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一群强盗

A+A-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人来太极宫的时候已经是天黑了。



    相互都带着迷茫的神色。



    特别是李靖的脸上,带着是凝重之色,脑中完全没有想起来关于占城稻的事情,满脑子都是是谁打边疆。



    还用了八百里加急,战事肯定很着急。



    直到一群人进宫,看见李世民兴奋的表情,众人都呆住了。



    “陛下。”长孙无忌带头拱喊道。



    李世民都没等其他人开口问安,便哈哈大笑着拿着两封八百里加急的的信件道:“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几人看过去。



    这不就是八百里加急的信吗?



    长孙无忌没有犹豫,接过两封信直接打开,看见里面的内容神色一凛。



    “陛下这占城稻是何物?一年两熟,而且亩产如此之多。”长孙无忌从未听过这种稻,一时间有些纳闷。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看过信之后,便立马拱。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陛下,大唐要有此物,可保千秋万代。”



    魏征和李靖听见占城稻这个名字先是一愣,随即看李世民的表情,便心里有数的对视了一眼。



    看来李承乾所言属实。



    “哈哈哈。”



    听着这番恭维的话,李世民笑的更加开心了:“这份功劳是大家的,不止是朕的。在你们来的时候,朕已经想过了,林邑必须拿下。”



    “来。”



    李世民了声,便带着大家到了一张舆图面前道:“你们看林邑位于大唐南边,连接安南,如果大军从安南进军,你们看意下如何?”



    闻言,几人纷纷都走到舆图面前开始观察起来。



    一直都是跟突厥打仗,对于南边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还真的没有怎么研究过。



    反倒是李靖最熟悉南边的情况,皱着眉道:“陛下,安南前往林邑先不路途遥远,而且没有大道,加之林邑那边的情况并不适合我们大唐将士长途行军。”



    “以臣看,从海上是最省事的。”



    “海上?”



    李世民对于李靖的话,深深皱眉。



    大唐不是没有海军,可几乎没有怎么打过仗。



    而且李靖的意思,李世民也明白,无非就是瘴气问题。



    岭南多瘴气,也是自古难以解决的问题。



    魏征这个时候站出来拱道:“陛下,此法既然是太子殿下所想,不如问问太子殿下的意思?”



    此时的魏征已经对李承乾教无可教了,很多东西李承乾理解的比他还深透。



    光道理方面,魏征自认为十个他都不是李承乾的对。



    而且李承乾所的魏征一无所知,都是什么古籍中知道的。



    对于魏征这种博览群书的人而言,只能李承乾读的书比他还多。



    李世民一听李承乾的名字,皱了皱眉。



    想到自己儿子所作所为,他就心里有些膈应。可这又事关大唐百姓,事关大唐是否能够延绵万代的事情,李世民还是选择点了点头:“行吧,张阿难,去让太子过来。”



    “是。”张阿难领命便下去吩咐了。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对视一眼,有些不敢置信。



    又事关太子?



    难道这个占城稻是太子殿下发现的?



    三人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是嘴上却没有。



    李世民则是不断观察着舆图。



    直到李承乾呆头呆脑的被带来了甘露殿。



    发现一群大老爷们围着李世民,而李世民却直勾勾盯着舆图。



    李承乾不知道叫自己来是什么事,但还是上前拱道:“父皇。”



    “嗯。”李世民头也没回,依旧看着舆图道:“占城稻的事情已经查清楚了,正在讨论如何拿下林邑,你有什么看法?”



    完,李世民才扭头看向李承乾。



    “真的?”



    李承乾眼中一亮。



    如果弄到占城稻,那么大唐粮食危随时都可以解除。



    到时候世家要挟朝廷的把柄肯定会少一些,而且对于唐军征伐也是有好处的。



    “嗯。”李世民看李承乾这么兴奋的表情,淡淡的回应了一声。



    殊不知自己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比李承乾兴奋百倍。



    李承乾快步上前看了看面前的舆图,一脸嫌弃道:“这谁画的图,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山有多高,河有多宽都不知道,真是失败。”



    嗯?



    



    身后几人诧异的看向李承乾。



    面前的舆图可是多少将军出征,然后带回来的。



    怎么就失败了?



    李承乾转身没在意众人脸上的表情,直接问道:“李师,您如何看?”



