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扶弟魔】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 反过来, 钱可以让很多问题变成问题,如果这笔钱足够多, 那问题还可以变成一个不算什么问题的事儿。
而如果这笔钱高达一个亿的话……
王妈妈调儿都唱起来了:哎, 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啊。
他们家就算再对张家有意见又怎么样呢?
女婿都做到这个程度了, 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做妻子的还不得也豁达一些啊, 毕竟以后还得一起过日子呢。
王妈妈和王爸爸私下里一琢磨,觉得以前的事还是算了,日子总要过的, 闹那么难看何必呢,反正现在市里的房子也买好了, 有彩票巨款也不缺钱了, 女儿嫁得这么好,他们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就去劝舒宁,让她也豁达点儿, 把以前的事放放。
舒宁还能怎么办,放呗,一个亿在手,她哪里还有闲工夫管那点鸡毛蒜皮恩怨。
她最近都忙着给那笔巨款做理财。
不追求回报率的情况下, 买了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一笔一笔在手机银行上买下来也花了不少时间,最后只留了三百万流动资金。
其实按照舒宁的想法,他们这种门户普通老百姓, 留个三百万都嫌多的,本来他们也赚钱,日常也没有什么大额花销,手里有几十万就够了。
是张油坚持留三百万,钱多点买东西底气才能足,还让舒宁以后买东西不要看价格,奢侈品也买买,不用多省。
按照舒宁自己本来的性格,她还真不是个多节省的人,赚了钱固定做存储,剩下的钱她喜欢投资到自己身上,或者给妈妈买东西。
这还不是因为原主的消费观如此,她顺着来的么。
要王媛媛这姑娘,还真不错,家境康,可花钱从来不大手大脚,刚刚工作那会儿收入不高,她还每个月固定存一点儿,等收入涨上来了,住在家里自己没什么日常开销之后,每个月就固定存工资的一半,很有攒钱储蓄的观念。
同时原剧情里,在张油拿到一个亿的彩票之后,王媛媛也没让张油给自己乱买过什么东西,消费观相当的理性。
所以如今舒宁也不会乱花,该做理财做理财,大钱才能生钱么。
同时因为张油拿出一个亿这个举动,王爸爸王妈妈对他也格外的关照,又摈弃前嫌,对张油父母热络了起来。
张油爸妈还以为是亲家放下前嫌才这样,跟着也热络起来,两家人就像从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紧密地联系,开始给两个辈去市里发展做准备。
实话,走到如今这一步舒宁有些意外。
她本来的计划里,去市里是势在必行的事,张家人那边可能会因此闹得不愉快,却没想到现在两家人反而和好,欢欢喜喜继续忙碌,为两个辈铺路。
仔细想想,她计划里的每一步都没有走偏,只是忽然多出了张油把一个亿拿出来交给她保管这个插曲。
这直接导致结果发生了逆转性的改变。
奇人啊简直。
舒宁甚至在心里想,这也就是张油在原剧情里早早去世了,要是没死,以他的处世方式和在家里婚姻中的智慧,王媛媛和张母也不会闹得那么不愉快。
这算什么呢?
她改变了张油原本早逝的宿命,张油也因此“回报”了她。
不但直接把钱交给他了,也让系统界面上的进度条飞速提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地方。
当然了,钱都给她保管,等于这笔钱的安全性得到了很高的保障,至少暂时不用担心张母会用母子情框钱去补贴兄弟了。
舒宁忍不住在心里感慨,婚姻生活啊,来去,关键还是得夫妻自己给力才行。妻子和丈夫,都不拖后腿,家庭才能圆满。
要是人人都有张油这种老公,每家人的老公都像张油这样坦率会办事儿,哪里还有那么多家庭矛盾和婆媳问题啊。
所以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两家人的关系也还算可以,甚至一度有把婚礼提行日程的冲动,最后也是因为张油、舒宁调去市里工作太忙了,只能拉倒。
而在舒宁、张油临时租房子在市里定居的这段时间,两家的父母也经常周末过来,看看房子装修,吃吃饭,一晃眼,半年就这么过去了。
又过了三个月,房子透气散味也差不多后,张家和王家才在本地广而告之,通知亲朋好友两个孩子去市里定居的事。
王家的亲属早听到风声,也问过,这会儿得到确切的法,还是很意外,“真不回来了?市里工作生活压力大,你们又不在身边,媛媛可得辛苦了啊。”
王妈妈一脸无所谓,“辛苦什么啊,上上班赚赚钱而已,反正房子都装好了,再过段时间就能住进去了。”
亲戚:“哟!买了多大的?上次麻将的时候听你妹,买的大平层啊。”
王妈妈换上骄傲脸,“是呢,两百多平。”
亲戚一脸的羡慕:“贵吧?贷款买的吗?贷了多少钱啊,每个月得还多少啊。”
王妈妈:“没有,全款。”
亲戚:“啊!全款啊!”
