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幸福法则:以爱的名义把这层面纱揭开(1)

A+A-

    人们总是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却从来不晓得幸福就在身边,近到可以触可及。有时,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只是我们得到的太多,反而让它们从我们身边轻易地溜走,继而感觉不到幸福,开始抱怨起身边的一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懂得心理学定律、效应、法则以后,你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幸福。

    博萨德法则:距离越远,爱情越浅

    关于爱情,我们边际效应,我们又淬火效应,我们还延迟满足定律,好像都是为了让爱人们靠近,爱得热烈。当然,这也要有自己的心理依据。不过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一旦超过某个“度”,再好的事情也都变得不好了。所以,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距离产生美”,但是却也别把“距离”搞得过大,否则,结果很可能是“距离有了,美没了!”

    男女之间的空间距离太大往往也会导致心理距离的逐渐扩大。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觉得这种距离感很新鲜,但是,这种新鲜是有保质期的,保质期一过,两个人就可能会互相怀疑,慢慢地相互间的信任就会消失,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就会逐渐地变淡。

    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只要爱得足够深,即使离得再远也不会影响彼此的爱情。而现实生活中,分离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恋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这种情况就是人们通常所的日久情疏。或许岁月的黑幕蒙住了爱情,在各守一方的生活中,已经很难触摸到往昔恋爱的温馨,那些有关对方的回忆也会渐渐地被时间冲淡。由此可以看出,距离是爱情的头号敌人,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博萨德法则”,也称其为“爱情与距离成反比法则”。美国心理学家博萨德曾经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居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空间距离过远对于爱情来,似乎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

    虽然我们经常,神圣伟大的爱情是不受年龄、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的,可是这只是理想状态的爱情。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会在无形中扼杀爱情,如果一对相爱的人总是天各一方,不常见面,那么彼此的感情是会逐渐变淡的。距离可以让爱情“安乐死”,它让爱人们之间的激情和热情慢慢消磨殆尽,而这些无疑是支撑爱情的最佳燃料,燃料都烧完了却因为距离的问题没有把爱情这锅水烧开,结果也只能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所以在爱情当中,最大的敌人也许不是个性和物质,而是距离。物理距离是会导致心理距离疏远的,如果你够“八卦”那肯定对这样的话不会陌生:你们为什么分?没什么,他人很好,只是我们都是做这行的,聚少离多,实在不适合谈感情

    想想看,如果你有一个女朋友,她在美国读书,你们当初分开时认为,你们的这种选择是理智的,正确的。你们暂时的分开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且热恋当中的你们觉得,距离对你们而言完全不是问题。所以你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为了更好地明天而奋斗,可是明天真的像你们想的那么美好吗?

    也许在一开始的时候,你们的确彼此想念,而且感情仿佛越来越深厚。可是时间久了你们就会发现自己好像没了对方也能活,你们彼此又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你们知道你们必须适应改变才能快乐生活。再然后,你们都有了新的交际圈,有了新的朋友,新的趣事,新的认识。而这些是跟你们原来共有的那些东西不沾边的。渐渐地,你们各自的圈子越来越成熟,你们在离开彼此之后生活得越来越顺利,但是这些却都是跟对方无关的。你们共同的话题少了,共同的语言自然也越来越少了。他所的那个人你根本不认识,也不想认识,因为认不认识对你不产生任何影响;她所的那件趣事你并没有觉得多么好笑,因为你根本不感兴趣,甚至不明白她在什么。

    异地恋会让彼此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即使今天的通信非常发达,那也只是看到、听到,却触摸不到。关键时刻,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只有自己承担,那份失落感、孤独感很可能让人身心疲惫,从而在孤单落寞之下寻找一份身边的爱情。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爱情变了,其实是爱情没了,往往是即使我们不选择变心,也会觉得已经没有了守候下去的意义。爱都不在了,心又何处安放呢?所以,你看,爱情其实是跟距离有关的,我们为了理智的确应该适当保持距离,别胜新婚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只不过那仅限于别和短距离,战线拉得太长可是会伤害感情的。如果你有能力,那就不要让“博萨德法则”去伤害自己美丽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爱情有一张伪面具

