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A+A-

    乾清宫配殿中,几名阿哥正在抄写文章。



    大阿哥装模作样在纸



    这时传来了动静,几位阿哥抬头,就看见一个太监疾步走进来。



    这太监有点眼生,应该是刚调进乾清宫。



    “奴婢给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请安。皇上召阿哥们去东暖阁。”



    “东暖阁”



    大阿哥有些意外,他还没有去过东暖阁,汗阿玛平时休息的地方是西暖阁,检查他们课业大部分也多是在那里。



    他学着大人模样下巴一抬,“那还不带路。”



    几位阿哥走进东暖阁就看见挨着墙壁的位置摆放着一块黑色的木板。



    皇上和贵妃坐在炕上闲聊着什么,而太子则坐在旁边吃着点心。



    “儿子给汗阿玛请安,给贵母妃请安。”



    甭管几位阿哥心里是怎么想的,进来后还是先行了礼。



    皇帝伸招呼他们过去。



    几位阿哥走过去规规矩矩在炕边立着。



    四阿哥偷偷瞅了一眼贵妃,不明白她为何在这里。



    “先坐下吃些糕点。”宝音笑着让几人坐下。



    [要历代皇子就清朝皇子最辛苦,清朝皇室对皇子教育是真狠,也不是没有好处,清朝后面的皇帝还真算不上昏庸,也勤政,就是能力有限加上时运不济,对上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工业化国家对上农业国家就是降维打击。]



    皇帝含笑,命人将皇子读书时用的桌子搬过来。



    大阿哥脸上染上了紧张之色。



    宝音立刻就发现了。



    [孩脸上有什么还真藏不住。]



    几张桌子被送过来,皇帝起身去翻看桌上皇子们的课业。



    先看了四阿哥的,点评后又看了三阿哥的。



    等走到最后面那桌,伸要拿起桌上抄写的大字



    大阿哥脚一软眼看就要跪下。



    宝音出声让他别逗他儿子玩了,“皇上,时间不早了。”



    皇帝收回,瞥了又站直的大儿子一眼,“过来见见我为你们请的老师。”



    大阿哥露出逃过一劫的庆幸。



    几位阿哥看了一圈,除了他们父子,唯一多出来的就是贵妃。



    几双眼睛放在了贵妃身上,难道



    宝音含笑不语。



    皇帝继续道:“贵妃对西洋了解颇深,我请她来教你们。”



    “授课时,你等要以老师相称。”



    “是。”几位阿哥齐声道。



    “拜见老师。”



    这时梁九功脚步匆匆走进来。



    “皇上,三位格格到了。”



    皇帝点头,“让她们进来。”



    宝音看向门口,就看见三个年纪不大的格格。



    皇帝瞥了宝音一眼,脸上露出“我可不是重男轻女的那种人”的表情。



    宝音是真意外,没想到皇帝竟然将公主也喊来了,除了还在吃奶的,三位长大的公主都给叫来了。



    桌子不够,皇帝便吩咐多准备几张凳子。



    见人到齐,宝音也站起来走到了黑板前。



    立刻有太监过来发书。



    是书不如是几页纸临时装订的简陋本子,昨天她写完书让拿去武英殿刻印,今日一早就送来了。



    她一盘算,赶早不赶晚干脆上课吧。



    几位学生包括坐在炕上的皇帝都似模似样翻开书。



    宝音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连串阿拉伯数字,在下方还标注了简体数字一二三。



    “今日简单点,就教这几个数字。”



    见阿哥们拿纸抄写起来,宝音心里记下。



    [回头准备点铅笔,用毛笔来计算可不太友好。]



    宝音写完后,又出了几个加减题。



    就这么边做计算边让几人熟悉了阿拉伯数字。



    今日课程简单,加减题连最的四阿哥都能掰着指头算清。



    宝音也没擦掉黑板上的字,让几人消化一下,开始了第二节课。



    她命人将箱子抬上来。



    半人高的木头箱占据了半个桌面。



    木头箱子的侧面被黑色布遮挡得严严实实。



    “取一根点燃的蜡烛来。”



    



    梁九功殷勤地跑去将蜡烛取了过来。



    宝音端着掀开黑色布,弯腰进去调整了一下蜡烛方向。



    然后出来招呼他们,“谁先来看”



    皇帝从炕上起来,“我来看看。”



    他掀开黑布头伸过去,再出来若有所思。



    “是墨子一书记载过的孔成像。”



    皇帝招呼儿女排队,一个接一个看。



    等全部都排队看完,宝音便问:“都看到了什么”



    大阿哥积极道:“琉璃上的火焰是倒着的!”



