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科举,狂热的卫道士!
A+A-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洪武十七年悄然过去,转眼已是洪武朝第十八个年头。
这过去的整整一年,朝廷的核心大计乃是山东试点,是以在洪武十八年的元旦大朝上,朱元璋着重总结了一年的成果。
“去岁山东试点新政,各衙司通力合作,当地百姓响应云集,是以这摊丁入亩及阶梯税制两大税改,皆成功推行下去,试点之下,山东当地叫好声不断,百姓皆谓此乃新朝大善,夸赞我朝一改前元暴政,真正藏富于民!”
自吹自擂了一通,朱元璋正式宣布道:“既然新政试点已然成功,那开年之后,就将其推行全国,各司衙门务必要准备妥当,此事将纳入考成法之列!”
此令一出,大殿里唏嘘一片。
群臣们虽早知会有这么一天,却没料来得这么早,他们当然不愿接受,可这试点确实推行得十分顺利,实在没理由再反对。
好在今日宣布的也不完全是坏消息,还有另一件大事,于朝臣们可算是喜事。
只是,此事喜中参忧,叫众臣百感交集。
“自洪武十五年,咱宣布重启科举,但因科举改制,故给天下读书人三年时间准备,今年便是重启科举的第一年,各部衙门当早作筹备,务要将这抡才大典办好,为我朝择选贤才!”
三年前,朱元璋就已决定恢复科举制度,但因新增分科取士,这科举内容大有改变,为了照顾天下士子,朱元璋给了三年的缓冲时间,叫读书人早做准备。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科举正式重启,这头一早的选才大典,朝廷当然格外重视。
“臣等领命!”众臣连忙答道。
自洪武六年,朱元璋停了科举,如今是洪武十八年了,足足等了十二年,终于重开了,这可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大事,容不得不重视。
正旦之后,所有衙门都为摊丁入亩和科举之事忙碌了起来,而诸衙门之中,当属翰林院对科举最上心。
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南侧的青龙街上,与宗人府、吏部衙门门对门,地处要位置。
当然,位置显要也未必代表其受天子重视,至少这翰林院在朱天子心中地位,就远逊于对门的宗人府和吏部。
当初,朱元璋将翰林院设在距皇宫稍近些的位置,只是为了方便这些翰林们给自己念书,而这一点,显然不为翰林官员们所知,至少在他们看来,翰林院古来便是显贵衙门,而翰林出身的官员,理当是国朝栋梁。
事实上,洪武初年的翰林院,还远没有大明后面那般显赫,朱元璋将有学问之人和有才干之人分得很清楚,因此,翰林出身的官员,远不象后面那样官途顺遂,在官场上绝没有半点优待。
可翰林们显然不以为然,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万事万物万般道理,皆在书本之中,而他们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圣人之道,显然是最优秀的栋梁之材,朱元璋不重用他们,是“有眼无珠”!
因此,洪武一朝的翰林院,对天子意见颇大,这里盛产“直臣”,最好与天子对着干,其执拗程度,仅次于专门犯颜直谏的都察院。
此刻,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值房内,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侍读学士董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朱善齐聚一堂,值房大门紧闭,门外更有专人值守,可想而知此刻他们密谈之事,定是隐晦之极。
值房内,翰林学士刘三吾背负双,一副忧思极甚表情道:“自曲阜孔氏被灭,衢州孔氏投靠了陛下,去年孟家又被流放云南,我儒家现已是风雨飘摇,现如今,儒学只剩科举这最后一条路,若是科举再沦陷,那我儒家怕将彻底泯然沉沦!”
“刘公所言极是,陛下改革科举,进行分科取士,这明显要削弱我儒家之势,我儒家经历了千年才有如此地位,若是因这分科取士而败亡,我等日后九泉之下,如何面见我儒家先贤,科举必须要回到我儒家掌握之中。”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跟着道。
自朱辰向朱元璋提出了内阁制后,朱元璋就一直在找人,最终于去年确定了人选。
洪武四年的状元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刘仲质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朱善为文渊阁大学士,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四人构成了内阁,由太子朱标统领。
“可是这该如何做呢?”侍读学士董伦询问道,口号叫得再响亮,也需要办法才行!
