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三王巡查,反贪风暴!
A+A-
金陵,秦淮河畔。
朱棣设宴,目光在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二人身上来回流转,笑容满面道:“两位兄长,美酒佳肴在前,为何一言不发闷闷不乐?莫非不合心意?”
秦王朱樉轻哼一声,不满地道:“老四,你还知道我们是你兄长?一声不响,你给我们争了好大的差事。”
“二哥,这就是你的不对,若不是我提出让你协助,你现在还被父皇禁闭在秦王府呢?”朱棣却是毫不在意的道。
“照这么,我还该感谢你了!”朱樉冷哼一声道。
郭桓案涉及六部高官,六部尚书以下的官员牵连众多,这还仅仅是金陵。
金陵之外各省,各布政使司里,还不知有多少人牵涉其中,案子太大了,朱樉虽然在西安时无法无天,但他也知道好歹,得罪了这么多的官员,他这个藩王还能好过吗?
“老四,你你让二哥协助调查是为了帮他解除禁闭,那我呢!你为何又要将我带进来,你难道不知道,这种事要得罪多少人吗?”晋王朱棡眉头微皱,望着朱棣不满道。
“那又如何,二哥,我们以后要去海外就藩的,这些官员得罪就得罪了,而且此事还能给父皇和大哥卖个好。”朱棣面容冷静道。
“哦!老四,这话怎么?”二人闻言,当即询问道。
“郭桓胆大包天,联合六部官员盘剥百姓,数年来贪墨、倒卖税粮之巨,令人触目惊心。
然郭桓所做之事,不止牵扯到京城官员,还涉及了各省的官员,涉及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乃我大明开国以来罕见,这种事,若是我们兄弟不揽过来,总不能让大哥去做,然后‘严酷’、‘暴虐’之名吧!”
“呵呵!老四,你果然打得一好算盘,这次我们帮大哥背了这恶名,日后海外就藩,我等有求于朝廷的时候,父皇和大哥怎么看在这次的事情上,怎么也不会拒绝!”朱棡显然明白了朱棣的用意。
“原来如此!”朱樉也反应了过来。
“是呀!我等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这种好事,我怎么会忘记你们呢!”朱棣笑着道,实际上他还有一层的含义。
自污,他们几兄弟得罪了这么多官员,对朱标的太子之位再无威胁。
“哼!既然如此,那这种事你为啥不叫上老五?”朱棡还是有些不满意道。
自朱辰跟朱元璋了高产水稻的事,朱元璋就将周王朱橚叫了回来,自此之后,朱橚就一直在捣鼓这事。
“哎!老五那个性格,你还不知道吗?除了那些花花草草,根本干不了其他事,而且就算我要求,父皇也不会同意的,他还指望着老五真的研究出那个高产水稻呢!”朱棣挥了挥道。
“切,这种高产水稻要是真的能研究出来,还能轮得到老五,也不知道父皇听了谁的妖言,让老五去干这种白用功的事。”朱樉毫不客气的道。
“是啊!”朱棡,朱棣也赞同的点了点头,显然他们不觉得朱橚能够成功。
三日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奉朱元璋之命巡查大明各地,这便是大明洪武年间有名的“三王巡察”。
三王巡察,明面上起因是郭桓案,实则还涉及明初的社会结构、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以及大明士绅阶层特殊地位的多重影响。
首先,郭桓案之中,户部侍郎郭桓是首恶,但郭桓这个首恶一直待在金陵,他本人没法前往各地,故郭桓之下有层层官员,到了地方,便是地方官吏与大量的士绅阶层。
朱元璋认为大明要“与百姓共天下”,严惩贪官污吏,讲究一个“重典治吏”,然朱元璋下的人却不这么想,最典型的当数长寿的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是坚定的“国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支持者,这是他与朱元璋在政见上的根本分歧。
李善长清楚,士绅是明初地方社会的实际控制者,举人、进士、退职官员,还有当地的地主豪强,掌控地方经济资源,并参与到地方的行政事务,如赋税征收、司法调解之中。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扰乱大明的根基。
李善长的认识有对有错,对的是士绅阶层的确拥有巨大的能量,大到窃取国家的赋税,影响朝廷大员,他们便是郭桓在各地侵吞赋税的爪牙,更是侵吞赋税的最直接得力者。
而错在于,就算大明与他们共天下,他们的贪欲也不会停止,反而会在纵容之下愈演愈烈,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最终走到元末的老路上来。
洪武十八年,六月。
秦王、晋王、燕王,分别前往浙江、江西、河南三省,彻查郭桓案。
经查,三省之中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以及逃税、侵占土地,私分侵吞赋税的士绅,数量更多。
三王查得心惊胆战,遂将三省之情况送往金陵,请朱元璋过目、定夺。
金陵,吏部尚书李信府邸,六部尚书已经很久未曾私下聚,正值敏感时期,今日若非李信送信,其他五人可不敢来。
户部尚书郭允道抚须,道:“不知李兄匆忙请我等过来,是有什么大事?”
