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和谐人际:优质人脉是经营出来的(4)
【刺猬法则: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话有两只过冬的刺猬,冬天到了,它们两个想用彼此的体温来御寒。可是,当它们靠近的时候,它们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疼痛万分,不得不分开。然而为了温暖,它们又一次靠近,结果还是吃了同样的苦头。怎么办呢?最终,两只刺猬在两难的境界中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双方保持适当距离,只有这样,两只刺猬才能够过得平安、温暖。
通过这两只刺猬的故事,我们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生活中的大家何尝不像刺猬一样,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近、与人交往,但是内心深处却都想保留一个私人的空间。这个私人空间仿佛筑起铜墙铁壁,根本不允许任何人的“侵犯”。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将人的这种心理特征称之为“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我们都知道,虽然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需要,同时也相互帮助、扶持着,但是只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彼此保留私人空间,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怎样保持距离是一门学问。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经过大量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际关系中的距离相当于“度”,换言之只有保持好交往的频率、距离和尺度等,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张晓燕是会计专业毕业,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她如愿以偿地进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张晓燕不仅谦虚好学,脚勤快,而且非常有眼力见儿,很快就赢得了主管的好感。主管对她格外照顾,经常对她的工作进行指导,公司有什么好事,主管也都常常想着她。张晓燕为了表示感激,经常主动跑腿帮主管办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而且两人居住的地方恰巧离得不远,下班后主管就常让张晓燕搭个便车。渐渐地,两人的关系就超出了普通的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有一次公司任务比较繁忙,完工后上司让张晓燕跟同事们先走,他自己还有一点儿工作要处理。张晓燕在公司附近的快餐店吃过晚饭,忽然想起主管一直在加班,还没有吃晚饭,就买了一份饭给主管送去。主管的房门虚掩着,她没敲门就直接闯了进去,结果看见主管的爱人已经在里面了,而且主管的爱人已经给主管带了便饭。
张晓燕进门的时候,主管的爱人正搂着主管的脖子不知道些什么。张晓燕的突然出现让屋里的两个人非常惊讶,特别是主管的爱人,微微带着怒气。
这原本只是个的误会,但是这一幕又刚好被两个值班的同事看见。大家当时都没什么,但是都觉得有点尴尬。后来张晓燕总觉得自己在面对主管和女同事时有点尴尬。张晓燕发现,女同事刻意躲着她,主管对她客客气气的,下班后也不邀请她搭便车了。
有一天,公司里忽然传出主管跟张晓燕关系暧昧的消息,还原配都发现了。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谣言,但还是抱着开玩笑的态度传播。没多久,沸沸扬扬的消息让主管受不了了。刚好,公司在西部地区成立办事处,张晓燕就被调到那个谁也不愿去的地方去了。
张晓燕错就错在和主管走得太近了,最后让同事们起了误会,也让主管感到了不安。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拿捏不好人际关系的分寸,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是太过于冷淡就是太过于热情。冷淡会使得两个人变得越来越陌生,而过于热情则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难以接受。生活中,很多人的朋友逐渐“流失”,就是因为某一方或者双方把距离逐渐疏远了,最后失去了交情。而很多时候,两个关系不错的人闹翻,都是因为距离太近造成了一些误解或者厌烦。比如有的恋人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提出分,理由是“你对我太关心太热情了,事事俱到,我觉得压力很大,不轻松”。又如有的人和同事或者新认识的朋友聊天,滔滔不绝,什么秘密都跟对方,并且肆无忌惮地谈论对方的事情,这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值得信任。
那么,我们平时在维护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呢?