刘三吾显然早有筹谋,立时答道:“所谓分科取士,不过是想以明法、明算等科分走我明经科的入仕之道,所以,此次科举绝不能录取其他几科考生,这次审卷,就只收我明经一科考生!”
此话一出,其余几人俱是脸色大变。
文渊阁大学士朱善骇得连忙起身,大摇其道:“刘公,此举万万不妥,陛下特开分科取士,结果其他学科一个都不录取,那不是明摆着咱包庇偏袒嘛!”
虽然自宋朝科举开始,为了避免考官徇私,朝廷采用糊名和誊录两种防范方式,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考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应对方式,“通关节”,具体来,就是考官和考生事先约定好,在答题的文章中,加入特定字眼,作为暗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刘三吾身为本届主考官,若是有意寻私,自然能够决定要录取哪些考生,这种显而易见的偏私袒护,太容易被人发现,事后怕要招致祸端。
朱善罢,吴伯宗和董伦也连连点头,劝道:“事情不能做得太显眼,否则以陛下的脾气,当真干得出作废重考之事!”
三人轮番劝诫,才终于将刘三吾服。
刘三吾叹了口气:“那便只录取少许别科考生,但必须保证,便是其他科的举子,也得是受孔孟之道教养的儒学生员。”
“这是自然!”见刘三吾松口,其他三人松了口气,连忙点头应下。
约定了大致计划,董伦又提醒道:“此次行动,我等还是要留心锦衣卫,毕竟这是恢复科举后的第一次大考,朝廷上下都盯着看,陛下也肯定会派锦衣卫严加防范。”
锦衣卫眼通天,嗅觉极是敏锐,若是叫他们察觉出来,非但计划失败,他们几人也难得善终。
身死名灭那是最轻的处罚,搞得不好怕要被抄家灭族、剥皮实草了!
闻言,另外两名大学士脸色一紧,显然因联想到锦衣卫而心生恐惧,唯独刘三吾一脸狂热,似不惧怕锦衣卫一般,将一端,一脸大无畏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了我儒家中兴,为了咱后世子孙仍能受圣人之学熏养,我等必须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此刻的他好似个虔诚无比的卫道士!
自南宋灭亡,儒家地位一落千丈,尤其在元朝统治期间,儒生的地位与乞丐相当,已成了社会最底层。
是时,孔孟之道如风中残烛,眼看要彻底熄灭。
好在,元朝并不长命,很快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汉人重新掌握政权。
趁着元明鼎革之际,儒家重新登堂入室,占据了朝堂,也趁缓过气,开始步入正轨。
可就在儒家众人摩拳擦掌,准备重塑荣光时,变故又出现了。
大明天子朱元璋,这是个对儒家充满敌意的君王,他先是将科举停办十多年,如今重启科举后,又闹出一场“分科取士”,这显然是在削弱儒家势力。
一想到算学、工学等偏门杂科也能登堂入室,和儒学相提并论时,几人恨得牙根发痒,他们这次要彻底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叫天子知道,唯有儒家才是治理大明的最优选择。
为刘三吾的大无畏精神感染,其余三人也是一脸戚戚,凑上前来,攥着拳头各自鼓劲,附和起来。
“为了儒家道统,咱们做一回先驱又何妨?”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此番勿要一举成功,叫世人看清我儒家能耐,叫那些旁门左道知晓,科举并非他们能轻易染指的!”
助威声中,四人面色激昂,彼此把臂盟誓。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科举!
春寒料峭,二月的应天城仍是寒风萧萧,然而夫子庙旁的贡院门口,此刻热闹非凡。
一个个士子们顶着寒意,搓哈着热气,候在这贡院门口,有人笑,有人祈祷,有人暗自鼓劲。
但无论做何姿态,所有人的脸上,全洋溢着期待渴盼。
毕竟,今日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熬过这次鲤鱼跃龙门的人生大考,他们便能迈入仕途,成为人上人。
十年寒窗,只为今朝,在这官本位的年代,考上科举便是人生升华,尤其此次科举,是朝廷停办十多年后,重新启动后的第一次科考。
积攒了十年的渴盼,终在今日付诸兑现,谁人能不激动?
