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帝的白月光(十六)(捉虫)

A+A-

    “多谢先生教我。”谢蘅注视着姜堰的眼睛道,“有先生在侧,是丹阳之幸。”

    姜堰微微一笑,一扫之前的残忍:“县主可知,前朝最后一个君王是怎么死的?”

    谢蘅摇了摇头。

    在端朝建立之初,前朝的书籍便一并焚了,只有千百年传承的世家才能一窥影子。

    所以庶族难出头。

    姜堰不用翻阅史书,史书自在他的脑中,他侃侃而谈:“晋哀帝是个善良的人,连草木的凋零都会怜惜,可他不适合当皇帝。”

    “当年朝臣劝他杀了萧渊老迈的父亲,逼他守孝三年解下兵权,可晋哀帝我有父亲,你们也有父亲,怎么能劝我为了私欲杀害别人的父亲呢?”

    “后来萧渊果然起兵,夺了他的天下,成了端朝的开国皇帝。”

    “…………”

    谢蘅专心致志地听着,平鹤在一旁记着笔记,姜堰是一个好老师,他博闻强识,将十二朝的历史信手拈来,令人叹服。

    不负南诏姜氏之名。

    此时的姜堰也没意识到,他到底教了谢蘅什么,从来只有帝师才会如此细致地讲解帝王本纪。

    而南诏姜氏,到这一代正好出过五位帝师,辅佐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君王。

    …………

    晦暗不明的天色中藏起了初升的朝阳,轻飘飘的雾气笼罩了整个燕京,更声悠长地回响。

    破旧的茶馆支起了摇摇晃晃的摊子,老板娘开始煮出一壶沁香的茶叶,市场渐渐喧闹。

    新的一天到了,与往常并未有什么不同。

    一个长相俏丽的少年穿着与容貌不相称的蓝黑色布衣,作在了茶馆中央的位置。

    他要了一壶白水丹,坐在位置上不动了,时不时东张西望,似乎是在观察人群。

    随着人越来越多,整个市集从睡梦中苏醒,他呐呐地饮尽了最后一口茶,鼓起勇气夺过茶博士手中的惊堂木。

    他走到台子上,不好意思地冲着众人微笑:“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月氏肆虐边塞,长门关告急,幸有北凉军一夜奔袭千里、夺回长门……”

    燕京是端朝都城,商贾云集,客流涌动,可人们不自觉驻留在了的茶馆,挤作一团。

    听北凉军是如何从一支不满三千的弃军成为了让大月氏寝食难安的三万常胜军。

    他们从未败过。

    一位北凉军人的宿命就是生于北凉,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成长,最后死在战场上。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只是因为少年相貌好看声音软糯,后来是因为少年口中跌宕起伏的故事。

    不,已经不能是故事。

    他们真切地相信那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他们会因为将士们的牺牲而掉下眼泪,也会因为北凉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他们的战友要翻过丹辽山,冒着夜色行军,去解救岌岌可危的太子殿下,为数不多的人守在北凉。”

    “他们必须要这么做,因为太子殿下是一国的储君,他们未来的陛下。”

    人群中夹杂着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儿,他只背着一个寒酸的包袱从闷热的泉州而来,被少年的故事所吸引,忍不住多听了几句。

    他们应该会胜利?

    整个端朝都知道太子是天赐将才,可谁也不知道在西北,在北凉有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为端朝数十年如一日守着国门。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可他们等来的是大月氏人用刀串起来了战友的尸体,拖在马背后。”

    “他们等来的是一场屠杀!”梁凤眼眶红了,声音有些哽咽。

    人群哗动,立马就有人叫起来了:“不可能!他们从无败绩,怎么可能会全军覆没!”

    “阴谋,这是阴谋!”梁凤紧紧地攥住了拳头,当昨夜县主第一次讲这个故事时,蠢笨如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三万北凉军,只逃出了七人!”他咬着牙,一字一句道,“他们带着战友的衣袍,千里迢迢从北凉赶赴燕京想要一个公道!”

    “可没人给他们公道。”

    少年清亮的嗓音带有蛊惑力般:“东厂督主汪铎以临阵脱逃为名关押了他们,明日处死。”

    “这天下,谁能给他们一个公道?”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那可是……那可是汪铎啊!

    “如果你的是真的,不知老夫有没有这个资格?”从人群中走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脸瘦成了皮包骨。

    “泉州冯元会给他们一个公道!”

    梁凤眨了眨眼,他未曾听过冯元这个名字:“不知道大人是……”

    老板娘抱着茶壶走过来啐道:“连冯大人都不识得,他可是享誉天下的冯仲亭呐。”

    梁凤赶紧跪拜在台上,他用着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洪亮声音:“我以身家性命发誓此为真事,愿冯大人为北凉将士讨一个公道!”

