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票房口碑
接下来的一个时, 托比·马奎尔就坐在餐桌旁, 一边喝咖啡, 一边看威廉不停的在屋子里转。
“拜托, 伙计, 你真的这么紧张?快来吃点华夫饼吧,都快凉透了。”
“我不想吃,吃了也大概会吐出来。”威廉摸着肚子,它在叫。“但我好像真的有点饿了。”
“太紧张了?可是你昨天回来的时候不是首映效果很好,大家的掌声很热烈?”
“可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 也不知道他们对我的表演有什么评价。”
“明白了。”托比·马奎尔将手放在那摞报纸上:“要我帮你看吗, 然后告诉你每个人了什么?”
“你还没看?”
“没有, 今天是属于你的日子, 我本来就是想等你起来后再一起分享的。”
公寓的电话响了起来, 托比·马奎尔拿起听了一句, 然后捂住话筒对威廉:“亚蒙的电话。”
威廉考虑了半秒钟:“我不在。”
托比·马奎尔用去健身房的借口帮威廉遮掩了过去,然后挂掉电话朝威廉耸肩:“为什么不接你经纪人的电话,我听他语气很兴奋, 要你一回来就立刻回他电话, 不定他有好消息呢?”
威廉耸耸肩:“因为就在刚刚我突然感觉,让别人通知我自己的命运是一种非常懦弱的举动。”
“非常有勇气的行为。”托比·马奎尔称赞道:“如果换成是我,我肯定没有你勇敢。”
威廉深吸口气, 抓起一份报纸,闭了闭眼,去看电影版块:
《国家讯问者报》——《喜欢做媒超越拍戏的“金牌媒人”布兰德利》
“威廉·布兰德利对《理智与情感》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是他促成了艾玛·汤普森和格雷·怀斯的婚姻!除此之外, 他一事无成,爱德华被他演绎成了一个懦弱的傻瓜,除了眨着那双绿眼睛卖帅之外什么都不干,至于好口碑?全是靠卖脸换来的——众所周知,布兰德利的那张脸对十八岁以下未成年少女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该死,我就知道《国家讯问者报》的记者不会我什么好话。”威廉将报纸拍在桌子上。
看着面色不佳的威廉,托比·马奎尔拿起一份报纸:“要我帮你读一份么?”
“谢谢。”威廉数了数报纸的数量:“我想我非常需要你的帮忙。”
“啊哈,是《旧金山纪事报》,他们认为电影很棒!”托比·马奎尔将登着新闻的那一面亮给威廉看:“记者米克·拉萨尔称赞了影片的节奏,他:‘李安和艾玛·汤普森的合作使这版《理智与情感》比以前的众多版本表现的都要棒,李安将他东方式叙事技巧延续到了这部西方电影里,在讽刺和温馨中找到了恰当的平衡,不仅对理智和情感的理解都非常清晰,而且画面带着一种古典的优雅感’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克制的情绪,直到最后的痛哭才感情迸发,压抑和宣泄的节奏把握的很好。”
“当然,这部戏还是有着一些缺点的,艾玛·汤普森虽然演技很好,但她的年纪还是有点过大了,不论是和威廉·布兰德利对戏还是和凯特·温丝莱特对戏,她都更像一个女家庭教师而不是乡绅家庭的熟女。”
《旧金山纪事报》是北加利福尼亚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西海岸,只有《洛杉矶时报》的销量能超过它。
“我想我可以放下对票房的一半担心了。”威廉也找到了一些好消息:“《广播时报》剧本很不错,‘虽然也是大团圆结局,但是剧情却设计的清新脱俗,没跟许多英国古典片一样拍出低俗效果’这上面还剧本很有可能会获得奥斯卡的肯定!艾玛看到这条新闻一定会很高兴的。”
“嘿,威尔,看这里!”托比·马奎尔兴奋的将一份报纸展开铺在桌子上:“《综艺》提到了你的名字!”
“哪里?快指给我看!”威廉的声音猛地拔高。
如果《华尔街日报》是美国金融界的权威,《纽约时报》是美国政治界的权威,《Vogue》是美国时尚界的权威,那么《综艺》(《Variety》)就是美国好莱坞的权威。
《综艺》是好莱坞内部最早流通的专业杂志,诞生于1905年,因为制作总部就位于好莱坞,所以刊登几乎全是来自于制片厂、经纪人、导演、演员甚至是各大颁奖礼评选人的一手消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殊专业背景,所以好莱坞业内人士几乎人手一本《综艺》,而业外人士,也喜欢将它看做是“好莱坞圣经”或“全球电影风向标”。
托比·马奎尔一字一字的读着:“华人导演李安深厚的执导功力,和演员纯熟的演技,将《理智与情感》里的三段爱情刻画的各具特色又深入人心,玛丽安和威洛比的爱情是最炙热的,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的爱恋是最深沉的,而爱德华和爱琳娜之间的爱情是最震撼人心的,艾玛·汤普森的两场哭戏非常精彩,而对三位男主角的刻画也非常丰满,同样又不缺少简·奥斯汀笔下那种浓郁的社会讽刺意味。”
“同时,年轻演员威廉·布兰德利是本片的一大惊喜发现,他的演技远远超出所有人预期,让人很难想象他之前一直混迹于银幕之上,并且此次只是第一次参与电影拍摄,哥伦比亚公司有特殊的识人技巧。佳片,值得8分以上——托德·麦卡锡撰文。麦卡锡,我知道这个人,他的很多影评都写的很毒辣,既然他都称赞你了,威尔,我想你已经不用担心了。”
“也不是所有影评人都喜欢我,看看这个人的:‘布拉德利太装可爱了,他在镜头前的表现急需管教,别再不停的冲镜头眨眼了,李安虽然大体表现上佳,但偶尔也有不灵光的时候,布拉德利又不是女主演,为什么要给他那么多的特写?’”
