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发生了什么

A+A-

    虽然他们略懂械,但从未见过这种器。



    此时看着宋杰的操作,也是一头雾水。



    然而,



    当器启动后,



    宋杰把一块裁剪好的五毫米厚钢板放入其中。



    一番“调节辊距”



    “操控离合”



    的动作之后,很快,一根完整的钢管便从器上方取出。



    所有人都震惊了。



    尽管这钢管中间还有一条未焊合的缝隙,



    但众人心里清楚,这完全不是问题。



    卷板嘛。



    这些人都知晓。



    可他们印象中的卷板均为械式的,



    且操作起来相当繁琐,耗时费力又浪费材料,绝非眼前这般便捷。



    杨厂长与李卫民也在场,杨厂长惊讶地道:



    “宋工,这是你研发的卷板?太实用了。”



    “真没看出来。”



    “平日里你默默无闻。”



    “居然一下子拿出这么大的成果,还对我们保密这么久。”



    杨厂长提到的是发明,而非改良。



    毕竟这四辊卷板与先前的三辊卷板截然不同,根本上已不能算同一类东西。



    倒是李卫民,



    看到眼前的卷板,



    目光中流露出沉思之色。



    旁边还有厂里的其他技术员,此时也都睁大双眼,围在仍在运转的卷板旁,满脸难以置信。



    宋杰道:



    “这并非我发明的。”



    “是李建设同志所创,是改良的。”



    “但我认为,如此好用的器,与原来的三辊卷板相比,简直判若两物。”



    “完全可以设立一家分厂,专攻四辊卷板的生产。”



    听罢此言,



    杨厂长颇为惊愕。



    没想到,这又是李建设折腾出来的新玩意儿。



    但他并未立刻表态,



    而是露出思索的表情。



    倒是周围的几位技术人员,在一旁低声议论。



    虽满是钦佩,但目光间亦闪过一丝渴望。



    这个时代或许有人对金钱毫无兴趣,却没人会对名誉无动于衷。



    这些人自然了解削皮刀,也听过李建设。



    但削皮刀太过简单,



    仅仅凭借一个创意而已。



    而卷板则不然。



    他们一眼便能看出,



    眼前的四辊卷板显然是李建设随搞出来的,部件间杂乱拼凑的痕迹明显。



    若是厂里真打算大批量生产,



    势必要重新设计,并规划生产工艺及调整生产线。



    这绝非事。



    若要成立卷板分厂,



    



    到那时,他们也能在这新型械的问世过程中留下印记。



    商议片刻后,



    杨厂长好奇地问宋杰:



    “宋工,你这是李建设发明的,为何他没上报此事呢?”



    “即便不建分厂,不量产,他对卷板的贡献,厂里也不会亏待他。”



    听完这话,



    宋杰不禁苦笑,



    把当时见面的情景和大家讲述了一番。



    那些不了解李建设的人,听完事情经过后,都不禁眨眨眼,怀疑是否听错了。



    如此关键的设备都已经研发出来了,难道他就一点都不在乎?



    宋杰严肃地表示:“尽管李建设这样,但若真的计划开设分厂的话,我认为还是应该邀请他一同商议。”



    “毕竟这项发明是他完成的,而且实用性很强。”



    他心里想着,“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定已考虑到改进的地方。”



    若是真的打算设立分厂,我觉得最好聘请李建设担任技术顾问。



    目前而言,我对他的能力完全信服。



    听到宋杰这么,杨厂长默默点头同意:“这个没问题。”



    “不过是否要建分厂,还得向上级汇报并进一步研究决定。”



    采购科的吴敏刚从外面回来,看见办公室里有人,便随意问道:“各位同事,有没有人认识能搞到螃蟹的?最好是阳澄湖的大闸蟹,而且要尽量有黄有膏的。”



    采购科的人都这样,平时各忙各的事,需要帮忙时才会互相交流信息。



    今天吴敏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孙莲花正拿着镜子检查唇膏,头都没抬地:“这什么时节呀,现在哪有带黄带膏的大闸蟹呢?要是醉蟹倒是可以试试。”



    吴敏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端起一杯水,无奈地:“不是我要买,是我一个朋友在国宾馆工作,她有个外国人想吃。”



    原来前几天有批外国人来中国访问,当时快到夏天了,他们尝了次六月黄,觉得味道很好,一直念念不忘。



    这次他们又来了,不管什么季节,就想吃六月黄,真是难伺候。



    肖大海正在看报纸,听到这里插嘴:“这些外国人还真是挑剔!”



    大家只是随便聊聊,并没太在意这件事。



    毕竟这是国宾馆的人托付的事情,想必他们自己早就考虑过了。



    除非有人有特殊的资源,否则这确实不容易办成。



    李建设也在场,听见吴敏的话后道:“吴姐,你朋友什么时候要?我有个南方的朋友,要不我去问问,不一定能找到。”



    办公室里的人听后都很惊讶。



    陈忠惊叹道:“建设你真厉害,有这样的关系,那就去问问吧,看能不能弄个十斤。”



    显然,李建设既然这么了,肯定有一定的把握。



    而且李建设之前多次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人脉广泛。



    李建设笑着答应道:“行,我帮你问问,如果没有的话回头也告诉你。”



    正好巧合的是,我的那位南方朋友家里孩子调皮,养螃蟹玩,在天冷的时候稍微控制了一下温度,结果发现大闸蟹在冬天也能生长。



    那位朋友就研究了一下,在室内开始尝试养殖实验,虽然规模不大。



    这时,算是“无中生友”



    了。



    李建设接话是因为刚才孙莲花提到能搞到蟹苗。



    而自己系统空间里出现了湖泊,按照以前的规则,这湖泊是可以用来养殖螃蟹的。



    有了蟹苗就有希望。



    因此,李建设才插了这一句。



    虽然自己尚未亲身尝试,也不确定情况如何,但还是给自己留了点余地。



    即便如此,这也足够让人对他另眼相看了。



    吴敏兴高采烈地:“不用急。”



    “那些外国人还得好几天才到。”



    “听是来处理一些外交事务,好像是国宾馆出了点问题。”



    “前几天听里面还发生了什么。”



    “还涉及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