    打仗还得看李靖。



    这位大唐军神肯定有办法。



    李承乾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有些东西他可不敢大话。



    突然被点名,李靖还有些懵,不过也只是一会儿而已,反应过来第一时间走到了舆图面前指了指林邑海域的位置。



    “太子殿下,臣认为从海上是最方便的,而且未来想要林邑的粮食,走海运也是最方便快捷的。”



    “嗯。”李承乾点了点头,分析道:“林邑蛮荒之地,不适合大唐将士长途跋涉,如果能够开通海道,肯定是最好的方案。”



    “一旦打通海道,到时在距离长安最近的海域建设一个海港,未来几百年乃至上千年,这个海港绝对是最大最忙碌的海港。”



    粮食不止是古人要吃。



    只要是人就需要粮食。



    从林邑到大唐的海港,一旦开通了海上粮道,永远将不会被淘汰,除非长安迁都。



    李世民听李承乾还要建造海港,皱了皱眉:“你也认同从海上进攻?”



    “是的。”李承乾毫不犹豫的点头。



    看了一圈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几人,李承乾指了一个地方:“就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唐最大的海港,把这一片四周全部发展起来,作为大唐的粮食中转。”



    几人都看向李承乾指的地方,皱起了眉。



    “华亭县?”李世民惊讶的出声。



    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县,而且并不有名。



    让几人十分纳闷,为什么李承乾会选这么一个地方。



    李承乾挑了挑眉,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叫华亭县,迟疑着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个地方。”



    “为什么?”李世民不解问道。



    看了看四周,李承乾找了只毛笔在舆图上便开始画了起来。



    “先从林邑出发,到达华亭县。”



    “华亭县要是成为中转站,倒时可以利用内河道直达长安,而且未来大唐要是大力发展水利的话,从华亭县直达鄯城(现在的西宁)也不是不可,这可是丝绸之路必经的地方,作为大唐对外邦的粮食贸易点也是可以的。”



    李世民等人诧异的看着舆图上线。



    大家都是知道运输困难,陆运哪里有水运来的快。



    如果从长安走陆运到鄯城正常也需要一个月,可是水运就不同了,可能只需要半个月时间。



    唯一一点是大唐很多的河道堵塞,需要疏通河道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



    “太子殿下。”长孙无忌很快就出了现在的困难:“疏通河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等劳民伤财之事,万万不能做啊。”



    旁边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跟着点点头。



    并且房玄龄还举了一个例子:“太子殿下,昔日隋炀帝杨广就是为了开凿大运河,这才”



    “呵呵。”



    没等房玄龄完,李承乾便冷笑出声打断:“每一项工程都是需要付出血汗的,隋炀帝难道真的是为了贪图美色?太上皇后宫佳丽都不比隋炀帝少吧?”



    “你们总隋炀帝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你们现在去看看大运河上来来往往有多少商船,一天能给这些商人带去多大的利益?”



    “好好好。”



    李承乾看长孙无忌还想话,也不管李世民的脸有多黑,直接摆打断道:“隋炀帝做法确实有些劳民伤财,但是大运河利国利民之事你们就不想想怎么做才不劳民伤财吗?光想着开凿河渠是劳民伤财,不想着如何减少劳民伤财的去开凿河渠?”



    “建功立业的哪一位千古一帝没有干过开凿河渠,疏通河道的事情?难道就看着洪水到来,不去修缮,不管百姓死活?”



    几句话,把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好有道理的样子。



    李承乾看几人呆住的样子,冷哼一声:“哼,隋炀帝是征召徭役,那我们可以不需要征召徭役啊。”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



    “太子殿下,不征召徭役,如何疏通河渠?”房玄龄立马拱问道。



    李承乾不屑一笑:“付月例,各府衙将需要疏通的河渠上报到各州道,随后各州道就地征召人工去疏通,每月必须给月例,这不就解决了?”



    “这太子殿下,您可知这笔开支是非常大的。”长孙无忌一副不赞同的摇着头。



    就连李世民都冷哼了一声。



    感觉李承乾出的就是馊主意。



    要是这么简单,他这个皇帝还需要每天头疼吗?



    不就是国库没钱才会无计可施嘛。



    李承乾失望的叹息了一声,自顾自解释了起来:“林邑粮食充裕,除了可以在林邑种植占城稻,附近的真蜡、掸国、骠国土地和林邑并无区别,他们也能够种植。”



    “把林邑建造成最大的粮食市场,周边这些国纷纷效仿。到时可以以最低价收购他们的粮食,运回大唐,卖给百姓,难道这么赚钱的生意你们就没有想过吗?”



    “真是一群强盗,除了打仗抢东西,一点都不知道变通。”



    此话直接把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的面色涨红。



    未来的千古一帝、未来的名臣,竟然被李承乾成了强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