王妈妈和王爸爸对谁都没提那彩票的事,就房子是两家人一起凑钱买的,女婿家还把本地的婚房给卖了。
亲戚们都羡慕死了,“没有贷款好啊,压力,一起买也好,还能有一半房产。”
张家那边也是如此,听张油去市里工作还和媳妇家一起凑钱全款买了大房子,都他有前途。
张父张母这时候口风也咬得紧,没提彩票,更没提那一亿,就怕家里这么多的亲戚回头找上门来借钱。
不过,他们家亲戚里还是有人知道的,就是张油的舅舅。
这舅舅近期也不缺钱,日子过得还凑合,就是听他大外甥如今有一个亿的时候有点眼红。
上次在张母那边哭穷提到高利贷借款的事情,本来想捞点钱过来,结果没成功。
他觉得应该是他那大外甥不愿意,但张母是她不想给,还拿长姐的架子,是看他表现,之前都已经把彩礼钱给他了,没要他还钱就不错了。
要张家这姐弟两个,关系还挺微妙。
张母是喜欢这弟弟,要不然也不会总拿钱给他,又因为岁数差不少,还当这弟弟是半个儿子,总要管这管那,摆点“严母”的谱。
同时还特别好面子,没问张油要到那五百万,也不是张油不肯拿钱,就是她不准,还用大人管孩儿那套,他表现好才考虑给他点儿,表现不好门儿都没有。
舅舅就问:“那彩票钱现在谁那儿呢?张油兜里吧,你没问他要?”
张母当然要过,张油不给而已,但她又好面子,不肯实话,便道:“我问他要干嘛?他自己中的当然自己保管。”
舅舅想忽悠张母拿钱,便:“那么多钱呢,你也不怕你那新媳妇想办法捞走。”
张母:“瞎什么!”
舅舅:“真不在你那儿啊?我下周进货还缺点钱呢。”
张母:“滚滚滚,自己想办法去,才给你钱又要!我可再和你最后一遍,别给我整破事儿出来,表现不好一分钱也不会再给你!”
舅舅:“行行行,我知道了。”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张油他舅舅都没再作出什么幺蛾子,至少没开口要过钱。
但张母这人吧,大概就爱操劳,只是不太操劳儿子,而是特别热衷于操心自己弟弟家的事情。
舒宁他们在市里的房子装修完,家电、家具入场,散过半年味道,终于可以搬家、拎包入住了。
俩口在暑假前才过了几天二人世界,没多久,张母就来了。
婆婆嫁到,舒宁一点意见也没有,一个亿在兜,她心态稳的很。
即便住在一起难免有点看不对眼的,也完全不放在心上。
而且房子也大,张母想找麻烦还得两百多平的房子里转一圈,麻烦,没必要,所以两代人处得还算可以。
然而,进入暑假的某天,张油和舒宁下班回来,刚进门,就见到了张父。
见到张父不稀奇,稀奇的是,还有个孩子——张油舅舅家的儿子。
孩儿叫周叶,六岁,幼儿园的年纪,又是男孩子,皮得很,此刻正在宽敞的客厅里到处跑。
跑得只能见到个人影,脸都看不清楚,见了大人也不叫人。
舒宁因为心态稳,所以没觉得有什么,以为是张父周末来市里,顺便带了舅舅家的孩子过来玩儿。
张油却在进门后几不可见地拧了下眉头。
直到吃饭,张母才道饭桌上提到,是周叶暑假放假,她觉得明年就快上学了,任由孩子暑假留在乡下撒野不好,就让张父把孩子带过来了。
——张油舅舅的厂在乡下,全家都住那儿。
舒宁听明白了,这是准备让男孩在她家里过暑假。
无所谓啊,反正她心态稳,一个孩儿罢了,她也不至于这么气。
更何况本来买大房子住一起就是她提的,意外情况她也保守估计了一些,不至于没有这点心里准备。
可张油却意外表现得有些不太高兴,但也没在饭桌上什么。
只是晚饭后回房间,拉住舒宁,问她会不会介意。
舒宁摇头,“没关系,反正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卧室睡觉,我本来也不爱在客厅坐着,影响不到我。”
又反过来问他,“我怎么觉得好像是你不太乐意呢。”
张油轻轻叹了口气,道:“我看到那崽子就头疼。”
舒宁:“嗯?”
