧,有什么难事只管来找我。”



    



    拜别了张永德后。



    李奕赶到内殿直的驻地,让赵匡胤把将校队的人召集起来,准备安排接下来的任务。



    在等待人员集合的间隙。



    李奕也在思考眼下的事情。



    事实上,他今天向皇帝提出的详细计划,要比历史上更加激进。



    按照原本的历史,在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之前,殿前司的地位其实稍逊于侍卫亲军司。



    不管是人员数量,还是将领配置上,殿前司都要差侍卫司一档。



    就比如历史上赵匡胤担任的殿前都虞侯,地位上其实相当于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



    



    真要追溯起来,侍卫亲军最先由后梁朱温所建,大多是由宣武节度的藩镇兵马构成。直到后晋时出现了侍卫司这个构,负责统领侍卫亲军马、步军。



    后周太祖郭威称帝后,将侍卫马军的军号由护圣改为龙捷,又将侍卫步军的军号由奉国改为虎捷。



    这个时期的侍卫司其实并没有名义上的主将。



    侍卫亲军中的一应事情都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二人共同负责。



    而关于殿前军的最早可靠记载出现在后晋时期。



    只不过那时候殿前军实力弱,规模只相当于侍卫司麾下的番号军。



    之后经过不断的壮大,等待后周广顺三年,太祖郭威设立了殿前都指挥使一职,交由外甥李重进担任。



    这时的殿前军才算是有了一定规模,可以跟侍卫亲军抗衡一二。



    李重进初任殿前都指挥使时,只是兼领泗州防御使,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则都是节度使的荣衔。



    等到郭威临终时,才将李重进升为武信军节度使。



    同时也标志着李重进与时任侍卫马军都指挥的樊爱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等二人鼎足而立,互相制约。



    北宋建立之后设立的三衙制,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



    其实就是按照郭威的这个思路来的。



    再之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把李重进提拔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



    随即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



    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也就是,现如今殿前军的地位,只等同于侍卫亲军马、步军。



    历史上整顿完禁军,虽然设立了殿前司,但总体兵力要比侍卫司少一半。



    而且更重要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只是负责管理殿前司的军务,这个职位并非是殿前司名义上的主将。



    白了,也就相当于柴荣没有提拔李重进主管侍卫司之前,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共同代管侍卫司事务的状态。



    等到柴荣设立殿前都点检的职位后,张永德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殿前司主将。



    后世有人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要比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地位要高。



    这就有些想当然了。



    只是因为殿前司管着皇帝的护卫工作,关系上跟皇帝更亲近。



    再加之柴荣更信任张永德一些,才让人产生这种错觉。



    实则殿前司和侍卫司,谁也管不着谁,互相之间多有制衡。



    “玛德,我这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李奕突然暗骂了一句。



    他原本特意把整顿后的殿前司和侍卫司的人马数量设置成相差不大。



    一个五万多,一个六万左右。



    其实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思既然柴荣想玩制衡,那索性彻底一点,从一开始就把两边的兵力平衡下来。



    但李奕没想到,柴荣竟要直接照搬侍卫司的模式来改建殿前司。



    弄出来一个殿前亲军马、步军的编制。



    这么一来,张永德虽没有殿前都点检之名,但他这个殿前都指挥使,地位自然已经水涨船高,成了名正言顺的殿前司统兵官。



    自己阴差阳错的提前两年把张永德给抬到了这个高度



    对此,李奕倒不是嫉妒张永德白得了这么大个便宜。



    反正张永德早晚要升上去的。



    如今张永德地位飙升,柴荣肯定很快就要将李重进这个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提拔成正的了。



    只不过李奕却隐隐有些不甘心。



    因为他本来还在惦记着殿前都虞侯的职位。



    若是这次整顿禁军出了成果,再加上高平和忻口两场大战的功劳。



    皇帝未必不会像历史上提拔赵大一样,把他李奕给提到这个位置上来。



    可现在随着殿前亲军马、步军这个编制的设立。



    殿前都虞侯已经变成跟侍卫亲军都虞侯同等级别的显赫职位。



    以李奕如今的资历和威望,明显是还没有足够的资格去想这个位置。



    “算了,自己挖坑自己埋。殿前都虞侯当不成,殿前亲军马、步军总能去想想吧”



    这么一想,李奕又觉得能混上个殿前马、步军的职位干干也不错。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以后的会还多着呢。



    “不过李继勋这货怕是要尴尬了,现在占着殿前都虞侯的茅坑不拉屎,皇帝应该很快就要把他调任。”



    李奕不免又想到了历史上赵匡胤的那位“结义好大哥”李继勋。



    这次出征回来后,李继勋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



    然而出了今天这么一档子事,李继勋同样也没资格干这个位置。



    历史上他是被调任到侍卫司,给赵大让了位置。



    如今虽然不用给谁让位,但他被调任的命运想来也跑不掉。



    



    果不其然。



    跟李奕预料的一样。



    几天后。



    皇帝诏令许州节度使、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李重进,移镇宋州节度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李重进之母,福庆长公主郭氏,追封为燕国大长公主。



    又以武信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滑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典军如故。



    张永德之妻寿安公主,晋封为晋国长公主。



    同时,皇帝调任殿前都虞侯、利州刺史李继勋,为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永州防御使。



    除此之外,还移镇了一大批节度使,给他们都挪了地方,并且封了一堆侍中、太傅和太尉等虚衔。



    这些都是为了防备节度使们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出问题。



    也算是五代时期的常规操作。



    至于给他们封的加衔就算是安抚的段之一,其余的赏赐也少不了。



    不过李奕没心思去关注这些。



    他如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整顿禁军上。



    有了皇帝严惩六军诸卫两位大将的震慑。



    殿前军和侍卫司的中高级将领们,没人再敢给李奕找什么麻烦。



    反正皇帝已经承诺对以前的贪墨行为既往不咎。



    裁汰老弱也裁不到他们头上。



    何必自己跳出来找晦气呢



    与此同时。



    地方的藩镇和州县,收到了皇帝的诏令,开始分批将各地军队中的精锐,以及招募的青壮年男子,送往东京以补充禁军。



    如此一来。



    李奕不仅要负责禁军原有人马的裁汰、点选,还要同时接收这些地方送来的人员,安排他们的诸多事宜。



    整顿禁军的将校队人顿时捉襟见肘。



    李奕只能向枢密院请示,又调来一百多人协助。



    随即将校队的人员增加至两三百人。



    这下才算是勉强能应付过来。



    在此期间,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没有过多插李奕的工作。



    然而李奕还是每隔几天就向两人汇报一下进展情况。



    毕竟他二人是名义上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可以选择放权不管,但李奕却不能真就不把二人当回事。



    该有的面子和尊重还是要给的。



    不过相比于张永德和李重进,皇帝柴荣倒显得很重视这事。



    基本隔三差五就会到军营视察一下整顿禁军的进度。



    好在李奕的工作干的很不错,让皇帝觉得很满意,话里话外都表达了高度的认可。



    许诺等事成之后,封赏绝对少不了。



    有了封赏的激励。



    李奕浑身充满干劲,从早忙到晚,带着人来回奔波。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流逝。



    转眼间秋去冬来。



    东京城迎来了新年前的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