“谁写的这堆狗屎?”
“呃,一个叫约翰·西蒙的记者。”
“哪份报纸?”
“《国家讯问者报》”
“又是《国家询问者报》?他们难道给《理智与情感》写了两篇影评?”
“看起来是这样的,这家报纸的记者真是‘爱’惨你了,威尔。”
威廉耸肩表示无所谓。
“《波士顿环球报》:‘一部极其迷人、巧妙、含蓄又蕴含深刻讽刺精神的电影,艾米·帕斯卡尔担任制作的Chick Flick电影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自不必,难得的是《理智与情感》将爱德华、布兰登和威洛比三位男性角色刻画的也非常丰满,加上配角的精彩点缀、原汁原味的英伦古典风格、悠扬舒缓的钢琴配乐、风趣辛辣的台词,这部影片比英国BBC电视台制作的引起万人空巷观看狂潮的六集短剧《傲慢与偏见》更加优秀。’”
Chick Flick指以女性角色为中心,男性角色不仅退居配角而且发挥余地较的电影,多为女性制作人制作,像是艾米·帕斯卡尔,她就是好莱坞Chick Flick电影的主要发起者和制作者。
“《好莱坞报道》艾玛·汤普森的两段哭戏非常震撼,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还有这句‘对于一名初次尝试大银幕主角的新人演员来,威廉·布兰德利的爱德华无可挑剔,除了过于英俊了点。’”
“《洛杉矶时报》给的评价也不错,他们认为影片情感细腻,风格内敛迷人,可以和詹姆斯·艾弗利导演的《长日将近》相提并论。”
威廉挑了挑眉:“提名可以向《长日将尽》学习,获奖上可千万不要,不然所有人都会哭的。”
《长日将尽》是1993年上映的古典电影,讲述了二战前后英国一间贵族宅邸中男管家与女管家间的爱情故事,第66届奥斯卡提名出炉的时候,它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提名,可惜到最后一个金人也未获得。
“《周日邮报》虽然爱琳娜比人们期待的要老一些——哈,这话可真刻薄——但艾玛·汤普森的演技非常感人,另一位女主演凯特·温丝莱特的表现也非常符合角色,她饰演的玛丽安天真浪漫又充满理想化,而男演员们,艾伦·里克曼的发挥一如既往的可敬,威廉·布兰德利——重点来了伙计——成功发掘了爱德华可敬和脆弱的一面,以这名演员年轻到咋舌的年纪来,这份演技令人惊艳。”
托比·马奎尔翻到报纸另一版:“后面还有一句话:‘值得一提的是,布兰德利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长期定居过的城市只有纽约和洛杉矶,在扮演英国角色的时候,尽管伦敦腔还不够标准,但他的美国口音全部消失了。’”
托比·马奎尔合上报纸:“我有点搞不明白最后这一句话,他是在夸你敬业吗?还是在暗示你有英国血统,比如爷爷或奶奶是个英国人什么的?”
“我的爷爷奶奶不是英国人,他们都是在美利坚出生长大的,布兰德利家祖先在更早的时候就移民了,大约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利坚历史上第二次移民潮的时候?”威廉想了想:“倒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兰斯,他的母亲是英国人,外婆还是男爵的女儿呢。”
托比·马奎尔耸耸肩:“这个叫兰斯的肯定是你非常好非常好的朋友,我都听你过他的名字不下十次啦。”
“是的,他是,我们的关系就像你和里奥一样。”威廉微笑道:“他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兄弟、朋友、伙伴。”
“嘿嘿,威尔,描述你男性朋友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要露出这么温柔的表情?太基啦。”托比·马奎尔受不了的揉着胳膊上的鸡皮疙瘩。
“……好吧。”威廉无奈的住口:“我知道是我跑题了,来吧,我们继续把这些报纸看完。”
十五份日报里,有六份综合性报纸和两份娱乐性报纸,还有三个独立影评人提到了《理智与情感》昨夜的首映——等影片全国公映的时候,这个数字肯定会翻倍的——大部分称赞,部分批评。
托比·马奎尔用一种高兴又暗含失落的语气:“看见没?大部分的评价都很好,伙计,等影片公映后,你就在电影圈站稳脚跟了。”
发莱昂纳多早已当上多部影片的男主角,室友威廉也成为电影圈的后起之秀,而自己从93年和罗伯特·德尼罗合作过《男孩的生活》后就再也遇不到大作品,唯一担当主演的电视剧还在播了不到三个月后被砍掉了,要托比·马奎尔心情一点都不复杂,那也是不可能的。
“不要发愁,伙计。”威廉拍着托比·马奎尔的肩膀:“我不会一走红就弃你而去,让你一个人承担房租的。”
“因为你舍不得楼下汉斯太太的汉堡?”
