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亲临长安

A+A-

    第26章亲临长安



    且,天子此番入据武功,留守五丈塬主持后勤的董侍中是没提出什么异议的。



    理由很多。



    一来,武功距长安一百四五十里,更有赵老将军与丞相五万大军在前,司马懿不可能再像先前那般孤军深入了。



    二来,天子大驾前移,既能更快接收前线战报,迅速决断,也能借此彻底控制武功,给前线将士制造一个安稳的后方。



    此外,还有更慎重的考量。



    谁也不敢一定能赢,一旦战事不利,天子前出支援之举,多少能挽回些军心士气,巩固住天子威望的。



    毕竟嘛,都功莫大于救驾,而若是大驾前来救你呢



    正如斜水首败,天子龙纛前移亲自接应溃卒,是汉家将士对天子产生信任感的关键。



    当然了,在天子领着三千龙骧虎贲离开前,董侍中免不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谏与叮嘱。



    大意是让郭攸之、陈震两位侍中一定看住天子,战事结束前,不许天子往长安去。



    其后又反复对龙骧中郎赵广耳提面命严辞警告。



    让他务必心提防曹魏虎豹骑突袭,战事结束前,万不可让天子去长安,陷天子于险地。



    赵广嘴上自是连连应下,心中却多少有些忧虑。



    腿长在陛下身上,陛下一旦到了武功,敢问谁还有本事管得了陛下去不去长安



    现在果不其然,担忧的事情终于出现了。



    赵广忐忑地看了眼在渭水畔饮马的豪强部曲。



    渭滨一百多胡汉豪强,大约引了四千余骑至此见驾,人数上比龙骧郎虎贲郎还多。



    “陛下难道不知会郭侍中与陈侍中一声,现在就走”赵广颇有些战战兢兢地问。



    实话,他身为天子近卫,天然就有着拥护天子决策,尊重天子个人意志的职责与义务。



    只要天子不是亲自上刀山下火海身犯矢石,为天子挡刀。



    刘禅当即正色相对:



    “辟疆把朕当成什么了



    “社稷重任在于朕躬,朕岂能如独夫般一言而决



    “派人去把两位侍中请来吧。”



    赵广闻之一滞。



    陛下得好听,没了董侍中直谏掣肘,郭攸之、陈震两位侍中根本就是两个不顶事的,估计几回合就要败下阵来。



    但不论如何,先把这两位请来再吧,就算顶不住压力,到时追究起责任来也不是他一人之过了。



    很快,刚吃饱中午饭,正在馆舍中休息的郭攸之与陈震得知了天子要去长安的消息,立刻着急忙慌带领着一众侍臣,或乘舆或勒马,一齐来到了渭水之滨。



    不少没心没肺之人见前来迎奉王师的数千胡汉部曲饮马渭滨,场面蔚为壮观,一时震动难言。



    “陛下要去长安”



    侍中领尚书令陈震却是没甚心情看这饮马渭滨的大场面,只是肃容沉声,急切相问。



    方才宴席中,诸人还以为这位陛下总算想安定下来整点皇嗣了。



    却没想到,只这么一会儿工夫就颠覆了他们的想法,原来这天子还是想去前线与军汉们厮混。



    刘禅也不遮遮掩掩,直言相告:



    “丞相大军已越过长安,攻下灞桥,兵临新丰城下了。



    “赵老将军判断,司马懿粮道归路虽已断绝,却绝不甘心直接自武关退走,把整个关中拱相让。



    “十有八九会弃守长安,举军尽出,趁丞相攻新丰不下之际,与丞相大军殊死一战。



    “所以,朕要去长安。”



    郭攸之、陈震几人没想到天子会得如此坦然,俱是一震。



    陈震不假思索,当即再劝:



    “陛下离开前,董侍中对我等千叮咛万嘱咐,战事结束前万不可让陛下往长安犯险。



    “陛下先前也答应下来,如今为何反悔



    “天子一言,当九鼎之重,不可轻移啊。”



    刘禅双一正兜鍪,随即在浑身甲片哗啦作响声中昂然以对:



    “朕之所以答应董侍中不轻去长安,乃是因先前以为丞相会与司马懿于长安城外决战。



    “朕在武功,一旦战事不利,也能在此倚丞相之背,驰援相救。



    “可如今战局突变,丞相兵临新丰,新丰却未可卒拔。



    “司马懿必将如赵老将军所断,举军尽出,弃长安而向新丰。



    “换言之,长安虽须臾可下,却是丞相以腹背受敌,身陷险地为代价换来的。



    “所以,朕非去长安不可。”