    天下何人不识冯仲亭?为官两袖清风头悬青天,为文人开创了泰山学派,一手骈文筋骨天成。

    纵使这些年遭受东林压,贬谪荒野之地,他依然是端朝士大夫永远不曲的脊梁。

    他连天子都敢于直谏。

    冯元望着眼前急匆匆跪下的少年,抚了抚自己花白的胡须:“你且起来,我这就去找汪铎,问个清楚明白。”

    没人知道他的包袱里抓着什么,那是可以倾覆朝堂的一道折子,是他辗转各地所见所闻。

    他想,陛下令他回京也是因为这道迟了十年的折子。

    不止在这间的茶馆,燕京的各个市集都有同样俊美的少年慷慨激昂地讲着北凉,那个不复存在的城市。

    民众是软弱的。

    但同时他们又是勇敢的。

    当冯元踏出了第一步,刚开始只是梁凤和几个学子跟在他身后,渐渐地头戴冠巾的男人自发地跟上了他们。

    从这儿到督公府要跨过三条街,一共是五千二百八十步,冯元年迈的身躯缓缓地走着,跟在他后面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到了最后,他吃力地在督公府前停下脚步,他回头一望,眼眶顿时泛红了。

    半个燕京城的人站在他身后,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巷道,他们都是历史洪流中渺的个体,可此时的他们,彰显了无比强大的力量。

    冯元深深地凝视着他们,有人他是端朝的脊梁,不,不是,他们才是。

    他因为生在这个时代,而无比荣幸。

    飞鱼服的锦衣卫们守在督公府的门口,才不至于让汹涌的人群冲进府。

    千户的抽出绣春刀,冷冽的刀锋直指冯元的咽喉:“你是何人?竟欲擅闯督公府。”

    冯元转过身,解开包袱,从中取出冠帽戴在头上:“你且和汪铎,冯元冯仲亭回来了。”

    “这……”千户有些迟疑,下意识收回了悬在冯元咽喉上的刀。

    “何以喧哗至此。”

    督公府厚重的红木大门缓缓地开,一个披着玄色大氅的中年男子映入众人眼前,他眉眼俱往上挑,令人不敢直视其威严。

    梁凤认出了那是汪铎,吓得赶紧低下头,恨不得藏在人群中央。

    没人因为汪铎是宦官之身就敢轻视他,哪怕是冯元。

    汪铎是他这辈子遇上的最难缠的对手,乃至于他半辈子都在思考该如何败他,还朝堂清明。

    即便他带着大义而来,他也不禁斟酌了一阵,才缓缓开口:“督公还记得从北凉跋涉万里而来的将士吗……”

    冯元精于词藻,比梁凤近乎白描的语言更有煽动力,几乎使闻者落泪。

    汪铎面无表情地望着他。

    这么多年汪铎还是没变,对于汪铎来,没有什么是应该不应该,而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

    为北凉翻案?

    那汪铎就不是汪铎了。

    “不能让边关的将士心寒呐。”冯元叹了口气,“督公,您以为呢?”

    他对于服汪铎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明日问斩,汪铎可以让他进不去皇宫半步。

    他只是为北凉的将士心痛,他们何其无辜,明明应该是端朝的英雄。

    冯元自觉已经尽力,他原本挺得笔直的腰像是泄尽了全身力气般,佝偻了下去,比来时苍老了十岁。

    他只能缓缓转身离开,可万万没想到,汪铎下一秒就变了脸,在锦衣卫的保护下,走过来极其悲痛地道:“若不是冯公,我误矣!”

    变脸速度之快,连一贯宠辱不惊的冯元都呆滞了,任着汪铎拍了拍他的肩,张开的嘴久久未能合上。

    汪铎接着转身面向群情鼎沸的民众,声音哽咽,与之前的冷厉截然不同。

    “我竟让北凉将士蒙受冤屈,我现在就下令东厂,为北凉讨一个公道!”

    “若陛下怪罪,我一力承担,我汪铎虽刑余之人,也明白不能让将士流血又流泪的道理。”

    人群刹那间变得异常安静。

    梁凤多愁善感地流下了眼泪:“我看督公也没那么坏,是我误解他了。”

    “哎,得有理。”

    “督公不也是照着天子之令办事,公务繁重,偶有疏忽也是能理解的。”

    “…………”

    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开始,有人向汪铎深深鞠躬,于是如江水般席卷到整个人群,他们真诚地俯身向汪铎鞠躬。

    汪铎怔怔地看着黑压压向他鞠躬的人群,不知为什么,他忽然想起了当年偷听私塾讲课被发现时,先生只对他了一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惺惺作态。”冯元低低地了一句,声音轻得谁也听不见,可明显带着笑意。

    折子也许还需斟酌。

    冯元望向燕城的方向,隐约望见东边的孔雀楼上站着一男一女,他们似乎正着话。

    当他与其中一名女子目光相视时。

    他忽然感觉到了危险。

    作者有话要:  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