李信微微一笑,打趣道:“诸公,近日过得可好啊?特别是来学兄!”
刑部尚书开济满脸疲惫,道:“李兄就不要笑了,刑部的案子快堆积成山了,三位殿下抓的人,已经快塞满刑部大牢。”
李信微微颔首,道:“来学兄你这叫能者多劳,其实我今日寻几位来,也为了此事。”
礼部尚书刘仲质眼珠一转,道:“李兄此言,莫非想要劝陛下,适可而止?”
李信露出赞赏的神情,幽幽道:“三位殿下的文书,已经送到了金陵,听陛下发了好大脾气,若陛下继续让三位殿下清查下去,那各省官员,以及当地的士绅大族,还能保住多少?诸位的同乡、亲族、好友、门生故吏恐怕都要受牵连。”
兵部尚书赵仁眉头紧蹙,道:“李兄所言有理,我们也着急,可谁能劝得住陛下?若是贸然劝阻,惹恼了陛下,我等也要受罚,我兵部的官员被抓了五成,政务都差点维持不下去。”
工部尚书赵俊亦满脸忧愁,道:“是呀!我等往日与郭桓没有什么交集,才能独善其身,万一因进言惹得陛下不快,岂不是惹火烧身?李兄,没有周全的办法,这浑水我等就不要趟了。”
赵俊、赵仁等人不是不急,三王清查郭桓案,势必会动摇地方的利益。
他们六部尚书在故乡,在各地,亲朋故友无数,家族借着他们的声望,在故乡大发横财,其中不乏用些见不得光的段,不是稀罕事。
更有甚者,与郭桓案有所牵扯,一查下去,六部尚书不会受到影响,但他们能不管那些亲朋故旧的死活?
吏部尚书李信作为六部尚书中的首脑,自然考虑得清楚明白,也有了应对之法道:“本官清楚诸位的担忧,所以,这事儿不许我们出头,由‘百姓’来挑头,吾等推波助澜。”
户部尚书郭允道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由百姓进京上书,请陛下高抬贵,理由嘛,就各地清查案件,导致官吏缺失。
地方的政务混乱,百姓民不聊生,百姓受不了便来京城请愿,吾等可代表民意,规劝陛下,妙呀!”
开济、刘仲质、赵仁、赵俊四人也对李信的办法称赞不已。
当六部尚书暗中引导“民意”的时候,三王掀起的反贪风暴正愈演愈烈。
浙江、江西、河南三省查出的涉及郭桓案的士绅,加起来有三百余家。
金陵,皇宫,奉天殿。
连日来三省的反贪愈演愈烈,朱元璋的脾气也越发的暴躁,朝臣们都心翼翼,唯恐触怒了朱元璋。
朝臣例行议事结束后,都察院左都御史詹辉缓缓走出,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何事?”
