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和合汉戎,朕躬是唯

A+A-

    长安的首次朝会结束。



    丞相受三命之赐,武功侯之爵。



    如此一来,便算是彻底为街亭之败定了性。



    丞相虽有过失,然此过远不足抵丞相大功,所谓微瑕难掩皓月之光。



    马谡违逆将令,临阵脱逃,畏罪匿迹,虽街亭之败无伤社稷,虽其兄马良有功于国,虽值还于旧都社稷大庆之际,虽大臣为其请命求情,仍斩首以徇。



    至此,国法军令既彰,谁再想违国法军令,谁再想临阵而逃,都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分量几何了。



    诸卿出殿。



    赵云、魏延诸将尽去。



    一为天子准备接下来大飨三军诸事宜。



    二则调兵遣将,往长安东南的峣关,支援那位街亭之战刚从裨将升为讨寇将军,又因率军夺下长安,俘虏魏将毌丘俭、夏侯儒之功而升为大汉平北将军的王平。



    费祎、杨仪、陈震、胡济等府僚重臣俱在门外恭候。



    不多时,天子与丞相先后走出。



    众臣行礼。



    天子微微颔首示意,一边缓行,一边继续与丞相开口:



    “相父,今我大汉已得陇右半壁之地,又得诸羌氐及匈族胡骑共七八千骑襄助。



    “然而这些羌氐豪酋,唯有归义侯杨条安定羌族,白水亭侯雷泽阴平氐族,真心实意为大汉输诚效顺,勠力讨贼。



    “魏寇据幽并二州,伪魏徐邈虽与东方隔绝,亦窃据凉州。



    “乌桓、鲜卑、羌氐、匈族,俱有随伪魏勾结作乱者。



    “由新丰之战观之,魏寇幽并胡骑与虎豹骑,精锐悍勇更在杨条、杨千万、雷泽、刘豹诸羌氐、匈族胡骑之上。



    “不论是接下来尽复凉陇,还是将来与伪魏大战于中原,没有一支真正掌控在大汉中的精骑,我大汉必将丧失主动权。



    “便眼前的凉州,地广两千里,既无人丁,又无水路,仅靠步军,根本不可能将之收复。



    “既大耗钱粮人丁,更随时可能被魏寇纵骑截断粮道。



    “所以当务之急,须得和合汉戎,弥合诸胡,尽得羌氐匈族之助力,大兴马政,操练精骑。



    “倘三五年间,我大汉能拥一万精骑,则定可制胜于天下,所向而无敌了。”



    丞相既不因马谡定罪当诛表现出半分忧色,也不因受天子三命之赐表现出半分得色,只是认真点头:



    “陛下圣虑深远,臣不胜欣喜。



    “臣得胜以来,常与羌氐诸部往来,复咨赵老将军及军中突将,共议马政施行之要。



    “然以臣观之,马政终难施行,最要紧处,乃是羌氐诸戎素性疏放,仅可羁縻,汉家法度、军中律令俱难以约束。



    “既不能约束,便如一盘散沙,难堪大用。



    “非但如此,若其不遵号令,纵骑劫掠四方,将有损我大汉国威。”



    刘禅问:“就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羌氐戎狄乐为我大汉所用?”



    丞相微微皱眉,随即摇头:



    “臣知陛下曾与归义侯有渭水之誓,亦知陛下自亲征以来,常怀和合汉戎之心。



    “然欲使戎狄归心效顺,甘愿遵从马政调度,出马出兵从征,非施宽仁之政不能得。



    “至于唯大汉军令是从,法度是遵,更是非得积数载、十数载之功不可啊。



    “伪魏经营骑军已历二三十载,我大汉方抚诸戎,欲以胡制胡,以骑克骑,诚可谓任重而道远。”



    刘禅扶丞相走下秦章台九十九重石阶,停下脚步,看向丞相:



    “相父,唯大汉军令是从,法度是遵,须得依靠相父治戎部勒。



    “然而让羌氐诸戎甘愿从大汉马政调度,为大汉养马练兵从征,我倒有一法,却不知可行与否,想让相父为我参谋一二。”



    闻得天子此言,随天子与丞相之后走下秦章台的费祎、杨仪、陈震等重臣也尽皆停了下来,面面相觑后都将目光投向天子。



    丞相也认真地与天子四目相对:



    “陛下圣意所在,臣当竭诚参详。”



    刘禅闻此,神情自然道:



    “和合汉戎,朕躬是唯。



    “相父,归义侯首兴义兵,有大功于国,我近日在想,能不能聘归义侯之女,或族女为妃嫔?”



