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存博弈:把控心理才能赢得主动(3)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所谓“情绪的共鸣”,即当别人表露出某种强烈的情绪唤醒的信号时,我们也往往能够体验到同样的情绪。不仅如此,这种共鸣情绪一旦引发出来,甚至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往往是利他行为、攻击行为、歧视行为等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比如,邻居的孩丢失,父母悲痛欲绝,痛哭声会使人产生恻隐之心,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助人行为。
让我们回到这三次大规模的人类屠杀,现代战争只要一个按钮就能进行,完全看不到敌方的脸,因此会变得十分残酷。由于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发达,使得人类战争的心理也有所改变。艾希曼、卡里中尉和原子弹投放者,他们作为“奉命行事”的执行者,与被屠杀的民众不可能存在“情绪的共鸣”,他们也体验不到战争、屠杀所带来的强烈痛苦,只有完成任务才是他们所必须做的事情。可悲的是,民众竟然也十分认同这种辩解。
“录音带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既可以解释某种心理,同时也可以加以有效利用。而这种利用,正是基于“密格兰实验”得出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工作中搞砸了某件事情时,你除了打电话向上司道歉以外,是否还有更好的措施呢?
结论就是尽可能与上司面对面进行沟通,这样可以让上司真正了解和体会到你的愧疚感,从而产生原谅之心。相较而言,打电话或者发邮件都是十分危险的做法,难保你不会因此被调职甚至被解雇。
同样的道理,当父母责骂孩子的时候,借助外物责打孩子是最不好的方法。如果非教训孩子不可,记着不要用外物,而只能徒打孩子。徒打孩子就提供了彼此接触的条件,在无意识中家长就会放轻部的力量。但如果是用外物打孩子,那就很难控制自己的力量了。
贝勃定律:在优厚条件下,让对方接受剩余部分
敏和丽丽是一对闺中密友,两人从一起长大,感情好得胜似姐妹。而且,她们对待金钱、对待人生的态度,都非常一致。
情人节那天,两人的男友同时给她俩送来了玫瑰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同样的玫瑰,敏和丽丽的反应却大相径庭。面对男友递过来的玫瑰,敏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欣喜若狂,她的眼中,还闪烁着一种受到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
相比之下,丽丽的反应则平静得多。面对那束娇艳欲滴的红玫瑰,丽丽浅浅一笑,就把它接了过来,眼里没有流露出感动与兴奋的神情。当被问到“情人节收到火红火红的玫瑰,觉不觉得很感动”时,丽丽回答:“其实没什么,我知道不少人收的是‘蓝色妖姬’(价格更昂贵的蓝玫瑰)呢!”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玫瑰,敏和丽丽的反应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是丽丽不够爱她的男友,还是她变虚荣了,变得更看重金钱和物质?又或者是,丽丽的男友表现得不够真诚?不然,就是敏故意夸张地表现了自己的情绪?
