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A+A-

    第八十二章

    裴清殊听了,稍稍斟酌了一番便道:“您的是。乐仪大了, 也是时候该正式地学习一些宫规礼仪和琴棋书画。要起来, 婉晴那孩子也早已满了五岁, 早该搬去慧曜楼了。只是因为之前慧曜楼里没有别人, 怕她自己住会害怕,才请了人去慈安宫教。现在,若是乐仪回宫的话,那晴姐儿,也可以一并搬去慧曜楼了。两人年纪差不多大,还可以一起做个伴。您和父皇若是不放心乐仪的话,这次就在宫里安心住着, 别急着回行宫了。”

    对于裴清殊来, 太上皇唯一能对他造成的威胁, 就是在他刚刚登基的那两年贪权不放。不过显然,这个威胁早就不成立了,所以太上皇回宫与否,裴清殊并不介意。

    唯一的差别, 不过是太上皇和林太后回宫之后, 裴清殊免不得要多跑几趟,去给他们请安罢了。

    这时,太上皇不知忽然想起什么,张开了嘴,却是欲言又止。

    裴清殊见了,不免有几分好奇地问道:“父皇有什么话想吗?”

    “殊儿啊, 是这样。到和乐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朕就想到了你三妹的女儿婉云。朕知道,她不是公主,去慧曜楼学习名不正言不顺。不过她毕竟是朕的外孙女,你的外甥女,身世又那样可怜……”

    “父皇,您不必多言,让婉云也一并搬去慧曜楼就是了。”裴清殊笑了笑:“以往是怕云儿依赖宁娘娘,宁娘娘又不舍得,才没让她搬去的。现在婉云差不多也有十岁了,想来已经独立许多。她去慧曜楼里,正好能照顾两个妹妹。”

    乐仪闻言,不禁十分不服气地:“不是这样的皇兄,乐仪是‘仪’字辈的,她们是‘婉’字辈的,乐仪可是她们的姑姑呢!”

    “好,我们乐仪是姑姑,是长辈。”裴清殊宠溺地捏了捏乐仪的圆脸儿,“那你年后去了慧曜楼,可要好好地听教习姑姑们的话,给两个侄女儿做表率哦。”

    乐仪信心十足地道:“皇兄放心,乐仪一定会照顾好两个侄女的。”

    “乖。”裴清殊放下乐仪,摸了摸她的头,“先叫乳母带你出去玩会儿吧,皇兄有事要和父皇母后。”

    “喔。”乐仪应了一声,去拉一旁的十四,“十四哥,你陪我出去玩儿雪吧!”

    十四向来也很宠乐仪这个妹妹,闻言正要答应,却听裴清殊开口道:“十四,你先留下。”

    十四向来很听裴清殊的话,闻言便应了一声,安抚地捏了捏乐仪的脸儿,让她自己出去玩儿去了。

    乐仪走后,十四便好奇地问道:“皇兄,是什么事儿呀?”

    裴清殊看着眼前的弟弟,发现不知不觉,他都已经长得这么大了,竟是只比自己矮半个头。

    十四比裴清殊十岁,在裴清殊心里,自己这个弟弟一直是一个长不大的不点儿。

    若不是前些日子,傅太后提醒他,是该给十四找侍寝女官了,裴清殊都没意识到,十四竟然都已经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老实,刚刚听到要给十四找媳妇儿的这个法时,裴清殊心里是感到非常不适的。

    一个孩子,怎么能够成婚呢?

    不过,仔细想想看,当年裴清殊在十四这么大的时候,婚事都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现在给十四挑选一位王妃,已经不算早了。

    “你年纪也不了。年后,就该让侍寝女官教你通人事。现在正好父皇母后都在,朕想谈一谈你的婚事。不知父皇和母后,心里是否已经有主意了?”

    “这……”太上皇显然和裴清殊之前一样,一直都把自己最的儿子当成孩子,完全没意识到他已经到了娶妻的年纪。

    这主要还是因为,十四本人的性格,还是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当年裴清殊在他这么大的时候,可是比他要成熟稳重多了。

    “殊儿,阳儿还呢,他的婚事,父皇还真是没想过……”

    林太后也道:“我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要阳儿喜欢就成了。”

    “皇、皇兄……您什么?婚事?”虽十四就闹着跟裴清殊自己要娶媳妇,可是真到了要相看媳妇的时候,他却怂了,“不要嘛,臣弟还呢,您就让我再在宫里呆两年吧,嗯?”