张油解释道:“以前还住家里的时候,他在我卧室翻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
舒宁宽慰道:“孩子么,就喜欢到处摸,那明天上班的时候你把卧室门锁好。”
孩子来过个暑假,大人也不至于表现出敌意,周叶又是跟着张母张父,所以张油和舒宁便同意了。
退一步,张母先斩后奏,没先问下都已经把孩子领过来了,自作主张下也不会太在意儿子媳妇的态度。
一开始,一切都好。
舒宁算不上多喜欢孩子,但周叶可能是放养长大,特别激灵,话也很多,舒宁晚上回来就爱逗他两句。
周叶童言童语,也经常些让大人捧腹欢笑的话。
所以家里的气氛还算和乐融洽。
就在张油舒宁以为这个暑假会在这样的气氛中顺利度过的时候,某天,张母忽然单独对张油提了个想法。
“我准备让周叶明年过来读学。”
张油顿时心下警惕,问:“住哪儿?”
张母:“还能住哪儿,你舅舅在市里又没房子,当然住我们这里了。”
张油:“……”
张母又:“到时候户口和学籍都一起过来,以后就市里上学算了,一路往上念,最后考大学,那乡下的师资水平怎么能和咱们这里比啊。”
张油:“……”
拒绝的话并不难出口,只是张母后来又这个想法是她最近才有的,还没和舅舅商量过,所以他才没吭声。
男人的思维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何必废话。
只是张母可能渐渐和媳妇相处熟悉了,也没瞒着,次日便又提了周叶上学的事。
舒宁心态稳归稳,听完后心里还是咯噔跳了一下,嘴里却:“我觉得这件事,妈妈你还是先和舅舅舅妈商量一下。孩子那么,要是过来念书就得和父母分开,不太合适。”
张母自动过滤了最后四个字,:“是啊,还没和他们提呢。”
转头,夫妻回房间就嘀咕着商量起来。
张油很坚定地表示不会让男孩儿住家里念书。
舒宁则考虑要是周叶过来,以后是不是得自己花钱养别人的儿子,张母自己在家坐着都能想一出是一出,万一以后要她给周叶买房娶老婆呢。
这不得影响她的任务!
但要怎么拒绝,又是个技术活儿。
好在舒宁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技术一直都还不错。
你张家有孩儿,我王家又不是没有。
崽子谁家还没个三四五六个啊。
刚好,王妈妈有个远亲的孩子一直寄养在舒宁她姨的家里,孩儿很就过来了,一直被姨当做亲儿子养到大,今年十六岁,因为学艺术,最近要来市里上辅导班。
现成的崽子么这不是!
舒宁一个电话给姨,没什么照顾弟弟让他过来住这种冠冕堂皇的话,直接表示自己有难,需要弟弟来帮忙。
姨电话里问:“你老公家那个孩子闹吗?”
舒宁想了想,“还行吧。”他其实对孩子闹不闹的没什么概念,主要她觉得成年人不必和孩计较,即便周叶真的闹腾,她也不会放在心里。
姨笑:“你老公家孩子不闹,咱们家孩子可是闹腾得很。”
舒宁:“就借用个暑假,拜托了姨。”
姨:“那你等等啊,我问问你弟。”过了一会儿,笑,“行了,他同意了,这周就过去吗?”
舒宁:“可以啊。”
到了周末,舒宁特意把一个空卧室扫出来,铺上了新床单,换上新被套。
张母见此举,问道:“你爸妈这周要过来?”
舒宁笑笑,“不是,是我姨的孩子。”
这次轮到张母心里咯噔一跳,“怎么了?”
舒宁:“哦,没什么,来上辅导班的,就暂时先住我这里。”
张母:“多大?”
舒宁:“16岁吧。”
张母沉吟一番,大约觉得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都上高中了,最多住个暑假,也不会赖着不走,便笑笑:“这么大了啊,辅导班学什么的。”又,“你妈不就是老师吗,在她那儿上课不就好了,还要来市里找老师学啊。”
舒宁:“哦,不是语文数学这种,是艺术课,”想了想,“嗯,我记得有画画,好像还有架子鼓。”
张母只在电视里见过人鼓,印象里就觉得挺吵的,听身边有孩子就在学,还觉得挺稀奇的,“怎么学那个啊。”
舒宁:“听是自己要学的,兴趣爱好吧。”
不久,姨家的弟弟到了。
一进门,直接瞎了张母的一双老花眼。
皮鞋皮裤皮靴,脑袋上那一头毛还是白色的,一边的耳朵像是中满飞标似的,满铆钉款的耳钉。
十六岁的男孩儿抽条,已经有一米七五了,比舒宁高,站在玄关门口,嚼着口香糖,抬手一挥,冷酷无比地朝婆媳俩了个招呼。
张母:“……”
舒宁特别满意这身她特意从淘宝买了寄到姨家让弟弟换上的衣服,赶忙笑着欢迎他:“来了啊,许停。”
作者有话要: 隔壁开了预收的《喜欢你,了不起》了解一下,应该是个很甜很甜的姐弟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