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A+A-

    第0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随着近两万魏国降虏进入五丈塬工事之内,渭水北岸万余魏寇朝郿坞方向仓皇逃窜。



    塬台上下,大将士文武吏员爆发出一阵又一阵山呼万岁之声。



    底层军士奔走相庆,只道他们这支偏师赶上了好时候,再次沾了天子御驾亲征的光,将来带着赏赐回家也是富户了,前些年服役那些乡人定要眼红欲死。



    但如董允、邓芝、宗预等大汉股肱却是明白,此战大胜,炎汉气运可谓炽若朝阳复升,正应了陛下先前那句社稷危而复安,日夜幽而复明。



    困守天水冀县的郭淮部众自不必提,只待鹿磐等一众伪魏降将捧着张郃首级去到城下,就算郭淮不举城而降,士气彼消我涨,破城只在旦夕之间。



    陇右一旦大定,仍有伪魏刺史徐邈驻守的凉州兵微将寡,粮少地贫,取与不取只在大汉一念之间。



    无非是时与成本问题罢了,若长安战事不止,大可晾着。



    巴蜀、陇右、关中连成一片。



    所谓秦并天下之势初现,唯有长安鹿死谁尚且不知。



    但丞相当年所书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先帝没能实现,今日之天子却是做成了。



    中午的时候,一直据堡自守,观望战事的武功坞堡帅苏威,也即当年杖汉节牧羊的苏武后人,亲率百骑抬来牛酒相贺。



    恳请觐见大汉天子,并遣堡民运来粟米万石。



    虽先前战事僵持之时,其人谁也不帮,谁也不扰。



    但此时审时度势第一个归汉,并献上籍簿甚至军粮,刘禅不可能没有表示。



    直接违背任官回避的祖宗成法三互法,以其人为武功长,所谓战时从权。



    又举其长子苏绰为孝廉,复引其次子苏约,侄子及从子共十人为龙骧郎。



    据其人所言,武功今有四姓坞堡,苏杨李吉。



    苏氏世为著姓,乃是第一,今有堡民八百余户,四千二百余口。



    实话,刘禅对于武功苏氏竟是关中第一个归汉的著姓,心中是有些惊异的。



    须知,其族人苏则,曾出任曹魏的金城太守,因平乱而功封都亭侯,又入雒为曹丕侍中。



    所谓武能平乱,文能治民,在史书上与治郡常为天下最的河东太守杜畿合为一传。



    杯酒饮罢,刘禅随口一问,何以长安未定他便敢举族相投,难道不怕大汉不取长安,直接退走



    其人似是没想到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大汉天子会有此问,一时愕然,但最后也是坦然以对。



    什么武功苏氏,兴于不辱汉家使命而位列大汉麒麟阁十一功臣的先祖苏武。



    可谓世受汉恩,世食汉禄,族人皆不乐为伪魏之民。



    先前不知大汉天子亲临关中,所以才据堡自守,不敢擅动。



    今见魏寇连败丧胆,才知竟是大汉天子龙驭长安,苏氏耄老为之涕零,归汉之心迫切。



    来不及想大汉会不会不取长安而退走,如今陛下既然相问,万一大汉不幸败军,苏氏愿举族随归师南迁汉中。



    听到此言,董允、邓芝、宗预等人皆是感叹不已。



    刘禅亦然,没想到大汉四百年余威尚在迄今都不是一句空话。



    毕竟这位苏威竟是连苏氏户口籍簿都带来了!



    对于这个世家豪强隐匿户口已成惯例的时代来,这种事情简直过分的不可思议。



    刘禅便又问到那位苏则。



    才知晓,原来董卓之乱后,关中饥穷不堪,又彼时坞堡未建,民多流亡,苏氏族人也是四散避难。



    建安中,才慢慢有人回关中建坞自守,收附流亡,苏氏亦然,那苏则本为旁支,失散后便与族中几无联系了。



    而且其人一开始当的也是大汉的金城太守。



    后面伪魏篡汉,其人以为献帝刘协已崩,还为献帝发丧服丧,又面斥篡汉的主谋董昭为奸佞,最后被曹丕猜忌排挤而死。



    刘禅也算听了个大概。



    这苏氏来投,固有其祖苏武与其族世受汉恩之故,但关中苏氏并没有吃到曹魏篡汉的红利,应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但无论如何,苏氏举族来投,又献上户口籍簿,毋庸置疑地续上了苏氏与大汉之间的联系。



    此时长安未下,关中未定,可以是不顾后果毅然决然地上了大汉的船。



    不论长安夺得与否,只要大汉一日不亡,苏氏飞黄腾达是可以预见的必然之事。



    这是一面招牌。



    待这苏威离去之时,刘禅与其执相对,必不忘今日情义。



    其人竟是感激涕零,主动请求留下五十骑从征,又回去之后一定劝其余几姓归汉。



    弓马娴熟又自带武备的五十骑士,刘禅自无不可。



    别以为五十骑少,须知在大魏吴王那里,赏赐重臣的赏格也就是个五十骑!



