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这两种金属,竟然能以这种方式熔炼?
A+A-
“沈院长,你这合金技术文件是从哪儿弄来的?”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合金,成分都很简单。”
“可这合金里头用了十几种金属,还有差不多十来种非金属材料。”
“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稀土。”
“这文件靠谱吗?”
沈建国扫了一眼,毫不犹豫地回了一句。
“这东西,绝对没问题。”
显然,沈院长对苏九是百分百信任。
尤其是在之前叶德远气急败坏的样子下,他对苏九的信任反而更甚。
要是苏九没本事,叶德远那老头能急成那样?
他目光转向张平远,问道。
“我现在想知道的是,要实现量产,大概需要多久?”
院长的肯定回答,让张平远心头一震。
这一刻,他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专业判断。
这合金材料,难道是真的?
凭他的经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看了一眼文件上复杂的过程,深吸一口气,认真地。
“沈院长,给我点时间,我得试试合成,看看铸造工艺的难度。”
军科院,研究基地。
在院长点头认可之后,张平远立刻收起了之前的漫不经心,变得异常认真。
他持文件,径直走向了实验室。
一边走,一边将文件的第一页递给了身边的助。
“马上把这些材料清单上的东西准备好。”
文件首页,清楚地列出了所需的各类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张平远则直接走进了实验室深处。
合金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主要是熔化和烧结等步骤。
他眼神专注,反复查阅着合金的制造工艺和流程。
不得不承认,这种合金在制作上比普通合金复杂得多。
张平远转身,严肃地道。
“沈院长,依我看,这种合金的制作如此复杂,量产难度肯定不。”
“这种特殊合金有什么特性?硬度等级和延展性如何?”
沈建国摇了摇头,这些东西他并不清楚。
“这我不太清楚,你做出来看看不就知道了?”
张平远点点头,把文件放在一边,熟练地换上了工作服。
接着,他走到器旁,开始预热设备。
正好材料准备也需要时间。
张平远正在做测试前的最后准备。
张平远在实验室里一切准备就绪,助理也带着材料走了进来。
这间实验室,专门为他研究合金而设。
虽然面积不大,但所需设备一应俱全。
他深吸一口气,严格按照资料上的步骤,开始熔炼。
实验用的材料,都是精挑细选,几乎没有杂质。
旁边的温度计不断攀升,很快就达到了2000c。
在高温作用下,各种金属材料迅速熔化,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张平远再次核对了一下每种材料的克重。
他轻声自语:“比例没问题。”
这只是熔炼合金的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每加入一种新材料,金属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眼前的仪器,实时显示着温度、密度、质量、熔点等详细数据。
张平远的额头上已冒出细汗。
“开始第一次尝试!”
他操作着,两种金属液态缓缓汇聚。
突然,这两种金属产生了强烈的互斥反应。
就像水和火难以相容。
张平远深吸一口气,脸上依旧平静。
张平远早就知道这两种材料互相排斥,文件上也写得明明白白,出现排斥是正常现象。
按照文件指示,下一步的操作并不复杂。
继续升温!
他盯着温度仪表,眼看着数字不断往上蹿。
终于,指针稳稳地停在了5000c。
“现在,加入zr、l、c”他自言自语道。
此刻,张平远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
在他的认知里,这两种金属是不可能融合的。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
原本互不相容的金属,竟然开始慢慢汇聚在一起。
仪器上的数据分析也在飞速变化。
硬度和熔点都在不断攀升。
仅仅加入了几种元素,竟然引发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张平远心头一震。
这两种金属,竟然能以这种方式熔炼?
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后续还有更多金属没添加呢。
张院士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不是正在实验,他真想冲出去问问,这个“新型合金”到底是谁研发的。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甚至狠狠拍了自己一巴掌。
刚才竟然失神了!
哪怕是短短的一瞬,对于某些特殊的金属来,都可能错过最佳的熔炼时。
尤其是合金,这个时间点更是难以把握。
张平远立刻神情专注地添加了另一种金属。
果然,仪器上的数据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次,合金的硬度又提升了不少,同时还赋予了这块新型合金更好的延展性。
每加入一种新金属,合金的性能几乎都能得到稳定的提升。
而且,时不时还会赋予合金一些新的特性!
张平远神情专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文件上的步骤。
“最后一种材料!”
“降低温度,让金属完全冷却!”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感到无比震撼。
竟然还加入了这种稀有材料!
在之前研究合金时,他从未想过能加入这么多元素。
“将合金放入冷却池!”
“水淬!”
“把握时,再次加热!”
原本还算轻松的张平远,此刻已显得有些疲惫。
他早已汗流浃背,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还好,最后一个步骤终于完成了!
一直运转的仪器开始缓缓停下。
那块微微闪烁的银色金属,也逐渐塑形,最终呈现出一个条状的不规则长方体。
成功了!
张平远深深吐出一口气,眼中也流露出几分惊骇。
张平远站在实验室里,心中不禁有些震动。眼前这块不起眼的合金,竟然让他费尽了心思。
在制作过程中,好几次都差点出错。
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失误,这块金属就可能彻底报废。
这种合金的难度,远超他的预期。
尽管如此,张平远心中还是涌起一股自豪感。
一次就成功,确实不容易。
他也明白,这次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