    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老套的桥段:美丽漂亮的富家姐,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冲破世俗观念,和贫穷的心上人一起私奔。在外人看来,他们爱得真诚、爱得热烈,除了爱别无所爱。

    如果你因此羡慕他们的爱情,那么就赶快停止这个想法。这种表面上爱得轰轰烈烈的爱情,无异于戴着一张伪面具。在相爱的过程中,他们的举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对爱情和婚姻没有进行冷静思考。他们在恋爱时,比普通爱情迸发出更多的激情,完全是一种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产生这种心理效应,主要源于父母、长辈或外界的种种阻挠。人都有逆反心理,压力越大,反抗就越大,恋爱的激情也就自然变得更加强烈,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也就变得更加牢固。

    众所周知,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家族,这两个家族世代互相仇恨,他们的相爱遭到家族的强烈反对。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两个不同的家族不但没有拆散他们,反而使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牢固。无独有偶,在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跟人有趋向和谐、稳定的本能有关,就像被敲打的锣鼓有趋于和谐和稳定状态的趋势一样。当爱情遇上阻力,就会产生“不和谐”、“不稳定”的状态。于是,情侣为了改变这种难受的状态,就会拼命反抗、克服困难来使爱情恢复到“和谐”和“稳定”的状态。

    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遇上沸腾效应,结果又会如何呢?

    沸腾效应是指在99c的热水中加上c的热量,水就会沸腾起来。在这里,我们假设恋爱双方遇到家庭的阻力,发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这个时候,他们喝点酒,因为郁闷互相倾诉,情绪越来越激动,就好比不断升温的热水。接着,只要有一个人提出私奔或者自杀等要求,另一方随之附和,就会把这锅热水烧开,酿造更大的悲剧。这也是为什么祝英台会最终选择自杀殉情的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碰上特殊的状况也是同样奏效的,如爱情的不和谐、情敌的出现、爱人患上癌症,等等。

    悦悦和上司胡俊恋爱三年,俨然成了一个侦探高。她现在完全可以不用偷看胡俊的聊天记录、信息,仅从他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判定他是不是又对自己不忠了。

    为此,他们不是没有吵过。只是胡俊自己是一只出色的鸟,悦悦是他的安乐窝。他每天都会飞回自己的窝,但是偶尔会攀上别的枝头看一看外面的风景。于是,悦悦傻傻地相信自己是胡俊最后的避风港。

    在这三年里,悦悦不断捍卫自己的爱情。令悦悦奇怪的是,只要每次有女人找上门,她都会激起更大的战斗欲。而胡俊也会和自己形成统一战线。她喜欢这样的感觉,觉得刺激极了,两人的爱情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个年头。不久,在公司体检中查出胡俊的肺部有阴影,需要到医院进行详细地检查和治疗。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胡俊患上了肺癌,虽然是初期,但是术费仍然昂贵得吓人。

    听到这个消息,胡俊不少有一夕之欢的情人都不再跟他联系,反倒是悦悦握紧了他的对他:“别怕,有我在。”悦悦到做到,她白天上班,夜晚照顾胡俊的生活起居,还四处向亲友借贷。每次起胡俊的情况,她都会痛哭流泪。同情悦悦的亲友都义无反顾地把钱借给了她,只有悦悦的姑妈拒绝了。她:“胡俊三番四次出轨,对你不忠,你这样为他又是何苦呢?”悦悦一时语塞,她回到胡俊的病床边,想起了姑妈的话,她这又是何苦呢?她真的是忘记思考这个问题了。

    就在悦悦凑齐了术费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这一切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伟大,她和胡俊的爱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悲壮。

    最后,胡俊术成功出院了,但悦悦却提出了分,这令胡俊怎么也想不明白。

    只是,悦悦想明白了。她和他的爱情早在胡俊对她不忠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她仍守在他的身边,以为爱情依然还在,然而最终她也认识到了这不过是个假象。

