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老蒙家的杂货铺

A+A-

    享用过一顿美美的午饭,几个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继续去收集野地瓜和鱼腥草。



    娘了,这些东西可以拿到镇上去卖钱,换了钱就能买粮食回来,给他们做美味的食物。



    还有肥肉可以吃!



    只是想想就美滋滋,浑身充满了动力。



    阻止了几个孩子顶着烈日去采集野菜、野果的冲动,蒙华吩咐他们在竹屋里歇息歇息,等到太阳西斜再出去干活。



    蒙华自己则将孩子们上午采集回来的鱼腥草和野地瓜装进了借来的背篓中,准备去一趟野猫溪镇的集市。



    蒙华决定去野猫溪并不是临时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来,蒙华需要将自己与潘仁和离的消息告知父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和离或者离婚对于女子来都不是一件事。



    二来,蒙华需要借着这一次去集市的会,将一些东西的出现变得合理化。



    她可以将采集来的纯正野生药材卖给商城,同时从商城中购买一些东西。



    但是,这些东西她都只能偷偷摸摸的拿出来用,而不敢让其他人知晓。



    仅仅从商城里买了一些杂粮馒头和几个竹筒饭,她就感觉到了大丫目光中的疑惑。



    倘若她不能将这些事情变得合理,早晚也会被其他人发现异常。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她倒不担心大丫将她的秘密泄露出去,但是一旦不心让其他人知道了她的秘密,迎接她的,恐怕只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去集市赶集就为了给她拿出来的东西一个合理的借口。



    至少,她可以东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而不至于引起人过多的怀疑。



    背篓是她上午的时候找村长借来的。



    村长姓蒋,是石村最德高望重的人,对于蒙华与潘仁和离感到有几分惋惜。



    将潘山和潘峰上午采集回来的差不多六斤野地瓜放在背篓底部,面上则满满的全是鱼腥草。



    最上面用了一张芭蕉叶覆盖,防止鱼腥草被烈日烘烤。



    在几个孩子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蒙华顶着烈日踏上了通往野猫溪的土路。



    石村隶属于田家镇,但是距离临近的几个镇的距离都差不多,分别是潘仁当二的唯新镇,老蒙家父母开杂货铺的野猫溪镇,还有石村隶属的田家镇。



    乡村的镇子并不是每天都赶集,一般临近的几个镇子会轮流着开集市,同一个集市间隔两日进行一次。



    比如,野猫溪的集市就定在每旬的、4、日。



    唯新镇的集市在每旬的2、5、日。



    田家镇的集市在每旬的3、6、9日。



    每旬的初十,则没有集市。



    石村距离野猫溪足足有二十里路,石村的人很少去野猫溪赶集。



    一方面,二十里的山路,就凭山里人的脚程,一来一回也需要近两个时辰,耗时颇多,如果还要带上物品,更是耗时耗力。



    另外,去野猫溪需要渡过一条河—涪江。



    野猫溪在涪江河对岸的江畔上,需要乘坐渡船才能抵达。



    渡河需要付给船夫一文钱作为船资,如果携带有货物,则需要另外再付一文钱的船资。



    村里人赶集哪里有不带东西的?



    一来一回就需要付给船夫四文钱的船资。



    



    四文钱,足以在米铺买到一斤陈米,加上野菜能煮浓浓的一锅野菜粥了。



    所以,村里人如无必要,是不会去野猫溪赶集的。



    刚刚离开村子不远,背篓里的野地瓜和鱼腥草就变成了商城的余额。



    六斤野地瓜卖了300元,5斤鱼腥草卖了差不多300元,商城的余额一下子变成了00多元。



    蒙华感觉自己的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起来。



    八百多块钱虽然还不足以开通任何一个分项的产品,但是按照就八百块钱的购买力,足以让一家人好几天不会饿肚子了。



    而这才是半天的收获。



    虽然现在只能购买熟食,但是填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随着采集的药材增多,可采集的药材种类变多,开通其他商品分项指日可待。



    等到了那个时候,好日子就来了呀。



    从商城买了一根熟玉米棒子,蒙华一边掰着玉米粒儿,一边轻快的走着,筹划着回去的时候给孩子们带点什么吃的?



    要不,就这大玉米棒子一人来两根儿?



    嗯,这个时代有玉米出现了吗?别整劈叉了,让玉米提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了。



    一路上胡思乱想着,蒙华很快就到了涪江边上的渡口。



    她没有铜板付船资。



    别担心,两个松软的白面馒头递过去,船夫大哥脸上全是笑容,将她让到了最好的位置。



    看着脚下的滔滔江水,蒙华感慨不已: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呐。



    野猫溪的镇子建在赵家坝,因为水利交通便利,比起唯新镇和田家镇要繁荣许多。



    到达野猫溪的时候,今日的集市已经散了,只有一些商家的铺子还开着门。



    蒙华循着连接码头的石板路走进野猫溪,很快就找到了老蒙家的铺子。



    老蒙家的杂货铺在一排老旧房子中间,铺面大约有一二十平米的样子。



    在门口的位置,有一个老旧的柜台,上面整齐的摆放着几个竹篓和陶罐。



    竹篓中,分门别类的放着针头线脑等零碎的东西,而陶罐里,则是红糖、粗盐、老醋、酱油等老百姓经常会购买的东西。



    柜台的一侧是过道,靠墙边摆着几个敞开口子的麻袋,袋子中装的是麦、陈米、黄豆、绿豆等农作物。



    除了这些,在柜台后的架子上,摆放锅碗瓢盆筷子、勺子等物品,全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杂七杂八的物品。



    在柜台后,一个身体稍显瘦弱的青年正执着一杆毛笔,在发黄的纸张上认真的写着什么。



    这个青年正是原主的弟弟,老蒙家唯一的儿子,蒙洪。



    蒙华走近柜台,年轻人才抬起头,刚想要问需要买点什么,却发现走来的人是许久未见的长姐。



    年轻人赶忙站起,热情的招呼道:\"姐,你怎么回来了,姐夫呢?\"



    \"快进来,天气这么热,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热坏了吧,快坐下,我给你倒碗水解解渴。\"



    蒙洪一边着话,一边赶忙从柜台后走出来,接过长姐肩上的背篓,将她迎进了杂货铺后面屋子的饭桌边坐下,从水缸里打了一碗水端来给她解渴。



    蒙华也确实口渴了,端起碗一气儿将水喝干,这才问蒙洪::你一个人守着铺子,爹娘呢?\"



    蒙洪再次从水缸中打了一碗水放姐姐面前,这才回答道:\"有人请爹爹做木活,要晚上才能回来了,娘去隔壁婶子家串门儿了,姐你先歇一歇,我去叫娘回来。\"



    蒙华拉着蒙洪的,对急切的弟弟道:\"弟弟,不着急,你先坐下,我们姐弟俩先话。\"



    蒙洪闻言,感觉有些奇怪的在姐姐对面的凳子上坐了下来,问道:\"姐,你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