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正旦夜宴,珍珠翡翠白玉汤!

A+A-

    阅兵结束,这场元旦朝会遂已结束,然而,对于那些近臣勋贵们而言,今日这场新年盛会远未结束。



    每年过年,朱元璋都要设宴,和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一起过年。



    最开始这宴会规模不大,也就徐达、汤和、李善长等亲信哥们参与,随着大明朝建立,朱天子要笼络的朝臣越来越多,这宴会规模也越发壮大。



    饶是如此,参加元旦朝会的大多数朝臣都没会参与,是以能在忙碌一天后参与这场晚宴,可算是极有殊荣。



    夜幕降临,奉天殿里张灯结彩,喜意盈盈。



    大殿内早已布好座席桌案,正上首乃朱元璋,下首左右分列徐达、李善长,再往后是汤和等勋贵,依身份地位依次排开。



    因为是新年庆筵,今日不讲太多规矩,朱元璋早早入席,等着老兄弟们依次进场拜贺。



    众勋贵们一进大殿,先是走到上首与天子拜完新春贺词,随即与周遭兄弟打过照面,再各自入席。



    待到宾客到齐,这宴会便要拉开序幕。



    依照惯例,今日这场筵席定是珍馐美酒,吃喝尽兴。



    勋贵们白日忙活一天,这会儿空着肚皮,早期待着开席。



    “上筵,开席!”



    随着朱天子一声招呼,前来侍奉的光禄寺卿高声吆喝,宴会正式拉开序幕。



    殿内安静下来,盛装打扮的宫人鱼贯而入,将一盘盘金漆餐盘送了进来。



    隔了老远,看到那硕大餐盘,不少人肚里的馋虫已叫了起来,却是不知今年这新春宴,能吃到啥美味佳肴。



    不待宫人走近,他们似已品嗅到盘中菜肴发出的阵阵香气,不由啧啧流出口水。



    正自期待间,餐盘被送到桌前,众人定睛一看,却是大失所望。



    这第一道被送上来的,竟是盘毫无油水的青炒时崧。



    那绿白相间的崧菜看上去倒新鲜,可闻起来寡淡无味,着实叫人失望。



    在场大多都是武将,平日大酒大肉吃惯了,哪看得上这等青菜,当即便有人皱起眉头,好奇朝上首瞟了一眼。



    朱元璋倒是神情淡定,此刻正笑着朝众人招示意,邀大家品尝佳肴。



    群臣暗想这许是开胃菜,接下来自有硬菜奉上。



    果真,立马又有宫人托盘而入,看那餐盘又深又大,想来所盛绝非青菜。



    期待目光中,餐盘被摆在桌上,里面果真不再是简单的青菜,而是一盆



    菜叶豆腐汤?



    众人傻眼,这好端端的新年筵席,咋一个劲地上素菜呢?



    好在接下来仍有菜肴上桌,众人怀着期待,紧盯送上来的餐盘。



    可出乎他们预料,这端上来的菜,一盘接着一盘全是绿油油一片,一看就没有胃口。



    待到所有菜上齐,满桌青绿,众人的脸也随着变绿。



    咋了?咱大明国库再不充裕,也不至于这般节省吧?



    这满桌筵席,竟见不到一盘荤腥这叫人咋下筷子嘛!



    咱又不是兔子,光吃这绿了巴唧的东西,能管饱么?



    “上位这是咋了,今日成心刁难咱呢?”



    “该不会还怨着凤阳的事呢?”



    “咱哥几个今日表现,不还可以嘛!今日校场上咱带的那些兵将,个顶个的威风,可给咱大明争足了脸面”



    “累了半月,到了就给咱吃这些?”



    众臣心下不满,当即低声抱怨起来,虽当着天子的面,他们不敢大声喧嚷,可这么多人一起抱怨,大殿里仍是嗡声一片。



    坐在上首的朱元璋显然能听见这抱怨声,可此刻仍面不改色,笑着朝众人招呼:“咋了,大家怎么不动筷子?是不是这菜不合大家口味?”



    众朝臣明面不敢反驳,却各自面带苦笑,讪讪不语。



    朱元璋却仿若浑然不觉,起身端起餐盘,竟朝众人介绍起来:“这道清炒时崧选材自咱家乡凤阳,是从咱老家地里头现挖出来的,想当年,咱在家乡田间耕种时,最常与这菜打交道了,那时候,一年到头就盼着收获时节,能不必再去田间挖野菜,吃上一口自家耕种的新鲜青菜”



    他将那青菜朝众人逐一展示,而后又将之放下,端起第二盘菜:“这道素炒韭菜,也是咱的老朋友了,这韭菜最是耐寒耐旱,极易生长,咱当年打天下时,寻不到旁的菜蔬,倒是随处可见这韭菜生得旺盛,是以常以此充饥,大家当还记得,当年打陈友谅时战况惨烈,咱兄弟几个分食一盘韭菜,靠此熬过饥饿”



    “至于这第三道菜”



    将一道道青菜细作介绍,朱元璋所所论,却全是昔日峥嵘岁月。



    在场朝臣听得默不作声,心下却已有意动:陛下这顿宴席,怕是来者不善。



    上首朱元璋仍在动情回忆,此刻他已端了碗菜叶豆腐汤,满眼深情地凝望着:“这碗汤名为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初还曾救了咱一命哩!”