其实都不是。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丽丽的男友在情人节前的那两个月,每个周末都会送丽丽一束玫瑰花,而敏的男友从来没有送过玫瑰花给她。
丽丽和敏的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它印证了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的是:当人经历过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很明显,如果丽丽的男友不是一直都有送玫瑰花给对方的习惯,那么在情人节那天,丽丽的反应就会和敏一样,喜极而泣。
在现实生活中,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贝勃定律”。比方,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寄一封平信的邮票是八分钱。当邮票由八分涨到一角二分时,人们议论纷纷,对这涨上来的一角二分十分敏感。可原本几千元的电视涨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没有谁会在意。
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母亲让孩子去做一件事,孩子没有反应;很少话的父亲一发话,孩子便乖乖照办。原因其实很简单,是“贝勃定律”在起作用。母亲平时话多,孩子的反应也就迟钝了;父亲平时话少,的话也就有了分量。
再深入一点,每个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即使他们给予我们的再多再好,我们都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反而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却能让我们感激不已。这是为什么呢?还是“贝勃定律”在作怪。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对我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就会对其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会感动不已。
此外,生活中的其他事也可以明“贝勃定律”无形的作用:
一个新人刚开始工作,在单位拼命表现,兢兢业业,然后慢慢熟悉环境后就松懈下来,周围人会觉得这个人矫情,前面的表现都是假的,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提出质疑;另外一个新人,开始就显得一无是处,懒散不守纪律,慢慢熟悉之后,懂得了单位的规矩,仅仅能做到按时上班,大家就立刻会夸奖他有进步,表现越来越好,觉得这个人要求上进,比前者好很多。其实,前者已经做的工作总量不知道比后者多了多少。
看来,前者有点颇受冤枉,明明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却因为做错一件事而把前面的功劳全部葬送。而后者只不过做了件再普通不过的好事,却受到了众人的称赞。这能怪谁,谁都怪不上,要怨只能是怨“贝勃定律”,因为是它操纵了人们的感觉。
把“贝勃定律”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们一开始就被优厚的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部分也能较轻易地接受。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规律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
——
鸟笼效应:用给予对方的方式让对方就范
90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与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结束了在哈佛的教学生涯后,他们常常结伴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打发时间。
有一天,他们居然打起赌来了。詹姆斯信心满满地:“我有个办法,要不了多久就一定能够让你养上一只鸟。”听完詹姆斯的话,卡尔森哈哈大笑起来,他肯定地:“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所以我是绝对不会养鸟的,你输定了。”
几天之后就是卡尔森的生日了,詹姆斯送了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给卡尔森作为生日礼物。卡尔森知道詹姆斯还在记着上次打赌的事情,因此笑着:“就算你给我一只鸟笼,我也不会养鸟。不过,这只鸟笼挺漂亮,还很别致,我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件工艺品,挂在客厅里以供欣赏之用。你还是放弃吧,因为你和我打的赌必输无疑。”
此后,卡尔森真的把詹姆斯送他的鸟笼当成工艺品挂在了客厅里,不过,他却没有意识到麻烦来了。自从把鸟笼挂在家中之后,只要家里来客人,就很容易看见挂在书桌旁边的那只空空荡荡的鸟笼,而且,大多数客人都会忍不住问卡尔森:“教授,你的鸟笼怎么空了啊?养的鸟飞走了吗?”为此,卡尔森只好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客人解释:“其实,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这只鸟笼只是一个朋友送的工艺品罢了。”但是,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客人的时候,客人就会表现出非常困惑的神情,而且还有些人会用不信任的,甚至是怀疑的目光看着卡尔森。渐渐地,卡尔森厌烦极了,再也不想为此事浪费唇舌向客人解释了。为了堵住客人的嘴巴,万般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不得不买了一只鸟放进了詹姆斯送给他的鸟笼中。就这样,“鸟笼效应”诞生了。