    郭攸之、陈震等人面面相觑,他们对军事一知半解,有些不明白为何天子非去长安不可,再者,长安不是还有赵老将军坐镇



    却见天子正色开口:



    “诸位,此去长安,非是朕为了逞什么英雄威风,亦非朕因长安唾可得,遂急着还于旧都。



    “而是丞相与数万军民为了大汉身入险地,朕不能心安理得在此袖旁观,坐待成败。



    “而若非心安理得这四字,朕又如何会从五丈塬来到武功



    “司马懿将弃长安而走,长安城北仍有赵老将军、王平、傅佥、冯虎诸将校两万余人马,朕这一去,不会有什么危险。”



    向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郭攸之难得严肃相问:



    “倘司马懿不理会丞相大军,反而先击陛下与赵老将军部众,又当如何是好”



    刘禅闻之,忽而一哂:



    “我大汉在渭北有细柳、棘门、高陵三座城寨,营造月余,深沟高垒。



    “又赵老将军下两万将士,新得一胜,士气高昂。



    “而新丰守军却是新逢一败,一旦被攻而司马懿不挥师来救,军心必乱,丞相夺之易耳。



    “如此一来,司马懿何来底气再效张郃孤注一掷,舍新丰而向细柳、棘门、高陵



    “且不提三座城寨攻之不易,一旦败了,那么伪魏接下来便连潼关也可能失却。



    “潼关一旦失却,则我大汉就彻底坐稳了关中。



    “河东之地,也将彻底暴露在我大汉面前。



    “洛阳门户随之大开,伪朝恐怕要议迁都之事了。



    “换言之,司马懿如今已退无可退,避无可避,非得与我大汉来一场决定关中命运的决战不可了。



    “而这决战之又在何处



    “依朕之见,就在丞相大军攻新丰不下,三军疲惫之时。”



    刘禅已经听姜维了,在凉陇之地素有些威名的郝昭入据了新丰。



    与他一起入据新丰的,还有两千左右的虎豹骑,城中守军大概在五千上下。



    以郝昭之善守,加上虎豹骑素质也不差,这座新丰城怎么也能守住几日的。



    至于到底是几日,十几日,抑或是夸张点几十日,就都不是远离前线的刘禅能揣度的了。



    没有火药大炮的年代,一座城能不能守住,能守住多久,取决于很多因素。



    守将,守卒,粮草,工事,军械,军心,很多东西都是不可量化的。



    所以新丰一定会打。



    不尝试着打一打,就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迅速将之夺下,而夺下新丰的好处是巨大的。



    再者,就算单纯为了引司马懿出来决战,新丰也值得一打。



    郭攸之、陈震等人显然被天子这一番分析辞给唬住了。



    



    不晓军事的他们,面对这位亲征以来日日与军汉们厮混,且还连战连胜的天子,实在没什么底气去判断天子是不是在纸上谈兵。



    最后,陈震只得再问:



    “万一呢万一司马懿探到陛下就在赵老将军军中,最后如张郃一般孤注一掷呢”



    闻言至此,刘禅再次一笑:



    “凡事皆有代价,不是吗



    “司马懿若孤注一掷,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是整个关中,整座潼关,乃至就连河东也将陷入险境,关东也将是门户大开。



    “张郃殷鉴不远,司马懿真敢如此孤注一掷吗



    “至于朕的代价。



    “若果真能诱得司马懿来攻朕,天大战果就摆在朕眼前。



    “如此一来,冒这么一点点不值一提的风险,又有何惧



    “三月之前,街亭之失,大汉社稷有倾毁之危。



    “董侍中与蒋长史仍从朕之请,将朕从成都放了出来。



    “初战之时,朕心怀决死之意与魏寇一战。



    “魏寇兵戈离朕最近之时,大概不过百余步。



    “那时,难道就不危险吗



    “朕自以为是也好,朕居功自伐也罢。



    “朕确实以为,若非朕心中存了那么股与魏寇决一死战之意气,大汉便未必有今日大好之局面。



    “自丞相深入长安以来,朕每夜辗转反侧,不时问自己,彼时如此艰难朕都挺过来了。



    “缘何如今只能枯坐营室之间,留龙骧虎贲锐士之不用,反而旁观丞相、赵老将军他们引将士在前线为朕流血流汗



    “于是权衡利弊风险,朕自觉这长安朕非去不可。



    “若这利弊风险朕权衡有错,彼处还有赵老将军在。



    “他若劝朕回来,朕便回来,绝无二话。



    “倘若朕不回来,那便明就连赵老将军也认为,这长安朕去得,朕该去,他也护得住朕。



    “如此,诸位便无须忧虑,等朕好消息传来吧。”