    环视众臣一圈,他又深叹口气,追忆道:“咱少年时父母早死,无奈出家当了和尚,常靠化缘乞讨填饱肚子。那时兵荒马乱,常常好几天都讨不到口饭吃,有回咱一连三天没吃饭,饿昏在街上,差点一命呜呼,幸得一老妪搭救,赐下这碗珍珠翡翠白玉汤”



    “当时那碗汤,正如咱中这碗,同样的菜色,同样的热气腾腾原本咱当时又冷又饿,就差一命呜呼,好在这一碗热汤下肚,顿时浑身来了气力。”



    着,他将碗递至嘴边,仔细喝了一口,极是享受般细细品味着:“仍是这般美味清甜,仍是这般滑腻润口,一口下肚便叫人留恋回味”



    将汤咽下,朱元璋已是两眼通红,他将汤碗朝众人一扬,高声道:“便靠着这碗汤水,咱才没有饿死,若无此汤,哪有后来推翻大元,哪有如今的煌煌大明?”



    



    情至深处,朱元璋语声呜咽,泪不自禁。



    在场众臣多是从那苦难日子里走出,自能体会到朱元璋一路辛酸,此刻众人便再铁石心肠,也不禁心有戚戚。



    “上位,苦日子都熬过来了,如今咱大明蒸蒸日上,往后定会愈发强盛!”



    下排首位,徐达也已两眼通红,他忙起身温声宽慰。



    朱元璋朝徐达点了点头,随即环首四顾道:“诸位都是随咱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当莫忘了昔年艰苦,更莫忘了咱辛苦打天下的初衷!”



    “初衷?”



    众朝臣心下一凛,立马揣测起朱天子这话中深意。



    可不待他们想明白,朱元璋又继续催逼起来:“咋了,大家咋还不动筷子?”



    他将那汤碗朝众人一亮,示意他皇帝陛下都喝完汤了,你们怎还不用餐?



    众臣没了办法,天子吃得这苦,咱便是再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



    好在不过些青菜豆腐,无非涮涮肠胃



    当即他们提筷夹菜,也作势津津有味品尝起来。



    可菜刚入口,众人脸色顿又一僵。



    “这这菜怎”



    入口的青菜是酸的,萝卜是苦的,韭菜咋一股沙土味道



    这还算好,最恶心的是这汤水还有一股子馊味,好似是四五天前的菜汤,放久了变了味道。



    这种汤,便是拿去喂猪怕都够呛,人哪能吃啊?



    众人刚想张口将汤吐出,抬眼却见朱元璋那凌厉眼神激射而来,登时又愣住。



    陛下赐下的御汤,你敢不喝?脑袋不想要了?



    心下一慌,那汤水留在口中,酸臭味道直泛肠胃,又从鼻孔冒了出来,整个在肚中来了场大回笼



    “噗!”



    当即有人将忍不住,从鼻孔喷出汤水来,这场面颇是滑稽,可在场竟无一人笑出声来。



    人人危而自知,连陛下都喝完这汤水,咱们哪能不喝?



    没办法,众人只能硬着头皮强往肚里咽,甚至连刚刚喷出来的那位,也忙将盛着那半口水半汤水的碗,直往嘴里塞。



    一时间,大殿里馊气熏天,众朝臣脸色青绿交接,场面着实叫人作呕。



    直至此刻,一直浑然不觉的朱元璋,才终于“恢复”了味觉道:“怎么?这汤不好喝吧?”



    他终于了句公道话,众朝臣心里松了口气,这才有人敢将这汤水吐了出来。



    朱元璋长叹口气道:“你们也知道这汤水不好吃,可你们谁又想过,咱大明好多百姓,连这样的汤水青菜,都吃不上呢!”



    众人暗道不妙,果真陛下今日闹这一出,还是为了敲打他们。



    “大家可曾知晓,凤阳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整日靠挖树根、煮树叶过活,可咱们朝中有些人,整日锦衣玉食,却还要从那些百姓口中争田抢粮,把百姓往死路上逼!”



    朱元璋脸色一冷,幽眼望向众人,语气满是责问。



    朝臣们终已确定,今日这场宴会,宴无好宴啊!



    敢情来去,还是绕回凤阳之事了。



    “你们才当了多久的公卿权贵,难道一个个都掉到钱眼里去了?都忘了你们是从何处来的?”



    “当初打天下时,你们谁不是布衣白身,谁不是穷苦百姓?那时你们是如何发誓,如何赶走蒙元,如何替百姓做主的?”



    “现如今元人倒是被打跑了,可百姓呢?好要带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为何如今为了一己私利,置乡亲于水深火热之中?你们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你们不会痛吗?”



    声声质问之下,众朝臣个个面露愧色,低头不敢吭声。



    在座各位,除了少数人,又有几个没仗势欺过人,没为了私利坑害过百姓。



    “当初打天下时,咱也与你们共誓,待夺得天下,咱与尔等共富贵,一起带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如今,咱的誓言已然应验,你等也都高官厚禄加身,可天下百姓还在过着苦日子呢!”



    朱元璋长叹口气,语气渐渐放软道:“咱也过,尔等都是自家人,都是跟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犯些过错咱也都能忍,现如今,咱还是那句话,此前犯下的过错,咱都可以既往不咎”



    众人登时大喜,既是不追究过错,那今日这场拷打总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朱元璋话锋一转:“不过,诸位都是咱自家兄弟,真犯事闹出去,叫那些外臣指着咱的鼻子质问,你叫咱如何应对?”



    质问之下,众朝臣已是满头大汗,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因此”



    朱元璋脸色再又转冷,威声道:“诸位日后莫再犯错,让咱难做,否则便是那免死铁券,怕也保你们不住,马三刀就是前车之鉴!”



    此话一出,大殿里唏嘘惊骇声一片。



    免死铁券乃是众朝臣最后的仰仗,朱元璋此话既出,日后再动起来,怕这最后的仰仗也无可寄托。



    立时间,众人站起身,拱认起错来:“陛下恕罪,是我等错了,日后,绝不再犯!”



    声声告饶响彻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