此刻贡院大门尚未打开,科考还没开启,士子们却早已等候多时。
众人围聚在一起,一面翘首以盼,一面互相道贺打气。
“陈兄才高八斗,今日怕要一举夺魁,将来飞黄腾达之日,可莫忘了兄弟我等!”
“哪里哪里,李兄家学渊博,文才斐然,有头甲之姿,这次科考,还望李兄下留情!”
“他日高中,你我皆是同榜进士,彼此可要念这情分。”
“那是自然!”
一声声恭维吹捧中,贡院大门“吱丫”一声打开,门内走出一干官员役吏来。
门外吵嚷倏然休止,所有人望向门口,个个神情激动。
“诸生肃静,准备入场!”
随着督考官员的一声呐喊,众人心绪被揪起,赶忙肃正身子,提着考箱,准备进入考场。
宣读完考场规纪后,考官一声令下,正式放考,所有人依次通过门口的入场检查,迈入考场大门。
洪武十八年的科举考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门外考生们正在排队进场,而贡院之内,诸考官也已严阵以待。
翰林学士刘三吾为首,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辅,再搭以一众学官、翰林,这便是此次科考的考官阵容。
刘三吾高居上首,此刻形神郑重,一旁白信蹈则起身走到刘三吾身边,十分恭敬地躬身行礼道:“老师!”
这二人本有师生情谊,此番共同主考,位有高卑,白信蹈自以刘三吾为尊。
此刻,白信蹈起身走近,凑到刘三吾耳侧时面带不安,显然还想些什么,但刘三吾很快转头,眼神微凛以作制止。
二人眼神交接,彼此虽默然不语,却又好似了很多。
随着考生进入考场,贡院封闭,刘三吾当即起身朗声宣喝道:“洪武十八年科举开启!”
接下来的几日,对考生抑或考官,都是场洗礼,或叫折磨。
会试共分三场,每场三天,拢共便是整整九日。
九日内,无论考生考官,都要将全部精力心神放在这考场中。
读书耗费精力,这科考更是耗费心神。
身处考场,身体受着考验,脑力受着压榨,心灵更是备受煎熬,下半辈子的希望全压在当下发挥,任你心性再坚定,也难免焦迫紧张,难以自持。
九日的会试,九日的煎熬,待到科考结束,几乎所有人都被榨干了精气神。
当那声象征科考结束的锣响之后,所有人全都瘫倒在桌子上。
稍作歇息恢复了点气力,众人忙又背起考箱,起身离开贡院。
再一次跨出贡院大门,已是物是人非——来时个个精神抖擞,离开时却是形容枯槁,有气无力。
瘦一圈是免不了的,甚至有些发挥不好的考生,离开时哭丧个脸,失魂落魄摇摇欲倒,那才叫一个凄惨。
好在,出了贡院后,大多数人都能恢复生气。
久在樊笼里,一朝得自由。
毕竟为这场科举绑架了十年甚至更久,如今考完了,身心得以解脱,终于可以放纵几日了。
反正,考完一切作罢,那成绩已不是他们能掌控的了。
于是乎,近几日金陵城中各大酒楼茶肆、秦楼楚馆,生意大火,哪里都飘着股书香气息。士子们纵情声色、笑傲欢场,好不洒脱。
那边生员们暂得解脱,这边考官们的工作,却只刚刚开始。
监考只是考官的部分工作,更重要的是阅卷、评绩。
试卷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工序,再送入分房阅卷的考官中,经过初步黜落劣文后,挑出优秀试卷,再以青笔写下评语,整个步骤井然有序,权责分明。
待到阅卷考官将所有试卷看完,做完评定,最终会由主考官根据这些评语、推荐,拟定最终的录取名单及名次,然后张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