“近日来,金陵有来自各省的百姓联名上书,将联名信,送到了都察院,臣观百姓之联名信,言辞恳切,联名者众多,不敢不呈递陛下过目。”
朱元璋浓眉微微一挑,惊讶地道:“还有这种事?百姓联名上书,所为何事?”
詹辉上前,将联名信交给云奇,随后道:“百姓在联名信中称,三位殿下于三省清查案件,段酷烈,尤其是秦王殿下。”
“各地官员战战兢兢,政务混乱,百姓亦受到波及,导致不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故百姓望陛下宽宥当地的官员一二,让百姓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朱元璋面无表情,翻阅着百姓的联名信,不咸不淡地了一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礼部尚书刘仲质走出,道:“陛下,臣认为百姓联名上书,必然是当地出了大事,秦王殿下‘疾恶如仇’。
清查贪官污吏的时候,难免有些暴烈的段,波及无辜之人,故臣觉得,不妨召秦王殿下归朝,换其他的官员过去。”
刘仲质很聪明,并未为官员话,而是请朱元璋将秦王朱樉调回来。
您那宝贝儿子当初在西安做了多少荒唐事,陛下您知道,在外不准朱樉又做了混账事,所以,让他归来就好。
刑部尚书开济犹豫片刻,亦走出,道:“陛下,如今正值收取夏税的时期,各地官员都在忙碌,清查大案固然重要,然收取夏税需要时间,更需要各地的官吏、士绅通力合作,臣想,能否对三省的官员宽宥一二,让他们戴罪立功为朝廷效力?”
刘仲质聪明,开济同样油滑,他的意思,便是让朱元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宽恕为朝廷效力的官员。
但这话不能直,还要扯上夏税,毕竟,赋税乃是朝廷之根本,没有赋税拿什么去北征?去赈灾?
朱元璋没同意,也没有拒绝,他环视四周,道:“还有谁要么?”
吏部尚书李信躬身行礼,道:“陛下,百姓乃是我大明的根基,百姓联名上书可代表天下民意,陛下清查贪腐,乃古之明君典范,天下百姓无不称颂陛下之恩德。
然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我大明正值用人之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之培养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三位殿下抓了那么多官员。”
“还清查了三省那么多士绅,谁来为朝廷管理当地事务?谁来为朝廷催缴赋税?臣绝没有为他们开脱的意思,但事情是要人去做的。”
李信眼眶微红,一脸忧国忧民的模样,道:“臣请陛下暂熄雷霆之怒,为大明百姓考虑,轻罚各地,准他们戴罪立功,为朝廷效力!”
常言道“官字两张口”,用来形容李信,得用“三张口”,他简直巧舌如簧。
李信话音落下,赵仁、赵俊等其他的几位尚书,还有朝中文官,纷纷附议。
朱元璋衣袖里的拳头缓缓握紧,他压制住了想杀人的冲动。
平息了片刻,朱元璋指着送来的文书,气得牙痒痒,道:“好一个百姓联名上书,好一个轻罚,戴罪立功!”
“尔等听过了‘民意’,不妨再听听燕王他们送到金陵来的奏报,听一听你们口中能戴罪立功的人,都做了什么,官员虚报税粮,侵吞本该上缴国家的赋税,肥了自己,瘦了国家!”
“更有士绅用段,将赋税转嫁给平民,使得百姓困苦,就连那鱼鳞册上的土地,都有人敢造假!”
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喝道:“他们上上下下联起,侵吞国库钱粮,中饱私囊欺压百姓,轻罚之后他们能悔改?不会!”
“光是三省查出的人就有这么多,其他省呢?还有,咱已经废除了士子的免税田制度,居然还有人变着花样地逃税,若本该上缴国库的钱有五百万两,他们私吞了三百万两,只给咱两百万两!咱还要感激他们不成?那是大明的钱,朕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