比较亲密的距离
亲密距离的范围在0~40厘米之内,一般来,只有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之间才会保持这样的距离,比如亲人、恋人、好朋友。这种距离范围,双方基本上是不设防的。
2礼仪距离
大概45~20厘米,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适用于普通朋友、同事之间的相处。也就是对方是认识的人,但又不是很亲密。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3社交距离
这个范围为2~36米,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关系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等,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4公众距离
范围在3米开外。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这四种距离分类虽然是按照物理距离划分的,但是也能够体现出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保持的心理底线。比如亲人、恋人之间,可以分享的事情就比较多,心理距离更近。同事或者客户,最好保持礼仪距离,工作之外的事情少谈。陌生人就更要保持安全距离,不威胁到对方的心理空间。
总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要想保持顺畅的人际关系,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防线,不能随意突破。既要学会和别人友好交往,又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让彼此之间陷入尴尬境地。
投射效应: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己度人
9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这个实验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正确运用这种效应。
一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金山寺跟佛印禅师打坐参禅。两人坐了一会儿后,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佛印禅师看了看他,于是回答:“好庄严啊,像是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而佛印禅师却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向来与佛印禅师交好,却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会,而两人已经相互习惯并以此为乐。苏东坡看了看佛印禅师后,马上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后也很高兴,竟然笑出声来了。
苏东坡将禅师喻为牛粪,而禅师竟无以为答,反倒是大笑起来,苏东坡认为自己这次是在口头上赢了佛印禅师,心里更是高兴极了。回家后,他便把这件事当成喜事告诉他的妹妹苏妹,自己赢了佛印禅师。
而苏妹却没有苏东坡那样的好心情,她一脸严肃,反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更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将刚刚发生的事情又如实叙述了一遍给苏妹听。天资超人、才华出众、极具慧根的苏妹听了后,正色道:“哥哥,其实你输了。佛家有言:‘佛心自现’,他看你如佛,而在你的心中佛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觉得像牛粪!”苏东坡恍然大悟。
这里所谓的“佛心自现”,其实是一种心理效应的体现——投射效应。在故事中,佛印就是利用这一点,回击了苏东坡。因为他既然觉得苏东坡是一尊金佛,明他内心的品质投射出来的就是一尊金佛,而苏东坡内心的投射则是牛粪。
所谓投射效应,其实就是以己度人,投射效应其实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来看待别人,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误区。投射效应主要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相同投射,即认为他人跟自己一样,从而把对方进行了同化。比如有的人非常单纯,他们会觉得外面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善良无害的,这样的认知会让他们毫不设防。还有的人过于复杂,与人交往的时候,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城府太深,都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一概而论。
第二种形式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对方,总是认为别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样。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明这个现象:
一个年轻爸爸,在秋末冬初的早晨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赶集。他们是走水路去的,爸爸摇橹,儿子坐在船头。爸爸摇了一会儿之后,出了一身汗,觉得衣服太厚了,就脱掉了棉衣。这个爸爸不仅脱了自己的棉衣,还脱了儿子的棉衣,一边脱还一边:“今天挺热的,不应该穿这么厚。”
然后,这个爸爸又开始摇橹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热,把自己的毛衣也脱了。脱了之后,他又要脱儿子的毛衣。儿子哭着:“爸爸,别脱了,我冷!”