    但对其余几姓来归之事,刘禅倒是看得很开,长安没有得,这群人只要不捣乱就已经是帮忙了。



    待苏威领着五十骑东归,刘禅便又回到塬下营地检视伤亡,慰问受伤将士。



    



    最后仍不忘取重伤致残及阵亡将士血衣一角留念,紧接着又与军吏一起为阵亡将士刻牌记功,择日下葬。



    好在阵亡及失踪将士也就二百余人,工作量并不算大。



    到了日落之时,缴获粗略清点完毕,全部归于一处收集。



    刘禅早就下过旨意,往后缴获均须归公。



    最后再依据各部将士功劳,由他这个天子进行分配。



    以此确保每一部将士都能依功劳大分到缴获,而不是谁抢到就是谁的。



    大汉将士既然能接受丞相的什伍斩首分功制,那么这缴获必须归公再分配,接受起来也并不那么困难,甚至顺理成章。



    一位能带大家打胜仗的亲征天子下达的旨意,试问又有几人能够拒绝



    若非如此,从曹真那缴来的两百多套重铠根本无法集中,刘禅也就无法实现“选锋”。



    据降虏所言,曹军之所以没组装出一支重甲步兵为锋刃,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重铠在曹军中属于彰显身份威仪的奢侈品,不是给死士们陷阵用的。



    刘禅暂时还没有遇到部下不听协调的困境,对此事一时有些难以理解。



    到了傍晚,刘禅再次命人烹羊宰狗,大飨将士。



    正与诸校尉司马及有功勇士于木屋中举杯相庆之时,赵广突然带来一个让刘禅略一皱眉的消息。



    那个按理半个月前便该到,却迟迟未到的人今天终于是到了。



    刘禅随即命人将之请入屋来。



    不多时,一个看起来二十四五岁模样,不高不矮,不俊不丑的年轻才俊急趋而入。



    屋中众有功将士本来欢声笑语,气氛欢快,在见此人入内后一个个皆是停杯投箸,静了下来。



    这也无可厚非了,毕竟在见到那年轻人入屋之后,陛下竟是直接离席而前!



    毫无疑问,这便是托孤重臣李严之子了。



    刘禅离开成都之前便给李严发去诏书,以其子李丰为典粮都护,命李严拨三千江州军归其统属,护粮草至前线。



    按理再慢半月前也该到了,迁延这么久才到,父子俩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才晓得了。



    “罪臣李丰见过陛下!”那叫李丰的年轻人声音动作都控制不住的变了形,显然是局促难安。



    当然难安!



    其人本以为陛下会因他姗姗来迟而怀疑他父子心有异志,直接问罪于!



    不曾想陛下竟带着笑意向他徐徐走来!



    见此情状,其人瞬间便明白,这定然就是所谓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心术了。



    而一个个沙场征战的军汉,此刻又全部停住欢声笑语把目光投在他身上。



    更加明显!



    赫然是这位御驾亲征后连连大胜天威日盛的陛下,欲借这些杀人立功的军汉之势,给他这雏儿来一个下马威!



    刘禅却是脸上仍然带笑:



    “国盛何罪之有



    “筹措粮食人马需要时间。



    “江州至此地千里之遥,山路难行。



    “蜀中春日又是多雨。



    “如此形势,来迟几日再正常不过,朕岂能因此怪罪”



    见其人颜色仍然局促,刘禅执其轻轻拍了拍,笑了笑:



    “好了国盛,朕见卿心喜,莫要多想!



    “要真怪你来迟,朕也只怪你来迟了一日!”



    那李丰闻之愕然。



    刘禅笑了笑:



    “因你晚来一日,未能与朕一起观兵塬上,没看到魏寇被我大汉将士打得抱头鼠窜大败而逃!



    “更没看到今晨魏寇几十个校尉司马裸衣膝行,向朕乞降!



    “但也无妨,这种事情今日有,将来还会有!



    “来人,赐座!”



    刘禅并不打算追究其人为什么姗姗来迟。



    其父李严虽然贪财贪权,行事也有些鼠目寸光,但本事却是多少有些,否则不会被昭烈看上。



    如今正是大汉用人之际,他要想继续御驾亲征,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把李严儿子拴住了,还怕他在后方翻出什么风浪



    那李丰见天子声色诚恳不似笑,于是整个人由内而外的错愕万分,茫茫然不知怎的就被天子拉着坐到了席上。



    片刻之后,天子振袖回到首席,举杯相贺,屋中再次觥筹交错,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