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流言蜚语

A+A-

    寒冬季节的益州,是不会下雪的。



    但依旧寒冷无比。



    湿冷的寒风在山间呼啸,吹得清脆的树木竹叶瑟瑟发抖。



    这天气如果不是没有必要,庄稼汉们宁愿一整天待在屋里,足不出户。



    院子里。



    陈大山见陈招娣如此坚决,沉默了一下,这才道:“既如此,那俺帮你寻摸一下,不过,怕是没多少人情愿这样干。”



    陈家族人虽然团结,但也看什么事。



    村里有人读书他们可以资助几十铜钱,也可以送上一袋米或者几个鸡蛋。



    但是如果让全部家当拿出去供陈及冠读书,怕是没什么人情愿这样做。



    负担太大了,一本启蒙书籍就得一两银子,笔墨纸砚更是消耗品,私塾的束修更是要二两银子。



    怕是上了几年私塾,地契田契卖了都不一定够。



    所以古代的读书人为什么地位高,还不是因为数量稀少。



    而数量稀少的原因还不是因为读书的开销大,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承担的。



    大家广为熟知的寒门学子,人家虽然叫寒门,但家境并不一定寒酸,起码祖上阔过,只是落魄了而已。



    池村这种情况,只能叫农门学子,连寒门都比不上。



    陈大山完这一句,又将一个布袋递过去,还指了指地上一捆木柴,“里面是两斤大米,给冠哥儿补补身子,俺估摸着你家的柴火不多了,给你打了一捆”



    陈招娣不好意思低头,“七叔公,家里还有大米,你们已经帮了够多,可不敢再要了。”



    木柴倒是可以收下,弟受了风寒,离不开火盆。



    她终究只是一个弱女子,扛不动木柴。



    再了,木柴同样不便宜,那些山头都是地主的,不允许百姓去拾柴。



    每家每户的柴火都是绕老远去荒山野岭打的,所以显得很珍贵,哪怕是寒冬腊月也不舍得烧火取暖。



    陈大山没话,径直走进灶房,揭开盖子一看,米缸里面还有薄薄一层米,看着还能煮两碗米粥。



    他将布袋里面的大米倒进米缸里,将盖子重新盖上。



    随后拿着布袋,背着双走出去,“招娣,把冠哥儿的身子养好,以后有事儿就招呼一声,大伙儿都在。”



    陈招娣鼻头一酸,轻轻应了一声。



    陈大山走出竹栅栏围成的院子,转头看了一眼土瓦房,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眼看着陈家要出一个人物,可以带着族人飞黄腾达,结果却英年早逝。



    只能希望冠哥儿继承了他爹的天赋,在科举上有天赋。



    如此的话,他愿意带着陈家所有族人,再赌一次,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再供一个秀才出来。



    他这次来问陈招娣,其实是因为幺儿子的请求,自家幺儿子看上招娣这女子了,让他来探探口风。



    他也情愿招娣做自己的儿媳,毕竟是秀才的女儿,还算认识几个字,有一刺绣的艺,长得端正,品性优良。



    可惜,要是招娣进门,就得用全部家当去供养冠哥儿读书。



    他不能这样做,至少不能让家里人有饿死的风险。



    再次叹一口气,他步行在村里的泥土路上,路上遇到不少族人,见他来的方向,便知他是去招娣家了。



    



    于是纷纷打听冠哥儿的情况。



    冠哥儿是秀才的儿子,平日饱受关注,也得大家关心。



    陈大山知道他们的想法,如实了陈及冠的情况,大伙儿纷纷松一口气。



    回到家,幺儿子陈田立马冲过来,忐忑又期待看着他。



    陈大山自顾自喝了一口水,也不看儿子,淡淡道:“我没给招娣这回事儿。”



    陈田一下就急了,“爹,你不是答应的好好的吗?”



    陈大山瞪了一眼他,“招娣了,想要娶她,就得送冠哥儿去读书,咱家哪儿来这么多银两?”



    陈田来回走动两步,“冠哥儿读书本就是应有之举,大伙儿都愿意出力。”



    陈大山冷哼一声,“你要是想娶招娣,俺不反对,但你得分家出去。”



    “爹,你这是要活活饿死俺,俺哪里供得起冠哥儿读书。”



    陈大山烦躁摆,“滚一边儿去,老子没心思给你操心这些。”



    陈田失魂落魄来到屋子外面,坐在门槛上,看着白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



    寒风打在身上,就像是一把把刀子在割肉,但他浑然不觉,脑海里不断浮现招娣的面容,一颗心却是冰冷疼痛。



    随后,陈大山果然开始在村中寻摸,甚至连外村也没放过。



    不到两天,招娣的这番话便传遍了整个池村,甚至已经向周边几个村子蔓延。



    陈家族人听见这话,集体沉默,纷纷灭了心思。



    村里的后生基本都中意陈招娣,毕竟陈招娣从在秀才爹的影响下,与农村妇女明显不同。



    身材高挑,脸蛋精致,有一刺绣活儿,甚至还认识几个字。



    不光如此,招娣身上有一股家碧玉的气质,笑起来的时候牙齿又白又整齐。



    不像村里其他女子,一个个肤色蜡黄,脸蛋上点缀着雀斑,一张嘴就是一口龅牙。



    但是招娣拿出这个条件,实在让他们很为难。



    而其他村子的人听到招娣这话,毫不客气嘲笑。



    谁家的男人会被蒙了心智,摊上这么大个负担。



    甚至有些长舌妇大肆宣扬:陈招娣要变成老姑娘,一辈子嫁不出去。



    当然,她们不敢在池村人面前这些。



    怕被揍,陈家族人虽然穷,但正因为穷,所以格外团结,不允许外村的人欺负。



    一直在家里照顾陈及冠的陈招娣自然知道这些,但她也不在意。



    她这辈子的心愿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冠哥儿读书科举。



    这不仅仅是爹的遗愿,也是她自己的想法。



    而池村的村尾,一座茅草屋孤零零的立在这里。



    屋子外面,一个七尺壮汉正在打磨中柴刀,大冷天,这人只穿了一件单薄的麻衣,隐约间能看见壮硕的肌肉。



    这壮汉虽然在磨刀,但双眼没有焦点,显然在走神。



    一声高亢的鸡鸣响起,壮汉停下磨刀的动作,转身回到屋里,拿上两只熏兔,径直朝村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