    太子也道:“是倒着。”



    其他人也表明看到的是倒着的。



    宝音这才在黑板上画下一个正着的火焰和一个倒着的火焰。



    中间画一条竖着的长线,长线中间点了一个点。



    皇帝意识到黑板的好处,老师什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比口述要好不少。



    宝音又拿了一把直尺沿着两边火焰对应位置通过中间那一点画了几条直线,然后将粉笔一丢。



    “没错,就是倒着的,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光是通过直线传播,实际上现实中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图像就是倒着的。”



    “不对!”大阿哥开口,“怎么可能是倒着的”



    宝音夸了他一句观察细心,又解释道:“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万物都是有光反射,光传入我们眼睛影像是倒着的,不过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调整画面,形成的最终效果是正着的”



    



    入冬后的汤山非常热闹,因为是第一年,招来的人没处安放,便全都塞进了汤山,等待开春后再另行地方安置。



    “幸好这房子是砖房。”老李揣着站在食堂外看着里面热闹场景。



    没错,幸好是砖房子,幸好刷了水泥很快能干,要是木房或土房根本扛不住那么大的暴风雪。



    青珞含蓄笑道:“是主子有高见。”



    两人又聊起别的事来,之前朝廷禁止圈地,不少逃难的人又回去了,有些准备不充分的,大雪一下日子又难熬起来。



    “好几家找上门要借粮,是等秋收时连本带利还,我是这样想的,只要答应来年粮食卖我们,我们就平价借粮,收来的粮食不管自己吃还是囤到粮价高时再卖出去,都划算。”



    冬日粮食跟秋收时肯定不是一个价。



    老李吸了吸鼻子,“别为了这点毛头利误了主子的名声。就平价借粮,来年秋收时收粮食比市场上高一点,愿意卖咱就收。”



    农户也不傻,知道秋收粮食价低,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



    其实很多人家忙忙碌碌一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有些人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



    老李跺了跺脚,“库房粮食还够吗今儿个又来不少人。”



    老李指的是刚进食堂的一群青年。



    青珞掏出账本看了看,“入冬前跟京城的几个大商户借了一笔粮食,约定了用来入股咱们的生意,还有一些王府和有爵位的也拿粮食跟我们换了辣椒。”



    大冬日吃过一顿火锅再吃别的锅子就有点平淡无味,前些日子,聚贤楼又推出了烤整羊,撒了辣椒面,让一众吃腻烤羊肉的旗人们惊为天人。



    辣椒和白酒一样成为热门通货,大冬天能活血,保命玩意。这些旗人老爷可不缺粮食,不出钱拿粮食换,对于他们来太划算了。



    一些人还打着辣椒种子的主意,打算开春在自家庄子种上,拉到黑龙江一带卖,转这钱又回来了。



    “再加上从城外收购了不少土豆能撑到开春。”



    等正月他们自己种的土豆就能收获了刚好接上。



    青珞收回账本,跟着跺了跺脚道:“得找几个人去清理积雪,菜棚子可不能压塌了。”



    玻璃只要碎一块,一个棚的菜全都得冻死。



    只要下雪,就轮到他们紧张了,派人轮番去清理积雪。



    薛洋站在庄子门口冲远处有一群相互搀扶着的青年挥。



    很快,五六个狼狈青年来到了他面前。



    薛洋上下打量一番,“摔得怎么样”



    其中一个没事。



    “就是化雪了,路上有点滑。”



    薛洋看他们满身泥水忙领着他们往庄子里走。



    入门处登记了名字贯籍等信息,又签了协议,领了新棉服。



    走在干净的水泥板上,一群人眼里都是好奇,看什么都看不够,这水泥虽然做成了荷叶形状铺在地上,可也能看出不是整块石板雕刻。



    又走了一段,看到一个院子,见薛洋把他们往这里带,不少人以为这是给他们安排的住处。



    这院子白墙黑瓦,一看就很典雅,他们心里很是满意。



    结果就见薛洋从怀里掏出票子,他笑着道:“在这里做什么都得用票,洗澡有澡票,吃饭有粮票,等你们安顿下来,会有人发放,想要吃得更好些,可以拉粮食或钱来看换票,走,先洗个热水澡去去寒气。”



    一伙人不敢进,大冬日洗澡要是染上风寒可是要人命的事。



    “放心,里面暖着呢,不会冻着。”



    薛洋推着其中一个往里进,进了门就看见一个大爷坐在门口专门收票的,薛洋数了八张票递过去。



    “一共八个人。”



    大爷凑着人数,递过去八把锁,摆示意他们进去。



    有人已经反应过来了,“里面是温泉”



    “是,修了澡堂从里面引的温泉水。”



    薛洋领着他们进了第一间房子,门帘掀开,里面全是水汽,热腾腾什么也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