“别这么悲观,我也舍不得你,T。”
“……你不觉得有点肉麻么?”
“是有点。”威廉也甩了甩胳膊上的鸡皮疙瘩:“我感觉自己饿了,非常非常饿,能给我来一份,不,三份华夫饼么?”
“当然没问题。”托比·马奎尔转身端来装有华夫饼的盘子:“马奎尔大厨为你服务。”
……
七十二家艺术院线范围公映,《理智与情感》的首映票房为102万2431美元,单馆票房过一万四千美元。
真的,这个数字很不错,制片厂、发行方和演员们,大部分人都感到满意。
欧洲是艺术电影生存的天堂,美国观众则很少对古典文艺片感冒,剑走偏锋的cult电影除外,像是《洛基恐怖秀》,还有去年上映并票房大爆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也例外,美国对爱情喜剧片的接受程度一直很高,而那种风格不怎么轻快,相反有些内敛抑郁的影片,或许会在北美捧走奖杯,但很少能同时叫好叫座。
两年前横扫奥斯卡的《霍华德庄园》,第一次公映票房就只有几百万,而且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例如节奏慢到催眠、没高潮没冲突平淡的犹如白开水、像一部风景纪录片多过像故事片等等,等它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爆冷门后,发行方重新安排上映,才将北美票房冲到了两千万美元。
法国名导吕克·贝松的巅峰作品《这个杀手不太冷》风格并不很欧洲,相反在拍摄时还融入了很多好莱坞的手法,是艺术和商业性结合的近乎完美的佳作,但这部影片在美国公映的时候,不仅直到放映结束票房都没超过两千万,口碑还毁誉参半——法国人的浪漫美国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虽然吕克·贝松并没有明确的将杀手里昂和12岁女孩玛蒂达之间的感情定义为爱情,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保守派影评人和观众猛烈抨击影片中隐藏的恋童倾向。
哥伦比亚之前对《理智与情感》的北美票房预估为两千五百万美元,这样加上DVD等周边收入,北美本土能够将制作费回本,就是理想的状态了。至于盈利,就交给海外票房吧,比如观影口味更契合的欧洲市场。
——这里要先解释一下好莱坞的电影分成,并不是影片制作费花了一千六百万,票房两千五百万,所以盈利就是九百万这么简单的加减算法,票房收入要减去院线分成、制作费、发行费、宣传费等花销后,再有所余才是盈利。
能想象一部电影投资了一亿美元,票房两亿美元,最后账单上显示赔钱几千万美元这种事情吗?
在好莱坞,这很普遍:首先两亿票房里,根据放映前的分成协议,院线直接拿走八千万(40%),制片商拿到一亿两千万(60%),减掉制作费一亿,发行费用两千万,广告宣传费两千万,最后算出盈利负两千万。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辛苦拍摄几个月的电影很难回本,那电影公司要靠什么赚钱呢?拍电影不赚钱好莱坞产业为何还如此发达?
注意,这里的“很难回本”指的是“单纯依靠北美票房收入很难完全收回投资”——根据相关数据,在美国,一部电影的全美票房至少必须是制作成本的两倍,才有可能保本——但在全美票房之外,电影公司多的是其他赚钱手段,比如影片的海外发行,DVD收入,电视播放版权等。
其中DVD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美国和欧洲的家庭录像带租赁业务非常发达,90年代初,DVD收入就占到了好莱坞很多电影公司总利润的一半左右。
特别是像《霍华德庄园》《长日将尽》《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古典艺术片,一般票房都不太高,主要盈利的大头是DVD收入。
全美院线在12月中旬上映的影片除了《理智与情感》外还有三部,《逃出魔幻纪》、《盗火线》和《新龙凤配》,全都是商业片,首映票房分别是一千一百万美元、八百四十万美元和五百五十万美元。
乍一看《理智与情感》的102万首映票房和三部影片差距太大,但《逃出魔幻纪》等三部影片的首映院线均在2000家以上,《理智与情感》只有区区72家——虽然院线增多势必分薄单馆票房,但72家影院能有这个成绩,也明了《理智与情感》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哥伦比亚于是对《理智与情感》有了更大期待,他们准备将院线扩大放映到1500家左右。
如果票房不错,DVD收入也不错,那就是双份的棒。
12月中下旬,美国影坛一年一度的颁奖季正式开启。
在奥斯卡等重要奖项揭晓之前作为颁奖季预热出现的,是各大影评人协会奖,和各大工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