    “朕看你是不想领差事,还想继续在长华殿里混日子呢吧?”裴清殊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朕也舍不得你,只是你毕竟大了。就像乐仪要回宫里学规矩一样,你也要学会独立,自己开门建府,撑起一个家才行。”

    十四听着就觉得头疼:“可是……可是这也太突然了一点儿吧。”

    “从定亲到婚礼,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现在定亲,并不算早。不过朕最近要忙迁都的事情,顾不上你。你若是不急的话,就等到三月份选秀的时候,亲自去相看一番如何?”

    “啊?选秀?那不是给皇兄选妃子用的吗?”十四摆摆手,忙道:“我哪敢僭越啊!”

    “臭子,想得倒挺美。”太上皇闻言,不由笑骂了儿子一句:“就算是在选秀的时候给你选媳妇,那也是在挑完要进宫的后妃之后,再在剩下的秀女当中给宗室挑选。难道,你还想和你皇兄抢人不成?”

    十四连忙把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一样:“不敢不敢,儿子可不敢!”

    裴清殊笑了笑,故意使坏:“不,倒也不尽然是这样。在儿子挑选之前,父皇还是可以,自己先去挑选两个可心的嘛。”

    太上皇闻言,下意识地看了林太后一眼,然后赶忙把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一样:“不敢不敢,父皇也不敢!”

    一屋子的人,都不由地笑了起来。

    ……

    雍定五年,迁都一事开始逐渐步入正轨。

    除了修建宫室之外,长安城的西城、东城,都要修建一些大不一的房子。东城是要赐给皇亲国戚们的府邸,西城的宅院,则是要租、或者卖给一些京官们居住。

    好在长安是古都,原本的建设就还算不错,用不着大兴土木。

    不过这么一折腾,还是难免要花上不少银子。

    裴清殊心里清楚,为了这事儿,在背后骂他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甚至还有一些老臣,在朝上就敢公然对他冷嘲热讽,明里暗里还是不支持迁都。

    裴清殊执政,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过身为皇帝,就没几个喜欢听别人自己不是的。

    所以对于这些顽固派,裴清殊也没怎么留情面,直接在朝上告诉他们,如果留恋故土的话,没关系,只要辞了官,继续留在京城就好了,他绝不勉强。

    这样一来,就没几个人敢再多嘴多舌了。

    毕竟现在,已经不同于裴清殊刚刚继位、手中无人可用的时候了。

    经过两次科举考试之后,裴清殊已经培养了不少和自己政见相投的人才。如果他们这些反对派辞官了的话,对裴清殊来不仅无关痛痒,甚至他还会隐隐感到高兴呢。

    那样的话,不仅省了他的口舌,还省了朝廷的粮饷了。

    不过,裴清殊也得承认,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其实还是挺有道理的。

    比如迁都一事,花费巨大的问题,裴清殊也有同感。所以他最近,除了安排迁都的各项事宜之外,还在考虑继续开源的法子。

    由于还要防着匈奴,暂时没有兵力对付海贼和倭寇之故,海禁暂时还不能开。

    倒是可以想想办法,从大齐内部生出些银子来。

    到这个,裴清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商税。

    早在裴清殊继位之初,他就想动商税这一块了。只是当时户部人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根本顾不上再进一步改革。

    现在,税制改革已经进入平稳实施的阶段。裴清殊觉得,也是时候,动一动商税了。

    户部尚书龙启章,今年已经快六十了,不过他还是不愿意告老。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儿子不争气,至今还没能考中进士。

    龙启章无人接班,自然不甘心就这么退下去。

    裴清殊见他身体还算硬朗,将户部理的还不错,就暂时没有将他换下去。

    不过想要进一步改革商税的话,龙启章恐怕确实没有那个精力了。

    在把户部众人叫来紫宸殿商议了一番之后,裴清殊决定,命户部侍郎贾昂,以及内阁学士陈起等人,共同研究商税改革之法。

    商税改制,迟早会为天下人所知。所以裴清殊也没有藏着掖着,除了命贾昂和陈起负主要责任改制之外,也让其他朝臣各抒己见。无论品级高低,皆可上奏,对此事发表意见。

    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折子不免向雪花一样地涌向了内阁。这其中,大多是一些华而不实、十分不现实的想法。很多折子都还没有被呈上裴清殊的御案,就被内阁的人给筛选下去了。

    不过,在众多的奏折当中,还是有几本,引起了裴清殊的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