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A+A-

    第四十九章

    左三姑娘也不是个傻的,娴妃完之后, 她细细品了品娴妃的话, 然后便施礼向娴妃道谢:“妙珠妹妹, 多亏有你帮我理顺思路, 不然我怕是又要闯祸了。”

    “姐姐同我还客气什么。”娴妃也是母亲,想到敬安的境遇,她不免有几分同情,“你放心,长华殿那里,我会想办法帮敬安点的。”

    虽娴妃刚刚才了不用客气,可左三姑娘听了这话, 还是不由地道:“那就太好了, 谢谢你妙珠!我们怕给安儿添麻烦, 都不敢明着为他做这些事……”

    娴妃轻轻一叹:“你们也不容易,尤其是逍姐姐……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士之耽兮,犹可也。女之耽兮, 不可也。她实在是太傻了。’”

    不管怎么, 结果已然酿成,这世上从来都没有后悔药可吃。

    人的命运多多少少是因一个人的性格而决定的。哪怕重来一次,或许结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

    左家人向来护短,是不可能对敬安置之不理的。

    所以他们决定按照娴妃所的第一个方案,想办法在暗中联系安郡王,希望老四能答应放手, 让敬安回到承恩公府,然后和左氏一起离开京城。

    娴妃回到宫中之后,也履行承诺,请长华殿的掌事太监来襄乐宫喝了杯茶,还送了他一包金瓜子,嘱咐他以后多照顾着敬安一些。如果有人欺负敬安的话,除了及时护着敬安一些之外,还要派人来襄乐宫通知娴妃一声。

    宫里的人都知道娴妃得宠,所以那太监对着娴妃本就十分谄媚。加上他收了娴妃的好处,自是满口答应下来。

    不过让娴妃没想到的是,大概一个月之后,左三姑娘突然求见。

    见面之后,左三姑娘告诉了娴妃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消息——安郡王竟然同意了。

    左三姑娘心情复杂地:“听我三哥,以往不管是谁和安郡王提,是希望能接安儿回承恩公府的时候,安郡王都坚决不肯答应。所以这回三哥去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对安郡王软磨硬泡的准备。结果没想到他们一见面,三哥刚一提,安郡王竟然就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你奇不奇怪?”

    娴妃也十分意外地:“可能是他发现自己顶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终于想通了吧。不管怎么,你们现在是如愿了,这不是挺好的么?”

    左三姑娘点了点头,可不知为什么,心里总觉得不太踏实。

    果然,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和老四达成一致之后,承恩公夫妇带着安郡王的亲笔信亲自去安郡王府接敬安,谁知道敬安竟是不愿意走,一个劲地往安郡王妃庞氏的身后躲。

    庞氏看着躲在自己身后的这个孩子,心里也很矛盾。

    她心里既希望敬安走,让王府恢复往日的平静,又不想让别人觉得她这个主母容不下敬安。

    不过,见敬安在承恩公夫妇面前,还表现得这样依赖自己,庞氏心中倒是有一丝欣慰。

    她和敬安虽然并不亲近,但她自认在吃用方面从来没有短过敬安什么。看来这个孩子,还是知道好歹的。

    因为敬安死活不肯走的缘故,承恩公夫妇只能先道回府。

    等安郡王回京之后,庞氏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他。

    安郡王拧着眉头,一脸无奈地看向敬安。

    “为什么不跟你外祖父外祖母回去?你就不想你的亲生母亲吗?”

    敬安抿着唇不话,瞧那倔强的样子,竟是和安郡王时候一模一样。

    庞氏见他如此坚持,便对安郡王道:“殿下,既然安儿不肯走,不如……就把他记在我的名下吧!以后他就是您名正言顺的嫡子,也就不会有人再什么闲话了。”

    安郡王闻言,不禁十分意外地看向庞氏:“你愿意?”

    庞氏不假思索地点点头:“当然愿意。这孩子聪明又懂事,妾身很喜欢。”

    安郡王听了,又看向敬安。

    敬安犹豫着看了庞氏一眼,最终点了点头。

    安郡王长叹一声,道:“不管怎么,本王之前已经答应了左家,同意他们领安儿回去。虽现在不肯离开是安儿自己的意思,但我们还是要给承恩公府一个交代。”

    庞氏十分贴心地道:“您刚从外地回来,一定累坏了,还是好好歇着吧,妾身带着敬安去和他们谈。”