    刘禅言辞恳切,到最后一步上前,一左一右拉住了两位侍中的。



    陈震、郭攸之两位侍中俱是一震,见天子诀意如此,一时面面相觑。



    沉默许久,似是认真在思索天子的是否有其道理。



    而事实上,经天子这么一分析,他们也都觉得,司马懿似乎真的不敢孤注一掷。



    又加上天子还搬出赵老将军作为最后一道保险,于是再无话可,双双叹了一气,算是默许了下来。



    再怎么,天子虽执意犯险,但起码还询问了他们的意见。



    怎么着也比背着他们偷偷往长安跑好一些吧



    刘禅见二人不再劝阻,心中也为之一松。



    且,除了上述这些分析外,他之所以执意要去长安,还有着不好当着这些大臣之面出的正当理由。



    那便是历史事实告诉他:



    最关键的大战,决战,创业奠基者一定要在,一定要用关键战役的胜利,往军队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壮大自己的威望。



    最典型正反面例子:



    创立大唐的关键大战,李渊一次都没参与,全靠李世民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军方只认军神李二,不认得什么李渊。



    而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最终在马下治天下时,也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丞相不可能给他撑一辈子腰。



    他这天子总有要独自面对骄兵悍将与文官集团的一天。



    既然有那么一天,那么还有什么比马上打天下打出来的赫赫威名,更能让文武官僚慑服的呢



    总是要吃苦的。



    风险与遇总是并存的。



    今日不吃前线的苦,将来就要吃骄兵悍将们尾大不掉、拥兵自重的苦。



    今日不面对前线的险,将来就要面对调不动兵、镇不动乱、改不了革、收不上税的险。



    归根结底,马上打天下,是为了马下治天下。



    打仗是段,不是目的,治天下才是目的。



    若不能像李二一般拥有军权威望加持,那么治天下时,就注定了要处处遭到文武官员的掣肘。



    最终肯定是不得不妥协让步,然后遗患后世,抱憾终生。



    所以军权一定要抓在里,威望一定要趁乱世未平时建立,依靠军权与威望养将,养兵,养士,养民,改革,施政。



    而为了获得军权与威望,为了打天下治天下,关键时刻适当冒点险莽一莽是必要的。



    改变人生的事情,必须冒险。



    意义非凡的事情,恰逢其会。



    唯有不重要的事情,才十拿九稳,能做出周全稳妥的计划。



    与一众侍中、侍郎、令史告别。



    刘禅携着百员虎骑,百员善骑的龙骧郎,带着主要的几十名汉羌首领往东去了。



    苏氏坞,留下一千虎贲郎坐镇。



    另外两千员龙骧郎虎贲郎,则与汉羌豪强们带来的几千骑兵,竖起龙纛,押着粮草辎重向长安。



    真到了关键时刻,莫两千野战军,四五千骑的战力不可忽视,有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一支百人的奇兵。



    傍晚。



    长安。



    赵云自渭水石桥西出三十里,至细柳迎接天子。



    半个时辰前,他便收到快马传来的秘报,得知天子将亲临前线,已至槐里稍作休息。



    于是立刻将羌汉豪强留在长安的一千余骑派出,让他们再次把方圆三十里地界勘察清理了一遍。



    保证周围确实没有魏军哨骑查探后,这才率着几十名亲卫,到细柳秘密相迎。



    至细柳营,先与守将聊了几句,复又继续西行。



    不过四五里,百余名衣着各异的骑士,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赵云当即勒马上前,远远便望见了一面赵字将纛下的天子。



    距天子百步前便想翻身下马,却不料天子竟是比他还先了一步。



    当即快步前趋,行一大礼。



    被天子抓住双臂扶起,老将军直身后喜极欲泣:



    “不意此生能有幸与陛下相会于长安,老臣不胜感怀欣喜!”



    真若不想让陛下亲临前线,他为何要让姜维跟陛下,司马懿可能要弃守长安



    他与丞相二人不知还能托举陛下到何时,有会扶陛下一把,便尽量再扶一把了。



    又看向赵广,同变色龙般迅速变了颜色板起了脸:



    “赵广身为龙骧中郎,职责所在乃是护陛下周全无恙!



    “如今却使陛下身陷险地,臣请斩请责赵广军棍十棍!”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