这个爸爸的所作所为就是愿望投射导致的,他自己摇橹感到热了,就觉得儿子也会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这种认知误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别人。
第三种形式是情感投射。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这种认知误区非常常见,很多人喜欢某个明星或者某件事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地讲给自己的朋友听,甚至会强迫自己的朋友也喜欢,这是不对的,容易遭到朋友们的抗拒。
刘磊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对其展开了热烈追逐。为了哄这个女孩子开心,他经常请女朋友吃饭。刘磊比较喜欢吃烤鱼,所以每次请这个女生吃饭,他都会点烤鱼。
开始时,这个女生为了顾全刘磊的面子,也和颜悦色地陪他一起吃。可是后来,刘磊发现,每次他提到请这个女生吃饭的时候,对方都会以各种理由不去,即使去了,也吃得很少,而且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
刘磊觉得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就找这个女生谈。谈了一会儿之后,这个女生出了自己不喜欢跟他一起吃饭的原因:“你喜欢吃烤鱼,每次都点,可是你不问问我喜欢不喜欢。其实我不喜欢吃烤鱼,我喜欢吃火锅。你从来不问我,只是点自己喜欢的。我觉得你并不是喜欢我,因为你从不为我考虑。我们还是不要在一起了。”女生的话让刘磊无话可。
刘磊并不是不喜欢这个女生,但是他犯了投射效应的常识性错误,陷入了心理误区,最终没有得到这个女生的青睐。
大多数情况下,投射效应会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让我们的交际陷入困境。不过,投射效应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当我们想要帮助别人解决某个困难的时候,可以利用推己及人的方法,为别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林丹开了一家情侣主题餐厅。他的餐厅装修得很好,饭菜也很好吃。可是,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这让他非常苦恼。
有一次,林丹跟好朋友宋凡一起吃饭的时候,提到了这个问题,宋凡提议到林丹的餐厅看看。
当时是晚上八点,宋凡到了林丹的餐厅之后发现,餐厅里面灯光很亮,各个角落都没有阴影。他联想到自己和女朋友一起吃饭的情景,心里大致有了谱。宋凡:“我觉得应该是灯光的问题。情侣一起吃饭,很多时候是为了浪漫。如果灯光太亮,情调就没那么浪漫了。试试把灯光调暗一点呗!”
林丹觉得有道理,就重新更换了餐厅的照明设备,整体效果果然温馨了许多。半个月之后,餐厅的回头客多了起来,生意也慢慢好了。
投射效应其实就是推己及人的心理。这种心理有两面性,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多利用同理心为别人考虑,而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别人身上。善解人意,了解别人的内心,却又不让别人觉得压抑,才能让自己变成受欢迎的人,人际关系才能变得更加广泛。
互惠原理:使其回报人情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事儿,反正力所能及,即使麻烦点也能搞定,不如送他个顺水人情,指不定咱将来也有要劳烦人家的时候。”由此看来,给人以人情,也是种善因得善果的行为。倘若能为,何乐而不为?这也是利用了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原理。
所谓互惠原理,即人们在收到对方好处时,会试图以相同的方式给予回报。比如替他人背了“黑锅”,对方会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下次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以援。比如结婚收了同事500元的礼金,下次对方结婚的时候,我会包600元以回赠。
互惠的情况常常来自于我们无意中受到了别人的恩惠,就会怀抱负债感,试图以后有会回报给对方。可这负的是什么,要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情债。互惠原理也就是收了他人的人情,要还的就是这份“人情债”。我们常的“知恩图报”,大致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维克多家经营着一家食品店。这家食品店建立于数十年之前,名声非常响亮。维克多的父亲死后,维克多成了该食品店的经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食品店不断发展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正在食品店里收拾东西。他打算比平时早一些关闭店门,因为第二天他将会带着妻子去度假。就在他忙碌的时候,突然看到店外站着一个流浪汉。那个流浪汉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双眼深深陷到眼眶里,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可以看出,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
维克多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停下里的活儿,走到那个流浪汉面前,:“年轻人,我能帮你做点儿什么?”
那个流浪汉用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口音的英语:“请问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
“没错,这里正是维克多食品店。”
流浪汉非常羞涩地声道:“我是墨西哥人,来到这里本来打算找一份工作,可是我找了整整两个月,都没有一家公司雇用我。我父亲年轻时也曾来过美国,他对我,他对你的商店印象深刻,因为他在这里买过东西。看,这顶帽子就是在你的店里买食品的时候送的。”着,他指了一下头上戴着的那顶十分破旧的帽子。
维克多看了那顶帽子一眼,发现那的确是从自己店里送出去的,因为帽子上那个被污渍弄得模糊不清的“v”字形符号正是自己商店的标志。
流浪汉继续道:“我从家里来到美国时,就只带了一点儿钱。我一直没有找到工作,钱都已经花光了。现在我已经好几天都没有吃过东西了,而且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