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她以为春溪知道, 可春溪的法子居然是地雷式扫荡,东挖一下西挖一下,力气是耗费了不少, 但一个笋都没找到。
沈华扶额, 她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居然以为一个八岁的孩子会有挖冬笋的经验, 主要是古代孩子平日里表现的太能干,她已经不以常规年龄来看待古代孩。
春溪也很苦恼, 三叔带她上山,都是一挖一窝笋,咋轮到她就一个没挖着呢?
她嘴里嘟嘟囔囔的,沈华听在耳朵里,倒是有了些判断, “大姐,三叔是咋挖的?”
春溪回忆着, “三叔就是这走走那走走,然后一挖就挖着了呀……”
地下有笋,踩在脚上可能会有感觉,沈华试着到处踩了踩后, 叹了口气, 山上的地原本就是高低不平,她真的分辨不出哪里是有笋的。
总不能空手回去,沈华看着落的满地的枯竹叶,摸了摸鼻子, 还有一个笨办法, “大姐,这样挖不成, 我们没那么多力气。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找裂开的地,入春了,冬笋要出头,地下的找不到,我们就找那快出头的。”
春溪眼睛一亮,妹就是聪明,但是当她看到厚厚的枯叶时,脸儿又苦了。她撇拉了一下嘴,把锄头交给沈华,豪情万丈的:“花儿,你用锄头,我用手,我就不信我今天找不到笋儿。”
沈华的法子虽然费事,却有收获,春溪是把手伸到枯叶下面沿着地面一寸一寸摸索,有一块地面微微拱起,扒开树叶一看,地面裂了一个细口子。
“花儿,来看,这下面会不会有笋?”
沈华用脚在上面和周围试了试,找感觉,如果下面真的有笋,那么多试几次,她也能找到规律,凭着脚下的感觉来找冬笋了。
“别踩了,挖开看看。”
春溪搓了搓手,眼睛晶晶亮,她直觉告诉她这下面肯定有!她还不敢直接把锄头锄拱起的地方,而是沿着裂缝一锄头下去,翻开土,两人伸头瞧了瞧,没有。
春溪抿起嘴,用力再一锄头,明显的感觉锄到东西了,她喊起来:“花儿,有东西有东西!”在周围连锄了两下,然后用手上去扒土,沈华也上去帮忙。
冬笋周围的土松软,很容易扒开,春溪学着三叔的样子心的把笋摘下来,不伤到下面的竹鞭,并把土重新盖上去,踩实不影响第二年的发芽。
然后在周围又开始挖,因为她听三叔过,笋都是一窝一窝的长的。可不知道是不是方向找的不对,并没有在周围找到其他的。
春溪看着那颗孤零零的冬笋,问沈华:“花儿,还挖吗?”她其实已经没力气了,最主要的是,一颗够她们吃,所以就没有动力再继续。
“回去吧,快晌午了。”沈华主动拿起锄头,两人一蹦一跳着下山。直到到家再次看到晒在院子里的草腰子,她才想起来早上要去看榨菜腌好没腌好的,一转脸就忘了。
沈华将锄头放回去,喊春溪帮忙挪出一个坛子来,把封口的泥土撬开,掀开蜡纸。她先闻了闻味,第一次腌制时有股子酸味,这次酸味淡了很多,看来确是盐的问题。
不过几十斤的菜要全切完,也挺费事。吃完午饭,王氏没让孩子们沾手,她一个人搬了块石头坐在上面弯着腰在那切,等她想直立起来的时候,发现腰酸胀的厉害,第一下都没直起来,缓了缓才慢慢挺直了。
她用手捶了捶,把七个坛子洗干净,将切成条的榨菜重新装进去,明天好带出去卖。
沈华吃完午饭睡了一觉,等她起来,菜已经装了坛子,她站在坛子跟前算账,菜买了近三百文,调料用的虽然还有剩,但她喜欢算整数,而且本钱多算点总不会错,加上调料的五十文就是三百五十文。
菜坛子是买的十斤装的,七个坛子就是七十斤,一斤的本钱就是五文。
她听过了,有港口的镇子叫聚海镇,县里有可以搭乘的马车,就是贵,四文钱,加上去县里的路费,单人一次往返就得十二文钱。
她如果和春溪都跟了去,路费就花费掉三十六,这还没有算住宿的钱。
满满算,本钱还得加上五十文,那么一斤的成本就又得多加一文。
卖十二文一斤的话,这都快赶上肉价了!
比咸菜贵了二倍多。
沈华觉得自己是不是算错了,不相信心算,她折了根树枝在泥巴地上写画起来。
如果不放胡椒粉,成本可以少一些,可不管怎么算,都不能低于十文钱一斤卖。
这下沈华真的觉得自己错算盘了,她有点不知道怎么去找王氏开口,忙和了一大圈,到底还有没有去卖的必要?