    安郡王略显疲倦地点了点头。

    身体劳累倒不算是什么,主要是以他现在的处境,实在是不适合去左家。

    庞氏这么,可以是非常体贴了。

    ……

    庞氏领着敬安走入承恩公府之时,心中十分复杂。

    她在出嫁之前就见过承恩公嫡长女,但在那个时候,她只是一个五品官的女儿,两人有如云泥之别,甚至没有过一句话。

    后来出了那样丢脸的事情,她心里不知有多难受。

    可她终究是熬过来了,熬到了今天,熬到左氏的儿子,情愿认她为母。

    庞氏觉得扬眉吐气的同时,又不禁有一丝心酸。

    这些年她过得这么辛苦,好像终于赢过了左氏,可她争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

    因为当初事情闹得太大,这几年来左家和安王府几乎断绝了往来。再加上左氏很少出门的缘故,现在她看着眼前长高了不少的儿子,不禁有几分陌生。

    听庞氏明来意之后,左氏的脸色不大好看地:“我能和安儿单独几句话吗?”

    庞氏看着敬安,点了点头。

    母子俩走进一间无人的厢房之后,气氛反倒比方才有旁人在的时候更尴尬了。

    左氏看着眼前半大的孩子,忽然有些不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怀胎十月,亲手养大到七岁的孩子了。

    “安儿,你……”左氏艰难地开了口,本想问敬安最近过的怎么样,可话到嘴边,却完全变了方向:“你长高了。”

    敬安神色淡淡地:“母亲,我们之间就不必寒暄了,长话短吧。我已经下定决心要留在安王府了,所以我是不会和您一起离开京城的。”

    左氏神情复杂地看着儿子:“安儿……你可要想清楚了。这条路非常不易,你必须要承受许多你本不需要承受的东西。”

    敬安十分理智地:“母亲放心,我都想明白了。至于您,您决定离开京城是对的。没有儿子在您身边,以后您还能改嫁,还可以有新的人生。我跟着您走,您这一辈子就完了。”

    敬安言语之间,有种超出他年龄的老成。

    左氏突然间明白,没有任何人逼迫敬安,这的确是他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既然如此,她只能选择尊重儿子的选择。

    “先不我。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会再多什么。只是安儿,母亲希望你能答应我两件事。”

    “母亲请讲。”

    “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平平安安的,不要生病,也不要受伤,让我知道你好好儿的。这样哪怕见不到你,母亲也能心安了。”

    敬安不假思索地答应:“母亲放心。我这条命来之不易,我得好好珍惜。”

    听敬安这么,左氏心里不出是什么滋味来,只是继续道:“第二,不要和你哥哥争夺世子之位,永远都不要。要感激安王妃愿意抚养你。”

    敬安听她这么,似乎有些意外。不过犹豫了一下之后,他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左氏最终独自一人离开了京城。

    敬安被记在庞氏名下之后,傅侧妃的儿子敬炎看在庞氏的面子上,也不好天天叫他“野种”了。

    一切错误的,仿佛都步入了正轨。

    ……

    裴清殊登基整整一年的时候,户部终于完成了全国人口和土地的调查。

    为了确保人口统计的准确性,朝廷推出了几项新政策。

    首先是以各项福利吸纳流民归乡,或者在当地定居。

    名下没有土地、又无以为生的孤儿,未满十四岁者可免费进入慈幼局吃住、识字、学习各种手艺。不过他们没有银钱可领,还必须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他们也可以自愿卖身为官奴,通过伺候宗亲贵族等途径获取一定的收入。

    年满十四岁的孤儿和流浪者,则不能再呆在慈幼局。

    这些人可以通过给朝廷做工或者耕地,获取微薄的收入。这个数字当然不多,但比起一些黑心的作坊老板,已经算是公道,起码糊口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朝廷也推出了拒绝配合人口调查的惩罚制度。

    如果在官府调查期间内,各地百姓有不配合调查、甚至躲避调查者,不仅会被十个板子,还有可能被强制充为官奴,甚至下狱。

    在福利和处罚同时实行的情况下,裴清殊和朝臣们一致认为,这次人口统计的准确性应该大大提高。

    在裴清殊正式下令进行人口调查之前,根据官方记载,大齐应当约有四千万人口。

    不过他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因为过去的皇帝大多都不重视这一方面,觉得进行人口调查费时又费力,所以以前每年的人口数基本都是照抄前一年的,没有太大的可参考性。

    果然,最终得出来的数字,与之前官方记载的法完全不同。

    裴清殊本以为现在应有五千万左右的人口,就已经算是不错了。没想到最终得出来的数字,竟然是五千八百万,比他预计当中多了整整八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