约翰的太太朱莉是一位数学老师,思维严谨,形式古板。朱莉特别爱干净,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过,朱莉缺少情趣,很少在家里摆放鲜花等物品。因此,约翰几次抗议家里缺少色彩和温暖,但是朱莉却总是我行我素。一天,约翰买回来一幅漂亮的油画,画的内容是一个花瓶,花瓶里装满五颜六色的鲜花,非常绚烂。又过了几天,约翰买回了一个和画上的花瓶很像的大花瓶摆放在画的旁边。一天、两天、三天约翰耐心地等待着。终于,一个多星期之后,约翰欣喜地发现朱莉买回来一束漂亮的鲜花插在花瓶里。自此,鲜花成了约翰家的常客,客厅里不但弥漫着花香,而且散发出生活的活力和气息。
在第一个事例中,詹姆斯教授通过送一个空鸟笼给卡尔森教授,成功地让卡尔森教授养起了鸟。“鸟笼效应”为人们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在偶然得到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时,为了这个物品看上去更加完整、完美,人们会继续添加更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但是却与这个物品非常匹配的东西。在第二个事例中,约翰正是因为深谙“鸟笼效应”的强大功效,在多次劝无果的情况下,通过买油画先让朱莉学会欣赏装满鲜花的花瓶,然后再买一个空花瓶回家,从而成功地让朱莉主动地买了一束鲜花放在了花瓶中。这样一来,约翰不仅成功地避免了因为鲜花和太太闹不愉快,而且顺利地达到了目的,让太太主动地去买鲜花插在花瓶中,可谓一举两得。
启动效应:周围的信息能控制你的行动
在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例如看到别人打哈欠,我们也会打哈欠;看到影片中有人喝水,我们也会无意识地端起一杯水喝;看到敌人的名字,我们就会捶胸顿足。有时我们的行为并非受意志力控制,而是受周围信息的影响,使我们的行为与这种信息保持一致,这就是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一种现象,是指一个人之前接收到的信息会对之后出现的行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通常个人感受不到。启动效应是一种自动化加工过程,它不需要意志力和注意力的参与。知道启动效应的特点之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所有自我控制的过程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和他的同事,以纽约大学的一群学生为被试者,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行为会受周围信息影响而发生改变,而他们自己却毫无意识。
实验人员让大学生被试者从包含五个单词的词组中,挑出四个组合成句子。其中一组被试者组合的句子中多半包含与老年人相关的词汇,例如健忘的、秃顶的、灰白的、满脸皱纹的,等等。当他们完成句子组合后,就被叫到位于大厅另一端的另一个实验室去参加下一个实验。在到另一个实验室的过程中,实验人员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发现,用与老年人有关词汇组合句子的被试者,比用年轻人词汇组合句子的被试者走路速度要缓慢很多。
虽然这些词汇并未有一个提到老年人,但是看到那些词汇,人们就想到了年迈,继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所以他们到另一个实验室的时候,走路速度放慢了不少。也就是看到老年人的词汇,他们的行为也与老年人保持了一致。此外,这些被试者除了走路缓慢,从椅子上起身的动作,还有喝水的动作都比平时放慢了速度。对于被试者来,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行为的改变。
从上述实验可以得知,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会无意识地影响个人之后的行为,使人更愿意将自己的行为与所接收的信息保持一致。接收到老年人的信息的人,行为就倾向于老年人;接收到青年人的信息的人,行为就倾向于青年人。因此要想利用启动效应来自我控制,也需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控制。如果你接收到积极的信息,就会让你的行为向积极一方改变;如果接收到消极的信息,就会促使你的行为向消极一面发展。
在英国一所大学,每一个办公室都有一间茶水间。实验人员为证明接受信息的不同会给人的行为带来不同影响,在其中一间办公室茶水间进行了实验。多年以来,茶水间为教职人员提供茶水和咖啡,但需要他们自己付钱。每杯茶水和咖啡的价钱都被写下来贴到墙上,教职人员根据自己的选择将相应的钱放入一个“诚实盒”里。
一天,实验人员在价格表上方贴了一张图片,上边不是警告性文字,也不是什么明,而是画了一双眼睛。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这张眼睛的图片一直存在。教职人员向“诚实盒”中投放的钱平均为0便士。第二周,价格表上的图片内容由眼睛换为鲜花,结果教职人员向“诚实盒”中投放的钱数也发生了改变,呈明显下降趋势。经统计,实验人员发现有眼睛图片的那一周,教职人员向“诚实盒”中投放的平均钱数是鲜花图片那一周的三倍。对于他们来,周围信息的改变对他们造成的不同影响,他们本人并未发觉,所以不需要意志力的参与。
当教职员工看到有双眼睛盯着自己时,无形之中增强了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他们打完茶水或咖啡,会自动付出相应的钱数。而看到鲜花的时候,这种约束力没有那么强烈,他们自动付钱的行为也会减少。
如果想利用周围信息进行自我控制,为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就要多接触积极的信息。例如为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应该多与勤奋的同事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工作,你感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与勤奋、坚持、努力奋斗有关,你的行为自然就被他们所影响,不由自主就会发生变化。你还可以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多贴些有积极作用的图片,或将电脑桌面设置为有积极意义的文字。经常看到这些信息,你会不知不觉被这些信息控制,行动变得更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