沈华踌躇着走到厨房门口,听见王氏和春溪正在纠结冬笋咋吃,是用咸菜炒一炒,还是做汤。
她听了一会,深吸了口气,进去拿了一个盘子和一双筷子,王氏只瞄了她一眼,继续把笋切片,“别乱跑了啊,一会吃饭了。”
沈华应了一声,把切好的榨菜装了一些带到镇上,她选的位置是馒头摊和粥摊的旁边,只要有人来买馒头喝粥,她就送上几根。那粥摊虽挂的是粥字旗布,其实就是清米汤,一文钱管饱,冬日里来镇上赶集的人家也愿意花个一文钱喝的暖暖的好赶路回去。
别人见白送也就欣欣然的收下,搭着馒头吃,味道确实不赖,后来榨菜送完,她依旧坐在那,等了一会果然有人来寻,她这会儿才:“家里是要做来卖钱的,被我偷了一些出来,想问问大叔大婶们觉得好吃不?要是不好吃,就让她们别做了,把我搭房子的竹杆全都拿走了。”
原来是卖的,想想也是,总不可能一直送人吃,也就是孩子调皮拿出来玩。
问价格的人不多,但也有几个,沈华便告诉他们:“一文钱十五块。”
按块卖?这是怎么卖的?
感觉有些贵。
一直到天黑,都没有人开口要买的意思,倒是卖馒头的哥蹲到她旁边来搭话,“丫头,你家这咸菜便宜些买给我啊?”他刚刚也尝了一个,平日里也不是没吃过馒头就咸菜,可这味道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丫头手里的菜就馒头格外的好吃,格外的香。如果能一文钱三十块,那买四个馒头送一块还是可以的。
三十块!
沈华在心里翻了一个大白眼,拍拍腿站起身,摇摇头跑开了:“不知道,这你要问我娘。”
“哎!你娘是谁啊?”卖馒头的见人已经跑远,又问旁边卖粥的,“谁家孩?”
卖粥的本在一旁冷眼旁观,就看卖馒头的能谈多少价钱,谁知道姑娘居然跑了,她撇撇嘴开始收摊子,“不认得,人家在你旁边蹲一天了,你咋没问?”
卖馒头的讨了个没趣,也开始收摊子回家,心里琢磨着下次看见丫头一定要问问是住哪的。
……
要春耕了,村里很多人都开始惦记起沈成才名下的五十亩免税地。各家的地都是祖上一辈一辈留下来的,其他大部分地都是地主家和沈员外家的。
有的人家家里男力多的,种完了自家的,就会去佃地主家的地种,辛辛苦苦一年也就是为了让家人多吃几口饱饭。这也是庄家人一个接着一个生孩子的原因,生到男孩子就是一个劳动力!
现在能有机会免一些田税,和沈家稍微亲近点的谁不动这个心思啊。就是不亲近的,也想着自己多给一成粮食,难道沈家会放着现成的实惠不要,讲究面子情?
这种挂田地的做法都是有例可循的,把自家的田过户到沈成才的名下,每年收成的时候,交一部分粮食给沈家当租子,也就比官府的田税要少个几成,但就是少一成,也能多养一头猪不是?
但这也要看人品的,把田挂了去,万一人家不归还了咋办?所以,会上门找挂的都是关系亲近的本家,或者是对沈成才的人品信得过的人家才会来。
沈婆子的想法是自个手头有现钱,之前分出去八两五钱,手里还有四十多两。闺女嫁人还有两年,倒是不急,只把老四成亲的钱留出来,剩下的钱都卖地也能买个三亩上等田,加上家里原本的田,这样就有三十六亩田。
她把想法跟沈老头还有几个儿子一提,大家伙儿都同意,多买地多产粮食,免了税,家里就能顿顿吃实在喽,这可是最让人激动的事。
“成才啊,挂户头的事儿,你可思量好,别同意了这家,拒绝了那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弄到最后好事没做成,反遭人埋怨。”沈老头这几日都不敢出门了,就怕遇到那些老相熟给他提这事他不好答应更不好回绝。
“要我,就一个都别答应,咱家日后肯定是越来越好,田也越来越多,现在给别人挂上了,难道日后再把别人挪出去?请神容易送神难,咱可别干这自找麻烦的事儿。”何氏不是沈家沟的人,和那些亲戚没交情,话自然不用顾忌情分。
作者有话要:
昨天有姑娘问防盗章的问题,这里解释一下哦,V章,只要订阅过,就不需要重复花钱。
V文的规定是,修改章节的字数不允许少于首发章节,所以,提前订阅是不亏的,但是介于有些妹纸不愿意看到不相干的防盗文,所以,不推荐妹纸们提前购买。
其实防盗就是我们作者图个心理安慰吧,能体谅作者写作不容易的,依旧会花钱买正版。其实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买3000字一章,你们花费一毛钱,我能拿到五分钱,有些姑娘宁愿不看,也不会来晋江花钱的。。。╮(╯▽╰)╭
所以,我很感谢你们,我相信每个作者都很感谢那些愿意花钱订阅,甚至买实体书的读者。【鞠躬感谢】
这篇防盗文我会一直贴,即使贴到了V章,依旧会继续连载,这样妹纸们花一个钱可以看到两篇文,我只能用的心意谢谢你们,望你们不嫌弃。
感谢:
久酒酒扔了1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6-12-16 14:20:13
梅子酱扔了1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6-12-17 17:00:29
酒红江白扔了1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6-12-19 23:06:46
明夏扔了1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6-12-20 1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