    言罢须臾,这位大汉天子已目光飘忽地望向东方洛阳方向,不自觉畅想了起来。



    给大汉三五年时间,高桥马鞍,双马镫,马蹄铁全弄出来,配合上老丈人献出来的精骑数千,定要给曹叡一点装备断代领先的震撼。



    毕竟关中尽复,陇右半安,上又确实有骑兵可以为己所用,已经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必要了。



    只待将来打下潼关、峣关、上庸三郡中任意两处,大汉就拥有了对曹魏动兵的主动权。



    接下来不论打河东、并州,还是打南阳、豫州,一支真正的精骑,都派得上大用场。



    至于一开始穿越时,那种将宝贝藏着揶着留到最后大决战的想法,已全然被他抛弃了。



    关中既然连胜克捷,就把这个连胜之势保持下去,再留什么后完全没有必要。



    一旦再胜,则天下大势在汉不在魏已明矣,那些鲜卑、乌桓一旦惨败在大汉铁蹄之下,难道还能心甘情愿当曹魏的狗?



    关中这场战略决战,乃是奠定了大汉光复的基础。



    待将来第二场战略决战来临,必须是,也必将是汉魏攻守之势异也的宿命一战。



    有什么底牌赶紧攒吧。



    有什么底牌都掏出来吧。



    今日天下三分之势,也不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四战而已。



    而官渡之战袁强曹弱,赤壁之战曹强盟弱,汉中之战魏强汉弱,夷陵之战汉强吴弱。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全都是以强输弱,强势方一好牌打得稀碎的例子。



    而就在这位大汉天子魂飞天外思维发散之际,丞相与董允、陈震、费祎、郭攸之等重臣府僚,尽皆惊愕不能自制。



    “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侍中董允打断了天子的畅想,肃容以对,自天子北伐以来,他已经很少有会辩驳天子一次了。



    “什么?”刘禅回过神来,刚刚思绪太过发散,他一瞬间忘记自己刚的是什么了。



    内朝首官董允犯颜直谏:“陛下,礼记有云,夷狄不入中国。



    “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亦不过大汉嫁女而已。



    “其后匈奴单于虽多次求娶大汉公主,却未闻有大汉天子聘戎狄胡女为妃嫔之先例。”



    刘禅闻之一滞,片刻后道:



    “孝武皇帝之世,以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何也?”



    董允、费祎诸臣闻此,俱是沉默稍顷。



    孝武之世,匈奴猖獗,而乌孙乃是西域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地处匈奴西侧,遂有“与乌孙共灭匈奴,则断匈奴右臂”之议。



    孝武皇帝乃遣公主细君往乌孙和亲,是为乌孙公主。



    也就是,公主和亲,乃是孝武之世一项具有多重政治、军事目的的战略决策。



    刘禅看出董允面有难色,道: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遂断匈奴一臂。



    “大汉其后开地千里,所谓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张国之臂掖,宣汉之武威,皆由此始。



    “今日朕聘羌氐之女,开大汉天子聘夷狄之女首例,不亦乃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闻听天子此言,董允、费祎、陈震等人被噎得几乎不出话来。



    某些人如郭攸之,如陈震,甚至不约而同地忽然都想到了那日武功坞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后宫妃嫔已足,却仍无一名子嗣诞下,确实该多为陛下采撷宫人,以增广皇嗣,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了。



    只是非要是羌氐之女吗?



    陛下难道是有什么特殊爱好?



    近日风闻,归义侯杨条之女确实到长安附近观礼。



    至于为何他们能风闻?



    盖因归义侯之女自安定策马而来,且传闻其身形之伟岸犹胜其父!



    董侍中看向丞相,见丞相不语,思虑片刻后复又再谏:



    “可是陛下



    “羌氐终究非我族类,若天子聘羌氐之女,则羌氐成汉之岳丈,此举实僭越宗法,诚非礼也!”



    郭攸之、杨仪、陈震等人闻言尽皆颔首。



    是啊,夷夏非但有别,华夏更是从来高诸夷一等!



    大汉天子代表的是华夏,而羌氐终究是夷狄之属,华夏怎能让夷狄成为自己之“岳父”?



    这不乱套了嘛!



    刘禅径直摇头:



    “朕与归义侯曾指渭水为誓,定要汉羌之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誓绝非虚言。



    “而如何才能践成此誓?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俱不出话来了。



    郭攸之、陈震二人也互相交换眼神,双双会意。



    虽然打了胜仗,虽然还于旧都,但天子似乎还是那个天子。



    只是想纳妃的理由,却是比还于旧都以前高级了许多。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也终于颔首:



    “陛下此意甚笃,臣以为可也。



    “若能籍此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刘禅闻言,心里轻轻一叹,果然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自己的相父站出来,支持自己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由此观之,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魏国仍然势大。



    以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外胡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显然看得很清楚,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