    当面对重重阻力,情敌、疾病以一种阻挠爱情的力量降临的时候,悦悦只是爱上了解决阻力时两人迸发的激情。

    毛毛虫效应:让你的梦中情人变成你的毛毛虫

    毛毛虫效应是指固守本能、惯性、盲目追随导致失败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如盲目跟随领导、墨守成规地工作、保持某种恶习无法改变等现象。因此,不少人把它称为人生的失败效应。事实上,毛毛虫效应如果利用得当,完全也可以成为使你成功的效应。当然,前提是你要敢于当一只领头的毛毛虫。

    有一个0岁的老爷爷,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高举着双站在天台上,一动也不动。什么人接近他,跟他话,他也不搭腔。每次,他的子女下班到天台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但是,一旦有会他又会跑回天台,高举着双,一动也不动地站着,非常执着。

    区里的老人们以为这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就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跟着他高举着双站在天台。这样的日子过去了大半个月,老人家突然好奇地问旁边的老人:“你也是避雷针吗?”

    当大家知道这位老爷爷精神有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居然次日还是到天台扮“避雷针”。他们当中少数人虽然没上天台,却在家里浑身不对劲。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盲目追随、保持惯性的行为称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效应主要来源于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的一个著名实验。在实验中,他把若干条肥肥壮壮的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上,让它们首尾相接地围成一圈,并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上毛毛虫平时最喜欢的零食——松叶。这时,毛毛虫开始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下去。一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两天也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在做圆周运动。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这群可怜的毛毛虫因为饥饿和筋疲力尽相继死去。后来,科学家就将这种固守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的行为都称为毛毛虫效应。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好笑的笑话。事实上,毛毛虫效应不仅体现在生物身上,就是在人类身上也很难逃脱这种效应的影响。因为人也有坚持惯性、固守本能的特点。为此,科学家对不同年龄层的人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将外表已经融化了的黏稠糖果放在试验者的上,试验者第一个反应是将这团恶心的糖果扔在地上。

    于是,科学家告诉参加实验的人,接到黏稠的糖果就直接扔到地上,接到玻璃水晶能握在上的就可以得到奖金。于是,科学家不断地把黏稠的糖果放到试验者的上,一次、两次、三次这些试验者虽然被告知会有玻璃水晶放到他们上,但是在一次、两次、三次、n次甩掉糖果的惯性形成后,他们在接到玻璃水晶时都习惯性地把玻璃水晶扔在地上。结果,没有一个人得到奖金。

    毛毛虫效应确实是个有趣的效应。不少人把这个效应当成了负面的效应,认为在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这个会导致自己失败的效应。可事实上,任何心理效应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利用得当也能产生积极的效应。

    林伟和孟彤的婚宴上,大伙免不了都会问一个问题:新郎和新娘是谁先追求谁?

    当时,新郎林伟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跟大家分享了他和新娘孟彤之间的爱情故事。

    原来,是林伟先喜欢上孟彤。他自信满满地对孟彤提出了交往的邀请,却被孟彤一口拒绝。但是,林伟并不死心,他认定了孟彤是这辈子自己想相守一生的人。于是,他就开始锲而不舍地追求孟彤。

    每天,林伟都会在中午的时候跑到孟彤公司楼下的饭堂用餐。为了避免孟彤的反感,林伟尽量选择能让孟彤看到自己却又不会挨得太近的座位。在每次用餐结束的时候,林伟还会递上纸巾,或者简单地几句问候和关心的话。除此之外,林伟没有提出其他的要求。

    像这样的“求爱”行动,林伟是天天坚持着,雷打不动地出现。有时候,狂风暴雨,他还是依旧出现在孟彤的视线范围内。慢慢地,孟彤的心也开始融化了。

    可是,就在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三个月后,林伟就突然“消失”了。第一天没看到林伟的孟彤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四处张望着林伟怎么还不出现。第二天,孟彤心里开始生气林伟不出现。第三天的时候,孟彤开始心里感觉到失落,甚至担心林伟会不会发生了什么意外。在痛苦的煎熬中,孟彤度过了七天,林伟就出现了。

    林伟对孟彤诉着离开这七天的感受,孟彤拼命地点头,表示感同身受。于是,两个人就这样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在这个爱情故事里,狡猾的新郎就将新娘变成了一条跟随“习惯”的毛毛虫,才成就了一段佳话。